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歌中的美学特征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席慕蓉诗歌具备的美学特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着迷。本文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席慕蓉的诗歌,发现其偏好使用“月、渡口、花、树”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并在诗歌创作中遵循一定的用韵手法,通过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感来抒发对爱情、故乡、生命的体会,使诗歌呈现出意象之美、浪漫之美、古典之美和韻律之美。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1 席慕蓉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作家的主观情绪即“意”与客观对象即“象”的互感而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意的艺术形象[1]。对于诗人席慕蓉而言,女性天生的敏感与细腻使其具备捕捉自然与生活中细小事物的能力,并产生独到的见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2],她将所见所闻写入诗歌,赋予其独特的意义,使诗歌呈现出意象之美。以诗歌《白鸟之死》为例,“白鸟”象征着女主人公,“羽箭”象征着爱情,“射手”象征着男主人公。席慕蓉通过“决心不再闪躲”“破空而开”“含泪”等形容词赋予意象感情色彩,用极尽缠绵的口吻描述“射手用羽箭射杀白鸟”的事件,表达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的中心思想。此外,席慕蓉沿用了传统诗词中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的艺术手法。以《一棵开花的树》为例,全诗围绕着唯一的意象“一棵开花的树”展开叙事抒情,“树”被诗人赋予人的心理活动,不仅用“慎重”形容开花,还用“热烈”形容枝叶被风吹动,以此表达主人公的痴情。
  席慕蓉诗歌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其对意象的选择上。“风花雪月”是旧时诗文中常见的自然意象,自古便蕴含着婉约风流的意味,极尽伤情悲欢。席慕蓉的诗歌并不缺少这四种自然类意象,但她在诗文中提及频率更高的还是花、月、树这三种意象。席慕蓉从文人的视野观察生活[3],常用“花”意指爱情中萌生的各类情愫。在《如歌的行板》中,山百合作为比喻性意象,具象表达了少女怀春的情感;在《昙花的秘密》中,昙花被赋予“美丽又寂寞”的拟人化形象,象征着爱情中失落的情感;在《茉莉》中,在日与夜里时时开着小朵、散发着清香的茉莉则象征着对爱人不经意间闪现却无处不在的思念。此外,和传统诗人一样,席慕蓉也常用“月”来表达思乡之情和世事人情的无常变化[4]。席慕蓉诗中的“树”则多象征着思念之情,不仅有指向恋人的“相思树”和“月桂树”,还有指向家乡的“没有年轮的树”,意象依赖于诗歌的整体框架和语境而存在[5]。席慕蓉诗歌中的意象之美还体现在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共通上,席慕蓉在创作诗歌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式,找准事物中能与当下心境相契合的某个特点进行延展,表达情感。以《山樱》为例,“山樱”于春天绽放,记忆中那些“未曾说出的话语”和“未曾实现的诺言”随花开想起。同时,山樱“极浅极淡的颜色”对应着作者心中淡淡的哀伤与遗憾。
  2 席慕蓉诗歌中的浪漫之美
  纯粹的情感,方能永恒[6]。不管是描绘爱情还是表达乡愁与人生感悟,席慕蓉总是从主观世界出发刻画客观事物,抒发内心真挚纯粹的情感,体现浪漫之美。诗者,吟咏性情也[7]。她真诚地面对自我,在诗歌中展露出对生命深沉且真切的认知,赋有浪漫主义色彩[8]。法国现代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曾描述浪漫主义为: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席慕蓉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牵强附会,而是随性而走,表达最真实的内心,给读者极致的浪漫。
  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是永恒的话题[9]。席慕蓉心中有一种关于爱情的信仰,她一直相信世间会有这样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悔和绝对的美丽。席慕蓉将其信仰灌输于诗作,向读者传递着自己的爱情观,帮助读者重塑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10]。然而,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11],残缺的美反而更能凸显浪漫主义。在《他》中,席慕蓉用“能够自由来去的整片星空”象征深沉宽广的爱;在《悬崖菊》中,席慕蓉用“如雪般白、如火般烈的悬崖菊”表达真挚却无望的爱;在《印记》中,席慕蓉用“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词倾心的相遇”告诉人们敢爱就无悔;在《夏日午后》中,席慕蓉用“我”不愿忘记有“你”的午后来彰显爱情的美好。
  生活是充满艰辛的[12]。祖上为蒙古贵族,出生于四川,随父母从香港移居台湾的席慕蓉对家乡含有深切的思念。情是诗歌不变的主题[13],席慕蓉对故乡的向往增添了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以《七里香》为例,全诗未着一字直言乡情之深,却通过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的方式借物抒情,用“溪水急着流向海洋”“浪急着重回土地”“魂魄夜夜归来”表达思乡之切。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14],席慕蓉对故乡永不老去的情节奠定其乡愁诗的内容基调。不管是蒙古的草原,还是长空的雄鹰,都是她割舍不掉的挂念。在《狂风沙》中,席慕蓉用平淡的口吻描述“乡心随风沙起落,无处停息”的状态,表达了自己多年背井离乡的孤寂,显得苍茫沉痛。漫漫人生如铁轨[1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乡愁渐行渐浓,故乡已然成为席慕蓉那代人的求而不得,使其诗歌萦绕着悲情的浪漫。
