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郊区享受田园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ANTIAN1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郊区住了两年后,王德福决定把市区里的房子长期出租,自己和老伴就在郊区养老。“现在除非孩子有事儿,我根本不回市区了,市里面太闹腾,哪像我们这儿安静又舒适。在小院子里种点花草,日子真是舒坦”。退休之后,尤其是不用帮忙带孙子孙女之后,很多像王德福这样的老人,开始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安静的郊区,享受更加惬意的田园生活。
  宅男变老农
  五六年前,王德福的女儿就动了心思,要给父母置办一套郊区的农家院。从昌平一直看到房山,最后看好了房山长阳附近的一个别墅小区,还交了一万元定金。结果王德福老两口都不同意搬家,女儿只好放弃了计划。两年前,王德福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社区医生建议最好能让老人住在一楼,多出门活动。王德福的老伴最先被说服,答应到郊区居住。女儿赶紧在之前看好的小区贷款置办了一套位于一楼的两居室。
  前年春天,王德福被女儿和老伴“半强制”地搬到了郊区。最初,两个老人每个周末都会坐公交车回“老窝”看看。但住了不到半年后,王德福就喜欢上了新居,基本不再进城了。一楼的小院虽然也就二十多平方米,但已经成了他的“百草园”,他也从足不出户的“宅男”变成了每天下地的“老农”。
  院子里的栅栏边有一棵比较高大的玫瑰花树,王德福又绕着栅栏补种了一圈玫瑰花。他还种了石榴树和海棠树,如今也长到了两三米高。去年石榴树结了四个大石榴,大家分了一个后,剩下的没舍得吃,就挂在院门边。王德福还开了一片小菜园,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豆角,品种不少,收成却不尽如人意,被老伴打趣:“自打你种菜之后,我就觉得这菜真是卖多贵都值啊!”王德福只是呵呵笑。两人还经常去小区其他人家“参观学习”。
  种菜不太成功,但王德福种的玫瑰花已经成了小区的景观。一到花季,小区里的老人孩子都会过来欣赏,他成了小区里的“明星园艺师”,常有邻居来拜访求教,交了不少朋友。
  这两年来,王德福的身体好了不少,精神状态更是如同换了一个人。女儿去看他们的时候,好多次他都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或晒太阳或在树荫里乘凉,喝着茶听着京剧。“哎哟,真是太惬意了!我爸现在都说了,就不爱到你们城里去,乱哄哄的”。
  父亲的转变让女儿王芳和爱人打算退休以后也搬到郊区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好多大医院都迁到郊区了。等再过些年,我们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
  每月支出下降一小半
  跟王德福相比,张世奎就是“种菜小能手”了。他和老伴已经在昌平崔村镇住了六七年,有五六年的夏天都不再去菜市场买菜了。
  八年前,張世奎把自家在东直门的房子卖了,给儿子在朝阳公园附近买了一套两居室作为婚房,剩下的钱就在崔村镇买了一套“三合院”,老两口搬了过来。“当时也是被迫搬出来的,因为剩下的钱不够在城里买房子,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现在觉得挺好,给我城里的房子我都不搬回去了”。
  退休前张世奎是钳工,如今这套房子的装修基本都是他自己完成的。客厅的沙发、餐厅的桌子、两个房间的飘窗、吊灯,很多家具都是他从二手市场淘回来后又重新加工的。
  更让张世奎满意的是家里的小院子,他自己安装了太阳能,铺上了鹅卵石的小路,剩下的地方都开发成了小菜园。小菜园的土是张世奎一担一担地从周边挑过来的,还用滤网筛了两遍。他的小菜园种了两畦豆角,两畦黄瓜,四畦茄子,四畦西红柿,在黄瓜和豆角的地垄之间点种了辣椒,菜园的四边分别种着韭菜、香菜和小葱。正屋的外墙还码着一排泡沫箱子,里面也都搁上了土,种了十来棵秋葵,两棵小西红柿。
  院墙里側的角落里,张世奎种了一棵杏树。院墙外侧,他也挖出了二十厘米左右宽、两米多长的一条小沟,放上土后,两头分别种了花椒树和月季花,中间种了一棵枸杞。“从我这小院儿归置好了后,我们家就冬天去买点土豆、萝卜、白菜,其余的都能自给自足”。
  张世奎算了算账,自从他搬过来后,每月支出下降一小半。“城里的西瓜每斤卖一块二的时候,我们这儿每斤只卖八毛,各种东西都便宜”。不仅价格便宜,质量和口味更让张世奎满意。“崔村有好多果园,水果也便宜。去年夏天,旁边果园的桃子被雨打下来不少,老板跟我熟,让我随便捡。那桃子个个脆甜,我一夏天吃桃子都没花钱”。
  有不便但利大于弊
  从北三环搬到顺义五年多,韩秀兰和老伴冯泽几乎没再进过城。老两口退休前都是大学教师,退休后先到美国给儿子帮忙,把孙子带大。然后去新西兰的闺女那儿住了一年多,等到外孙女也能上幼儿园了,两人拒绝了儿女的挽留和邀请,坚决回国。爱说爱笑的冯泽戏称自己在国外待了将近四年后,都快患上忧郁症了。
