说“名心”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wy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开了“名”的论题,其后有贤人哲士论述的不少精辟言论。顾炎武曾说:“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吾自幼及老,见人所以求当世之名者,无非为利也。名之所在,则利归之,故求之惟恐不及也。苟不求利,亦何慕名?”“当世之名无非为利也”,“名心”也就是“利心”,“没世之名”纯为“名心”:名与利并非全然相合。“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像顾炎武这样绝俗高迈之人也难去名心,可见“名心”不可小觑。“人不爱名,则圣人之权去矣”,可见利用名心也是治世的一重要策略。《颜子家训·名实》中讲:“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现就不同层次人的名心,结合前贤们的言论,作以粗浅的阐述。
  上士忘名
  《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蕺山学案”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友又谓;‘大抵圣贤学问,从自己起见,豪杰建立事业,则从勋名起见,无名心,恐事业亦不成。’先生(刘宗周)曰:‘不要错看了豪杰,古人一言一动,凡可信之当时,传之后世者,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内。此一段精神,所谓诚也。惟诚,故能建立,故足不朽。稍涉名心,便是虚假,便是不诚。不诚则无物,何从生出事业来?”正如章学诚所说:“亿人之足以千古者,必有得于古人之所谓诚,然而终身忧乐其中,不顾举世之所为是与非也。”真正的豪杰之士干一番事业,莫不是有真诚的真至精神在,绝不是虚假的名心所能成就的。王夫之也说:“士以诚自尽而远乎名,则念深而义固。”著名的古史学者崔述以自己的言行证明:凭“真诚”的“真至精神”可默默地成就一番事业。他一生极度困穷,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著作在其去世后才得以出版,生前未得名利,那么他凭什么这样坚持呢?他说:“君子当尽其在己。天地生我,父母教我,使天地间有我,而我又幸有此牖隙之明,如之何其可以自安于怠惰而不一言,以负天地而负父母乎?”“世之论者皆谓经济所以显名于当时,著述所以传名于后世也。余之意窃以为不然,人惟胸有所见,茹之而不能茹,故不得意假纸笔以抒之;犹蚕食叶,既老,丝在腹中,欲不吐之而不能耳。名不名,非所计也。”这种“真至精神”是根植于自心之中,如蚕食桑叶化为丝,积于腹中,不吐不快,完全是为了释放自我,为了自心。“无愧此心足矣,奚必令人知”。《文史通义·鍼名》中有一段话提到“上士忘名”也因“内重”“自足”:“夫内重则外轻,实至则名忘。凡求异于人者,由于内不足也。自知不足,而又不胜其好名之心,斯欲求异以加人,而人亦莫为所加也。内不足,不得不矜于外,实不至,不得不骛于名,又人情之大抵类然也。”这可远溯到孔子“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可见,仁人志士之立德、立功、立言,完全是真诚的内心念想的驱动,是淡泊于名利等身外之物的。“为己者,只是屈头担重担,不计穷达得丧也”。顾炎武避仇家陷害,年近半百,远离故土,半世漂泊。逃名僻壤,以骡驼书随身,行至荒漠大川,马背上默诵思索。疆边废迹,抚颓垣,摩残碑。访老兵耆宿,询征战故事。夜晚豆灯之下,披籍勘对。独子夭折。以世俗的眼光看,如此艰辛有何必要?但他心中就有着“真至精神”在:“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颜子家训·名实》中也说:“名之于实,犹形之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太在乎名,只要专心务实,就会“名至实归”。但现实社会总是不循常规。在名与实分离后,忠厚朴实者还会屈头干实事,而狡黠者就要投机取巧,弃实而务名了。况且,淡忘名利的人很少,王夫之说:“忠信诚愨,端静和平,格心非而略人政,以远名而崇实者,间世而一遇。如有其人,固宅揆亮士,托孤寄命之选也。谏省部寺以降,有官守言职者,岂必尽得此而庸之乎?则汲汲焉求好名之士,唯恐不得。”社会主要还是要依靠好名之人。
  中士立名
