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传承和保护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徽州传统民居作为我國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创新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古民居受到了强烈冲击。文章从徽州民居的传承和保护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徽州民居的历史发展状况,指出现存问题,并对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徽州民居;历史发展概况;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0068-02
  徽州是一片美丽又富饶的土地,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极其瑰丽的珍宝:徽州建筑。雨果说过,建筑就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而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的出现,为后人们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徽州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时代和岁月的变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微派传统民居遭到了现代新兴建筑的强烈冲击,其地位受到威胁与撼动,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隘。徽派民居不仅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基本场所,更是他们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智慧与结晶。因此,徽州民居的发展与传承已是刻不容缓,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徽派民居的价值转换和更好地将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一、徽州民居的历史发展概况
  繁华逐尽香尘尽,当一切沉寂下来,传来汤显祖重若千钧的叹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短短十字,就描绘了徽州的浪漫与诗情画意:忙忙碌碌的船只不断,来来往往的人流不息,恍如一场做了很久的大梦。历史上的徽州,属于一个移民社会,因社会长期动荡和连绵不息的战乱,大量中原人民南迁,徽州因此具有了极高的包容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它充分吸收了中原地区和本地土著居民的文化精髓,是一个完美的集大成者。目前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南部,幸存下来的古民居、寺庙祠堂以及牌坊被称为“徽州古建三绝”。如今,徽州民居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漠视,没有形成自发保护的意识,思想觉悟不够高。二是传统建筑文化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徽州民居不再受到重视,逐渐被忽视和遗忘。复兴和宣扬徽州古民居文化,刻不容缓。
  二、徽州民居的艺术之美
  徽派民居在结构上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木构架、门楼和马头墙。经过一代又一代徽州人民的创新和发展,建筑形式也不断地完善和演变,建筑风格简洁,呈现木材本身的原生态美,古朴大方,精致雅观,充分反映了徽州人民高格调的审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标志性的特征,造型别具一格,高低错落有致,以静示动,骧跃腾挪,黑白两色相配,别有风情。其中门楼又是最精致考究之处,“宁可门楼千万银,不愿屋盖三十两”,在各朝各代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清朝最为突出: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业的发展,当时徽商富甲一方,纷纷流行以风雅自居,宅邸恢宏秀丽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受到“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的影响,以及浮雕、镂空雕等技术的成熟和普遍,这些元素在民居的建造中得到了大量运用,使建筑处处都充满细节美.走近徽州民居,没有登堂入室,一眼望去便会被独特精巧又华美的门楼所吸引,所谓“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而徽州民居所体现的美,除了它本身所具的和谐美,还有细节上的装饰美,而装饰美,特别要体现在建筑单体上精致的雕刻,不得不称是清新脱俗、神工鬼斧。砖雕、木雕和石雕并称“三雕”,砖雕雅致清丽,木雕风姿华美,石雕雄浑有力,素有“三雕骈美”一说,虽然仅是局部的微缩景观,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徽州民居增添了令人啧啧称赞、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渲染了建筑物的天然色泽和自然纹理,同时赋予了民居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道家老庄美学思想,增添了美的属性。
  三、徽州民居的新旧交融
  徽州民居是古代农业文明和徽商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原文化和山越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渗透着新变理念。传统的徽州当地原住民长期生活在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当地房屋结构就地取材,采用干栏式,修建穿斗木结构房屋,多用杉木且开间较小。随着改朝换代,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造成北民南迁,大量难民涌入相对闭塞的南方地区,同时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建筑文明。两地文化很快进行了融合,且较为先进的北方中原文化占据了主要地位,反客为主。
  北方建筑抬梁式,且开间大。因此徽州民居将南北方建筑的优点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建筑形式:吸取了干栏式建筑开敞明亮的堂屋和挑台,将正中间的厅堂扩大并半敞开,与天井连为一体。 而厅堂部分则又采取了抬梁式结构的做饭,空间跨度比较大,在面积较小的卧房则又重新使用了穿斗式木构架。而天井,又可以说是北方四合院在徽州地区的转型。
  用地充裕,民居是典型四合院落式。而南迁后,徽州地域较中原狭隘,土地资源较紧缺,四合院就转变为建筑内部的天井,本质上都是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中华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建造者认为人与自然景观是心灵相通、血肉相连的。这一转变也可以被称作是建筑向自然化转变,就是指把室外空间通过天井这一形式“借”到室内来,从某种意义上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原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广,居民宅邸所以说两者的有机结合,旧中有新,创造出了更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
  四、徽州民居现存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徽派传统民居遭到了现代新兴建筑技术的冲击,现状不容乐观,岌岌可危。经过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我们认为问题有如下:
  (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社会发生转型,城市化进程迅速,大量农村和偏远地区人口涌入城市地区,失去了大量精壮劳动力,留守在古村落的多数是妇孺儿童,传统民居荒废,年深月久得不到有效的修缮,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二)城市高速膨脹,土地资源较紧缺,人地矛盾激化,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常常存在违法扩建改建导致传统古民居被拆除毁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观念不强。
  (三)旅游业的畸形发展,民宿等体验项目的发展虽然为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不当的扩建改建项目却破坏了传统古民居的原汁原味,破坏了其历史文化意义,不利于长远发展。
  (四)对传统民居不够重视,法律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导致很多破坏分子有机可乘,且投入资金远远不够,修缮维护的费用得不到解决,传统建筑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五)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一些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六)没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对传统古民居的修复只是停留于表面,总是一味模仿或者抄袭,开发没有体现当地特色,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得到重视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五、徽州民居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古民居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徽州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极为珍贵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宣传和弘扬徽派民居建筑,因此在修缮保护的同时,我们应从中提炼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和现代建筑工艺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徽派民居。
  例如,新型的材料必将取代传统单一的材料,钢筋混泥土、玻璃等必会取代传统的耐久度不高的木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不仅要满足“美观坚固耐用”的三大基本原则,而且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相统一, 要与时俱进,敢于大胆突破,但同时又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保留传统文化亲切感的同时,又要尽量减少现代技术带来的距离感。又比如,我们要时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进行实时考察和调研,了解现代人的需求和生活模式,考虑到人的需求,设计出能适宜现代人居住生活的空间。
  六、结语
  徽州传统民居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创新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其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今天,记忆文脉逐渐流失,我们需要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文化自豪感,这不是个别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人的责任。要明白:传承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也不是简单而拙劣的模仿,而是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和发扬地继承,更深层次挖掘徽州民居的文化特色和意义,将传统民居文化和满足社会发展必然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秀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慧芬.论徽派古建筑的艺术表现美[J]新美术, 2018,39(04).