  3 席慕蓉诗歌中的古典之美
  席慕蓉的诗歌具有古典情怀。在语言表达方面,席慕蓉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运用晦涩难懂的文字,更没有选用冷僻朦胧的意象,而是通过浅显直白的语言和莲、渡口、月、流水等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抒发情感。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可读性和耐读性,还赋予其中国古典美学色彩。读者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字水平,也不需要有丰富的感情经历就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古典之美。以“莲”这一意象为例,“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高洁的品格”“女子姣好的面容”“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人生理想”等象征意义。如《青阳渡》中写到的“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此诗将莲花的形象细化为“并蒂莲”,象征了爱情中两人心心相印的状态。席慕蓉在《莲的心事》中以“莲”为第一视角展开叙述,将女子形象与自然事物相结合[16],不仅用“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这样质朴干净的语言来表现“莲”脱俗的君子品格,还通过“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这样古朴平实的措辞体现少女面对爱情的惆怅。此外,席慕蓉擅长抒情,却不直接言情[17],她习惯将丰富的情感浓缩在几句诗内,含蓄节制地抒发情感,延续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18]的原则,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以《溶雪的时刻》为例,席慕蓉通过“几瓣疲惫的花瓣因风落在她的窗前”含蓄地表达出异乡男子虽然疲惫,但仍旧深深思念女子的状态,余韵无穷。   席慕蓉诗歌中的古典之美还体现在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化用上。席慕蓉在《悟》中借用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并将两者表达的情感结合,通过游子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表达“我”对“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的难以忘怀。席慕蓉通过同典使古代女子与现代女子的相思之情相通,賦予现代女子相思一种古典美。在《古相思曲》中,席慕蓉用“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古相思曲”对应乐府诗《古相思曲》中舞女对男子的魂牵梦萦,表达古今女子“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的共通之处,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跨时空对话[19]。
  4 席慕蓉诗歌中的韵律之美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可以被吟唱的。《尚书·虞书·舜典》曾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被用来表达思想,歌通过吟唱诗达到延长诗的思想的作用。音调要适合吟唱,音律则要和宫、商、角、徵、羽这五声协调,由此看来,诗歌是种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后世诗歌在韵律方面的传承创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古韵标准》指出《诗经》的用韵手法有数十种,如连句韵、间距韵、隔数句遥韵、隔章尾句遥韵等[21]。席慕蓉热爱古典美学并有意识地追求押韵,其诗歌中的部分内容体现出隔行押韵、节末押韵等特征。以《揣想的犹豫》为例,“走过街角的你,会不会忽然停步,忽然之间把我想起”一句中的“你”和“起”构成了隔行押韵。
  此外,席慕蓉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双声词和叠韵词,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与音乐性[22],展现韵律之美。叠音词不仅可以细致刻画场景,还可以使诗歌具有乐感。以《异域》中的“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为例,席慕蓉通过“霏霏”“萧萧”分别描绘出下雨和落叶的程度。双声词和叠韵词则赋予诗歌委婉、缠绵之感,使诗句萦绕嘴边,回味无穷。以《最后的藉口》为例,“月圆的晚上,一切错误都应该,被原谅,包括重提与追悔,包括写诗与流泪。把所有的字句,都托付给,一个恍惚的名字,把已经全然消失的时光,都拿出来细细丈量,反复排列成行。一切都只因为,都会染、会洗、会润饰的,如水的月光”[23]。其中,“细细”为叠音词,体现了丈量的仔细和轻柔,表现出主人公对过去那段时光和那种感情的珍视;而“月圆”“恍惚”“流泪”“反复”为双声词,“追悔”和“丈量”为叠韵词,两者搭配使用后产生声母和韵母相互协调的节奏感,产生荡漾、婉转的语音效果,使诗中表达的怀念更加含蓄内敛。
  5 结语
  席慕蓉诗歌的美学价值在于意象之美、浪漫之美、古典之美和韵律之美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更在于其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伴随着泛娱乐化现象蔓延,当代人对“美”认识的宽度和深度缩减,人们沉浸于网络世界,无法摆脱低级趣味带来的快感。席慕蓉用婉转的措辞抒发真挚情感,并通过诗歌传达爱情观、乡愁和人生感悟,以此指引大众从自然与生活细节处观照自身。
  参考文献:
  [1]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162-171,208.