  回到北京三环边上的老房子里,冯泽夜夜失眠。两人也觉得日常生活缺少寄托,于是又去买了两条狗,“我喜欢大狗,买了一条金毛,一条拉布拉多”。但是市区内不让养大狗的规定又让冯泽左右为难,他决定干脆搬到郊区住。
  冯泽在同事的介绍下,在顺义的一个小区买了一个叠拼的小别墅,两人带着“狗儿子”搬了进去。白天,冯泽和韩秀兰开车带着两条大狗在附近的湿地公园遛弯,喜欢水的金毛每次都会跑到水里游上半个小时。到了晚上,两条大狗担任警戒工作,冯泽也能夜夜安眠。“到郊区住,肯定也不会全是美好的经历。就医、买药、会客、交流都不太方便。好在我们老人需求低,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许多大的工业局都快速进入大面积的拆、关、并的局面。我所在的纺织厂首当其冲,关厂疏散工人。那时,我刚刚向厂长申请成功,从全脱产团支书岗位转到统计科,开始到立信会计夜校读会计专业。但那时我手上还没有会计专业证书,工人身份的编制还无法转成干部编制。没办法,只能先到家附近的色织厂,当个质量检验员,保证上常日班,可以继续读夜校。  就这样,每周有三天,下班后,我啃着干粮,拼力挤上拥挤
期刊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兴冲冲地去报名,工作人员看了我的证件后,告诉我已经超龄。规定的年龄是30足岁,即在报名时不满31岁。我出生于1945年12月,當时已过了年龄。  没有几个月,公开招收研究生的消息公布了。我没有在意,研究生比大学生高一个等级,大学毕业后才能报考,与我没有关系。不久看到具体报道,知道报名年龄放宽到40岁,而且没有学历限制。我想,我只有高中学历,就是考不上,也不丢脸,更不会有什么
期刊
目的 探讨螺钉微创复位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B-C1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新鲜胫骨中下段B-C1型骨折84例.随机分成螺钉微创接骨板(42例)和交锁髓内钉(4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手
一把麦穗一条人命  虽然在江南生活了这么久,我还是固执地保持着北方的生活习惯,还是喜欢吃麦面做成的面食。过去,全家人吃上白面,曾经是祖祖辈辈最实在的梦想。而麦子带给我们的苦难与欢乐,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爷爷想赶在麦忙之前走趟亲戚,去看看他的妹妹———我的姑奶奶。到我姑奶奶家有十几里地,快到那个庄子的时候,爷爷看到路边就要由青转黄的麦子,也许是走饿了,随手扯了一把麦穗,边走边
期刊
1965年春节期间,我们城关公社举行了一场文艺歌咏比赛,60几个村全部参加。比赛的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我们这个70多户人家、各方面实力都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居然高票夺得第一名。这是怎么回事?简简单单说几句,那就是我们表演的节目迎合形势,接地气……如果要说清楚的话,还是得从头说起。  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我的心
期刊
父亲七十寿辰.我和家人商量了好久,思路还是离不开酒席宴请的老方式.热闹是热闹,可是父亲总觉得没有特别的意义.还是母亲最知道父亲的心思,父亲不喜烟酒,不计较吃穿,反对铺张
期刊
我没念过书,60岁学认字,75岁学着写自己的故事,已经出了四本书。就这么地,大家都叫我“传奇奶奶”。  我60岁以前的小目标就是活着,60岁的小目标是学认字、学写字。老伴车祸去世,我闺女想叫我分散注意力,说妈呀,你学认字学写字吧。可那时候我哪有心学啊,我就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待着。又过了三年以后,她还催我,叫我学认字,我就开始学认字。  我75岁的小目标是学写自己的故事。想写自己故事的时候,我回安达
期刊
退休五年,我对《特别健康》情有独钟.每到年终岁尾,我都把一年的杂志按顺序装订成四大本,放在书橱中,留着日后回看.这些杂志是我晚年生活的良师益友.我和老伴儿年高体弱,儿子
期刊
人年纪大了,总是醒的时候多,睡的时候少.一起下棋的老朋友告诉我,找点小偏方试试.他借给我几本《特别健康》,说上面有很多小偏方,让我自己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
期刊
今年的元旦对我有点特殊———是我的金婚日。  很久很久之前有人对我说:“你见到的长辈们正在经过的事,最终一件件也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话真的很对,一件件全应验了:结婚、生子、搬家、升迁、祸福,然后是儿子结婚生子。再有便是逢五逢十过生日,逢五逢十过结婚纪念日,却不曾想过金婚。今天,我和妻子居然迎来了金婚的日子。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去看冰心老人,那天她穿一身缎料制的新衣,十分光鲜,满面笑容;屋里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