  [2]王锦坤.新旧交融中变迁的徽州古民居[J]中华建设,2018,(07).
  [3]沈怡奇,解丽君.论徽派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J]美与时代(上),2018,(09).
  [4]何佳佳,周瀚醇.徽州传统民居特点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10).
  [5]牛舒俊,于博,王赵坤,李玮奇,赵辉.徽州文化与徽派建筑[J]居舍,2018,(14).
  [6]梁虹.青砖黛瓦烟雨江南——古民居特色之徽州篇[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
  [7]龚凯,集永辉,裴逸飞.徽州乡土建筑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06).
  [8]蒋毅博.徽州民居的美学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1).
  [9]卢大力.徽州民居[J]人民之声,2017,(11).
  [10]彭志明,王君.徽州传统民居保护利用适宜策略与应用[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27(02).
其他文献
【摘要】 时间是否存在?现代宇宙学普遍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是不存在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解出:宇宙的时间由宇宙大爆炸开始的,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对于时间的观点,时间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三维运动对有意识(不包括生命本能的感知)生命体的感官影响形成的一种非物质存在。有意识生命体应当不局限于人类。在物质与运动的基础上,存在的只有
期刊
【摘要】 殷代是一个崇拜鬼神的时代,即史书所谓的“殷人尚鬼”,它被视为殷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据先秦传世文献及殷卜辞可证,殷人已明确有“神天”的认识。上帝之“上”可视为殷人天观念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卜辞可见,殷人对诸神灵已具有明确的方位认识与区分,神灵者不仅有居于“上”的天帝,居住于河渊的河神,还有遍及四方的方神集团,明确地表现出了殷人的神灵方位观念与立体的神灵世界。  【关键词】 殷人卜辞;神天;方位
期刊
【摘要】 民国初年,全国上下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语运动,在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国语教育逐渐发展。山西省在阎锡山“保境安民”方针的发展下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从20世纪20年代率先开展小学国语教育,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山西省小学国语教育在经历教科书、课程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改革后进一步发展,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山西省小学国语教育的成功经验也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20世纪20
期刊
【摘要】 世界革家第一寨枫香寨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取得成功,但是也凸显了其民族文化逐步消失、公共设施严重老化、行政管理滞后等问题。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应参考西江苗寨发展模式等成功案例,抓实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对枫香寨的顶层设计、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做好枫香寨的总规详规编制与完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所需的硬件设施、软实力,为枫香寨快速发展与高质量运行夯实基础。  【关键
期刊
【摘要】 舞蹈是人们运用肢体语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舞动的肢体搭配美妙动听的乐曲,能够给观看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双重的艺术盛宴。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舞蹈形式也随之而发展、更新。民间舞蹈也需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传承原先舞蹈形式的基础上,还要加以创新,促进其不被淘汰。本文将以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展开论述,探讨二者间的关系和共同发展之道。  【关键词】 河北;民间舞蹈;传承;
期刊
【摘要】 近代伊始,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向近代化迈进,教育亦如此。晚清时期,西学传播,晋商因为长期在外经商,见识广博,容易接触新思想、新事物,对于女子教育也有自己新的认识。由于晋商这一职业的独特性,使得晋商女子教育在传统社会中别具一格。  【关键词】 晚清;晋商;女子教育;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独特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态选择和创造中为了适应山地环境而获得的物质性劳动成果。为了适应黔东南独特的山地生态环境、气候、信仰、伦理道德而不断变化的苗族女性服饰,其独有的象征符号寄予了苗族文化中更为深邃的内涵。所以,在苗族文化的各种要素之中,服饰是最能够代表苗族文化的,也最为直观,它反映出了文化生态中独有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 苗族;女性服饰;生态工
期刊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的进步推进,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单向传播转换为双向沟通,“饭圈”文化也在悄然生长。但在过程中,“饭圈”文化之所以被众多人鄙夷,是因为不理智粉丝现象频频出现,这种畸形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了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姿态。本文将以此现象中的黑粉圈现象为切入点,浅析“饭圈”青年亚文化背后的价值反思。  【关键词】 饭圈;亚文化;黑粉;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05 【文
期刊
【摘要】 李白被誉为“诗仙”,与其“仙风道骨”形象有莫大关系。李白“仙风道骨”气质的形成,与苏颋、司马承祯、韩朝宗和贺知章等人的延誉密不可分,也是他们对李白为人为文的肯定和赞许。李白正是在“仙风道骨”形象气质映照下,写出了超凡脱俗的游仙诗。  【关键词】 李白;仙风道骨;形象气质;诗作展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2-
期刊
【摘要】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关键人物,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中的成就是巨大的。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使他的每部电影都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在电影画面的呈现上与精神内涵的传递上都极具冲击力。本文对张艺谋电影进行举例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显现的美学特征,并总结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与特点。  【关键词】 美学;影视作品;张艺谋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