  “(陈埙)论政切直。史弥远问之曰:‘吾甥殆好名邪?’先生曰:‘好名,孟子所不取也。夫求士于三代之上,惟恐其好名;求士于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耳’”。況且,“万事可忘,难忘者名心一段”。常人是难断名利之心的。好名之心也不是一无是处。“好名者,所畏忌而不欲以身试者也”。好名之心对言行有约束作用,好名者不会肆无忌惮。好名之心也是人生的推动力之一。“凡人所以临阵忘身,触白刃而不惮者,一求荣名,二贪重赏,三畏刑罚,四避祸难,非此数者,虽圣王不能使其臣,慈父不能厉其子矣”。对常人而言,不可无名心。“好名是学者病,是不学者药”。有“真至精神”的豪杰之士不需名心为驱动力,平凡之辈有名心可避免其怠惰。所以好名之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既无“真至精神”,又无好名之心。
  下士窃名
  “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窃名者不具其实,惟窃不符实之虚名,以捞取实利。窃名者不能踏实认真地做实事,只是投机取巧。本来名如影,应随形,名实相符,怎么相离了呢?章学诚在《文史通义·鍼名》中点破了玄机:“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无实之名只能得之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有真知者一般不会售人无实之名。无实之名也是“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相互标榜,愚弄民众,捞取利益的武器。章氏在此文中又写道:“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循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好名之人未有不俗者也。”“好名者流,忘己循人,世俗誉之,则沾沾自喜;世俗非之,则戚戚以忧。以世俗之予夺为趋避,是己之所处,方以俗为依归也。”窃名者没把心思放在自己所干的实事上,而是揣摩世俗民众的所好,以便投其所好,得到虚名,坐享名利双收。“实至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窃名者往往适得其反,终究是求名却丧名。
  结 语
  对待名心的层次差别在于怎样对待名与实。上士忘名,是只重实,而不顾名;中士立名,是以实务名;下士窃名,是无有其实而骗取其名。那些超越名利、专心于自己工作的人,令人敬佩。他们不为一切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心态,使他们易于做出成绩。虽是忘名,却易于达到名至实归。大多数人是想以实务名,期望名利双收的,正常的社会会满足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得到美满幸福。人们应当惜名,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自己的声名,这样就不会做出有损名节的事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两大蛀虫是贪官和骗子。他们的病症是不惜名,丧失了羞耻心。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为了自己的名誉,不惜以生命去呵护,虽有点过,但其基本的精神,当今之人应当继承。人人都惜名矜名,就会努力奋斗,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当今的文艺界,有不少窃名之徒,为了赢得虚名,花样百出,令人惊叹。热切地求名,却落个丧名的结果。名只能以实去求,无其实却要窃名,往往落到世人嫌弃的下场。
其他文献
丙申七月,携子攀华山。立于华山之巅,叹华山之险、万峰低头,不禁生起傲视天下之心,想当年论剑华山之英豪,今在何方?忽思《笑傲江湖》中華山派的转型升级之途,能否一统江湖?近来偶得空闲,独宿长沙南城某地。因秋蚊轮番轰鸣,于暗中比武不休,难以成眠,枯坐之下,遂成此文。一  那一年岳不群执掌华山时,其实很年轻,估计尚未有君子剑称号。凭推测,宁中则十八至二十岁时嫁人,这符合那时的婚恋年龄,而岳比宁女侠大七至十
“卅六年前小女郎,今天来写旧厨房。油烟气味须臾尽,只有书香更久长”。  九月八日早上,钟叔河先生从长沙打来电话,一字一句地让我记下了上面这四句诗。他说:“原来那首诗是临时写的,不太妥当。这样改符合平仄,也更能表达交往的意义,因为你也读书、编书、写文章,才有了我们后面的往来。”  钟先生提到的原诗为:“卅六年前小姑娘,今天来写旧厨房。世事苍黄难自料,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去年暑假我去钟先生家时,先生在