  [2] 杨元元.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艺术特色[J].汉字文化,2019(12):69-70.
  [3] 夏雨婕.由苏轼诗文浅析北宋饮食[J].艺术科技,2020,33(3):88-90.
  [4] 周林晔.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戏剧之家,2019(28):226-227.
  [5] 张驰.《琐窗寒·玉兰》的时空结构和典故运用[J].汉字文化,2020(02):71-72,75.
  [6] 赵紫薇.浅析电影《赎罪》中的爱情与人性[J].汉字文化,2019(16):127-128.
  [7] 范瑞懿.《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J].艺术科技,2019,32(07):129,138.
  [8] 田爱平.浅析黄仲则与李白作诗的相似点——以《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为例[J].汉字文化,2020(04):39-40,45.
  [9] 万丽唯,阮立.颠覆性的满足:爱情类网络自制剧的受众研究[J].新闻知识,2018(08):42-45.
  [10] 巢千丽.浅析电影《龙虾》中的婚恋观与人性的冲突[J].汉字文化,2019(11):91-92.
  [11] 王珺.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情结[J].汉字文化,2019(12):80-81.
  [12] 余雅雯.浅谈《小鞋子》里苦难生活中的人性之光[J].汉字文化,2019(16):102-103.
  [13] 刘新元.浅析《诺丁山》中的爱情观[J].汉字文化,2019(08):28-30.
  [14] 彭楠.顾城组诗《鬼进城》的内涵解析[J].艺术科技,2020,33(1):104-106.
  [15] 张越.电影《驿路》中的婚恋观[J].汉字文化,2019(12):84-85.
  [16] 范瑞懿.从《月夜》看杜甫对宫体诗笔法的吸收与升华[J].戏剧之家,2019(20):215-216.
  [17] 范瑞懿.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J].汉字文化,2019(08):39-40.
  [18] 王斐.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重塑作用[J].汉字文化,2020(02):51-52.
  [19] 侍渝杰.《野草莓》:忏悔与重生[J].汉字文化,2019(08):37-38.
  [20] 沈嘉欣.从“乌青体”看当代诗歌的多元化特点[J].汉字文化,2020(03):33-35.
  [21] 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33.
  [22] 范瑞懿.汉乐府民歌音乐性探微[J].黄河之声,2019(19):6-7.
  [23] 席慕蓉.席慕蓉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262.
  作者简介:朱天慈(200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当代诗歌、影视作品。
  指导老师:郑仁霞
其他文献
羌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但羌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正式得以命名,在历史长河中,羌族这一民族看似古老而又年轻。羌族人民有着坚如磐石的品质,即使面对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究基于设计美学符号理论下的建筑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建筑与符号的关系、建筑的传承形式
老字号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绚丽的瑰宝,商务部自2006年以来始终强调要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老字号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笔者基于品牌振兴背景对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媒介传播网络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自动化等基本特征,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改变了各行业市场主体的品牌营销环境。要立足于时代基本特征,快速调整针对主打品牌的核心設计方案,基于实际情况引入全新的设计思路与市场宣传方法,改善市场中潜在消费者的品牌体验,拓展品牌的设计路径,推出能够在不同信息媒介网络中高速传播的品牌设计形式与制作方案,提升品牌设计的互动性与独特性,突破传统社会信息
本文以溱潼会船为研究对象,探究民间文化艺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现阶段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旨在为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摘要:五四时期,西方艺术风格与设计思想传入中国,在书籍装帧界,以鲁迅为首的先进人士开始了对书籍设计的变革。中西合璧、文化交融,西方艺术风格极大地推动了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进步。本文分析西方艺术风格传入与传播的社会背景,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西方艺术风格在书籍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啟示。  关键词:民国;书籍设计;西方艺术风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
雕塑是公共空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校园中最常见的公共艺术品。本文从校园雕塑入手,讨论如今中外高校在校园雕塑的现状、基本差异、发展前景等,进一步深入探
摘要:《红楼梦》中对服饰的描述非常详细,作者借助服饰描写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传统服饰的美感。本文从服饰角度探究《红楼梦》人物的塑造手法以及服饰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服饰;人物塑造;创作情节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既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又怀着浪漫
2019年5月16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建筑作品留存于世,他的建筑理念也值得仔细研究和学习。本文以贝聿铭的部分人生经历、风格来源、建筑作品
菜市场是城市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菜市场由于更新不及时,表现出空间环境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在服务上难以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