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勇,作家,学者,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成为90年代“新散文”领军人物。后从事故宫文化研究,代表作有《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祝勇在新媒体平台举办了新书《故宫六百年》云发布会,直播在线人数达1800万,创下图书在线直播纪录,让更多读者领略到了六百年故宫的风雨沧桑和无穷魅力。
文化的故乡
祝勇1968年生于辽宁沈阳,进入故宫工作之前,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十八岁时离开沈阳,在北京读书、工作、定居。之后,他去南方,入藏地,几经历险,“在大地上爬行摸索”。后来,他受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任驻校艺术家,回国后又读博、写作、拍纪录片。丰富的人生履历为他日后从事故宫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有一个写作原点,这个原点往往是自己的故乡。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他们都是从那些地方出发,延展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曾经的祝勇,离开家乡到全国漫游,也是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写作原点。他感觉自己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的故乡,一个是文化的故乡。这个文化的故乡,似乎在他出生以前,就已经埋藏在他的血脉、基因里。在多年苦苦的追溯寻找中,他找到了故宫。
他这样描述自己心目中这个文化的故乡: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万万千千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真与善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在这样的博弈中,这座城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
“文物都是有生命的”
祝勇和故宫的不解之缘,从2002年开始。那一年,祝勇写了《旧宫殿》。2011年,祝勇又写了《血朝廷》——也就在这一年,祝勇正式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此他便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座一直令他神往的宫殿。
“大多数人去参观故宫,都是走马观花,不知道到底有什么讲究。其实这座紫禁城,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去故宫可以在里面慢慢参观。故宫是一个大学校,要慢慢地学。”祝勇说。
2018年,祝勇从诸多的古物中精挑细选18件古物:商代前期的兽面纹鼎、商代后期的亚酗方尊、春秋后期的莲鹤方壶……写出了《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说:“我们耳濡目染的都是历代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们呕心沥血做出来的精品,这些东西会不知不觉把它的精气神注入到你的内心。故宫里面这种文化的气脉特别养人,它在养你,无形之中耳濡目染,就会形成故宫人自己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
2019年,祝勇又开启了绘画系列。《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是绘画主题的第一部。在这本书里,《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古代名画,都以独特的方式和角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有很多的情感在里面,哪怕隔了一千年,当你去欣赏它时,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气息。我就是想把这些气息、情感写出来。”
绘画主题写完,祝勇还会继续写书法、建筑等主题,他想要将“故宫古物”写成一个系列,力图连缀起一部故宫的“极简艺术史”。
《故宫六百年》:以空间带动时间
前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快手App联合举办了祝勇的新书《故宫六百年》云发布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故宫文化、传统文化,希望可以在传统和新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故宫的历史与文化。”祝勇如是说。
《故宫六百年》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祝勇说:“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在具体写作时,祝勇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叙述方式,尝试以空间带动时间,把建筑和事件结合在一起讲。在祝勇看来,通过空间的移动,把600年的历史串出来,从午门进去的时候是明朝初年,最后从神武门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正好把时间的顺序纳入到空间的顺序当中,把对历史的认知跟对空间的认知结合起来。”当大家跟随着他的文字,从午门进入,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对故宫600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
近年来,祝勇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推广、传播故宫文化。《故宫六百年》可以视为他推广故宫文化、讲好故宫故事的又一次努力。“我始终认为,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要看我们会不会讲故事。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在我们的血液里,包括年轻人。只不过需要我们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唤醒和激活。”祝勇说。
(一航整理)
文化的故乡
祝勇1968年生于辽宁沈阳,进入故宫工作之前,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十八岁时离开沈阳,在北京读书、工作、定居。之后,他去南方,入藏地,几经历险,“在大地上爬行摸索”。后来,他受邀赴美国加州大学任驻校艺术家,回国后又读博、写作、拍纪录片。丰富的人生履历为他日后从事故宫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有一个写作原点,这个原点往往是自己的故乡。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贾平凹笔下的商州、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他们都是从那些地方出发,延展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曾经的祝勇,离开家乡到全国漫游,也是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写作原点。他感觉自己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的故乡,一个是文化的故乡。这个文化的故乡,似乎在他出生以前,就已经埋藏在他的血脉、基因里。在多年苦苦的追溯寻找中,他找到了故宫。
他这样描述自己心目中这个文化的故乡: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万万千千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真与善的赐予。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这座城中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在这样的博弈中,这座城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
“文物都是有生命的”
祝勇和故宫的不解之缘,从2002年开始。那一年,祝勇写了《旧宫殿》。2011年,祝勇又写了《血朝廷》——也就在这一年,祝勇正式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此他便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座一直令他神往的宫殿。
“大多数人去参观故宫,都是走马观花,不知道到底有什么讲究。其实这座紫禁城,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去故宫可以在里面慢慢参观。故宫是一个大学校,要慢慢地学。”祝勇说。
2018年,祝勇从诸多的古物中精挑细选18件古物:商代前期的兽面纹鼎、商代后期的亚酗方尊、春秋后期的莲鹤方壶……写出了《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说:“我们耳濡目染的都是历代的艺术家、能工巧匠们呕心沥血做出来的精品,这些东西会不知不觉把它的精气神注入到你的内心。故宫里面这种文化的气脉特别养人,它在养你,无形之中耳濡目染,就会形成故宫人自己内心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
2019年,祝勇又开启了绘画系列。《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是绘画主题的第一部。在这本书里,《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古代名画,都以独特的方式和角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有很多的情感在里面,哪怕隔了一千年,当你去欣赏它时,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气息。我就是想把这些气息、情感写出来。”
绘画主题写完,祝勇还会继续写书法、建筑等主题,他想要将“故宫古物”写成一个系列,力图连缀起一部故宫的“极简艺术史”。
《故宫六百年》:以空间带动时间
前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快手App联合举办了祝勇的新书《故宫六百年》云发布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故宫文化、传统文化,希望可以在传统和新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故宫的历史与文化。”祝勇如是说。
《故宫六百年》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祝勇说:“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在具体写作时,祝勇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叙述方式,尝试以空间带动时间,把建筑和事件结合在一起讲。在祝勇看来,通过空间的移动,把600年的历史串出来,从午门进去的时候是明朝初年,最后从神武门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正好把时间的顺序纳入到空间的顺序当中,把对历史的认知跟对空间的认知结合起来。”当大家跟随着他的文字,从午门进入,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对故宫600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
近年来,祝勇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推广、传播故宫文化。《故宫六百年》可以视为他推广故宫文化、讲好故宫故事的又一次努力。“我始终认为,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要看我们会不会讲故事。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都在我们的血液里,包括年轻人。只不过需要我们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唤醒和激活。”祝勇说。
(一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