鲜红色的血把年味冲走的时候,我给小羊松了绑。那一刻,我的心也似乎伴随着绳子的松弛同小羊一起接受了松绑。但我知道,那解决不了问题,而只能让心灵得到一点安慰。  刚见到小羊的时候,它温顺的天性和温和的模样,轻松地得到了我的喜欢。或许是因为小吧,它对什么都好奇,看到我来了,仿佛见到久未谋面的好友一样,直冲我奔了过来。但,母羊的一声呼唤,它就乖乖地慢跑着回到母羊的身边。它似乎很不情愿,因为它的脚步是那样地
淮水之滨,盱眙城畔,一山耸立,状如巨人,名曰“东南第一山”。名之者谁?宋之米芾也。芾驾舟由洛至淮,见此山,大奇之,故题曰“第一山”也。复游之,题数诗于石上,为后人传颂。  风萧萧,雨淅沥,余与父同游此山。登青石,仰孔殿,见芾、东坡像立于院中。父叹曰:“东坡,无人伴汝,汝寂寞乎?孤独乎?汝生前潇洒,死后不过一泥塑尔!悲哉,悲哉!”余辩之曰:“人过留影,雁过留声。有此伟绩,虽死犹生,何悲之有?”父笑而
这部文集,收录了我的十八篇文章。从时间上看,大部分文章是近年写作和发表的,少量几篇成文稍早些,考虑仍不违时,略加修改后列入其中。从内容上看,主题有些分散,第四次产业革命、经济学、经济生活,以及人与社会,都有涉及。在给书命名时,我就颇有几分犯难,选择时下的这个书名,怕也是概括不了这里多元的言说。好在所有文章,均较充分地展示了我看、我思、我想,从“我”的视角展开来,就可以得到所有文章共有的“主线”。 
一  睡前读《阅微草堂笔记》。此书读过多次,先前上海古籍的一本,读到散页,封面也破烂,画有记号,写有批语,仍被一朋友讨走。现在有的是南京凤凰出版社的纸面精装本,字略扁,甚精美,断续也读过不止一遍。觉得有意思的条目,以红蓝笔加圈,加星号,或加一简单斜划,星号者最好。以后读,见到有记号的,必定重温,其他则随意读上几条几十条。不同的时间读,看法不一样。有些从前没留意的,发现其实特别好,反之,以前作了记号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在物质层面上,资本主义全球化空前高涨,伴随着便捷的交通与物流,人与物的流动无远弗届。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伊始阶段“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的资本、信息、人口流动比资本主义初期更甚。互联网使全球日渐成为一个信息化的整体,即时性的跨文化交往成为现实,“侨易
李俨(1892~1963),福建省福州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史家和铁路工程师,李俨早年就读于唐山矿路学堂,与我国著名桥梁学专家茅以升同窗,1913年考入陇海铁路局,工作了加多年,为我国铁路建设特别是陇海铁路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工作之余,他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50多年坚持不懈,著作等身,成为我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陇海铁路建设过程中,有一次需要开凿一条1760米长的大隧道,
春天,风轻,云淡,老树在发芽。  我修剪着老去的石榴树上最后的枯枝,把它们埋在树下。做这些的时候,想起很久以前,我把这些细小的枝斜插在地上,点燃了,对我最好的朋友说“生日快乐”。那时的天气也是这么好。我站起来,忽然发现我已经有老树高了,我的影子,也早已长过了它。  我去河里打水,把水桶按入水里时已不用费很大的力气。水安静地涌进来,载着晕头转向的小鱼。它们在水桶里依旧自由地呼吸。我敲了敲水桶,它们惊
《南征北战》(1952年)  导演:汤晓丹  主演:穆宏、冯喆等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出,受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以及朝鲜战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拍“描写重大题材”的电影成为大家的共识,《南征北战》正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史诗大片”,奠定了新中国初期电影的雏形,也为后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电影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林家铺子》(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