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有余 创新不足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lo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命题基本上沿袭了以往的风格,考查的点和试题的表述都是考生熟知的内容和方式,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完美无缺的试题,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试题如果仅仅是继承,而缺创新,高考对备考的导向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不妨对近五年来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及考查的点进行一个梳理: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1. 师法自然,不拘陈法。不管是选文还是题目的命制,都没有刻意而为之。
  首先,从选文的体裁来说,五年中,中间三年连续考查散文,头尾两年考查小说。五年并不是单一的轮考,但选文兼顾到散文、小说两种体裁。这样做,避免了高三复习备考的盲目和单一,暗示师生应全面备考,不能只抓一种体裁,对一线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所选散文多数为记事散文(2012年《荷花》除外),如《严冬海猎》、《过岭》;所选小说的情节冲突比较温和,如把《面包》和《鹤》看作记事散文亦未尝不可,《鹤》这篇文章,就有出版社把它放在散文集中。这种有意模糊文体,有别于其他省份命题的传统做法,到底是命题人的韬略还是疏忽,值得我们探究。
  从选文的作者和年代来说,陆蠡、师陀、韩开春、陈秉汉均为现当代中国作家,一位西方作家。
  从选文的作者地域来说,一年选用本地作家作品,其余四年均为外地(甚至外国)作家作品,并没有因为要渗透岭南文化而多次选用本土作家作品,自自然然很好。
  其次,题目的命制,五年15道题目的命制,除了2010年的第16题和第18题表述比较生硬,其他13道题的命制都能结合文本自然而然地表述,同时又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对考点的考查。
  再次,每年三道主观题所赋分值,在保证总分15分的情况下,每道小题分值也由题目本身来决定,而不是机械地固定分值。
  2. 贴近生活,梯度设题。贴近生活不仅体现在选文的语言文字,也体现在内容上。五年选文,即使是2010年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文字也平易浅近,句式表述毫无翻译的“夹生”口感,和读国内当代小说并无二致。其他四年的选文,文字更是明白如话,并无旧式文人的语言“炫技”,也无深不可测的专业词汇。内容更是贴近生活,和考生没有隔阂。语言文字和内容的贴近生活,并不意味着选文就是一场街头巷尾的聊天,命题人只不过不想从文字理解上给考生设置障碍而已,命题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所有考生都明白写了什么,只让部分考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2012年第17题,“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难度系数为0.746,但是区分度达到0.551,证明了这道题的选拔功能。2014年的第16题,和2012年的第17题一脉相承。
  3. 人文情怀,暖人心怀。这一点是近五年选文主题思想呈现出来的共同特点。2010年的《面包》,反映了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夫妻之间的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和无私奉献,携手度过困境。2011年的《严冬海猎》,则抒发出家人之间在困境中浓浓的爱意。2012年的《荷花》,启迪人们完美光鲜是一种美,残缺暗淡也是一种美。2014年的《鹤》,则是早逝作家陆蠡对人性召唤与生命爱恋的一曲咏叹。我们不难想象,在紧张的考场中,考生看到这些饱含人文情怀的美文,心中定会不觉一暖吧。新课标希望通过阅读教学及其考查,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广东卷选文主题呈现的这一特点,正好契合了新课标这一要求。
  以上三点,都在2014年文学类文本试题命制中有明显的体现,2014年题可谓毫不怀疑地继承了以往的风格,但是继承之余,却有些显得裹足不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
  一、2014年题,第16、18两题都从“为什么”角度提问,往大了说,就是考查原因分析,这算不算考点的重复考查呢?第16题只需从内容方面分析原因,第18题需要从内容、情节、主旨三个方面分析原因,虽然只是重复了一小部分考点,但是命题者是否能考虑更为全面,让命题涵盖更多考点呢?
  二、2014年题,回避了探究题的考查。探究题的选拔功能,特别是对优生的选拔功能,不言而喻。2012年第18题,即为探究题,能力层级达到F,区分度0.582,以及2010年的第18题,也是探究题,近五年,仅仅两年出现探究题,命题人是出于对本省考生的不自信,抑或是另有其因呢?
  三、2014年题,也回避了对“技法”的考查。当然,近五年文学类文本的15道题,没有一道题是就“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命制的。岭南文化务实,是不是就意味着年年只考查内容、情感和主旨?是不是就意味着不触碰文学形式方面的东西?如此,那又何必把上面引号中的句子写进考纲?
  四、2014年题,第18题的参考答案分为三点,字数达到181个(不含标点),而答卷上第18题的答题区域为6行,每行约能写30个字(含标点),总共可以写大约180个字的答案。两者字数相当,命题人的参考答案能否做得简洁一些呢?更何况,命题人和考生中间,还夹着阅卷者,参考答案复杂,会给阅卷者带来困扰。
  作为一介一线高三教师,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斗胆作了以上评析,如果能给2015年文学类文本命题者带来一点点思考,尝试作一些创新,能给同行们的备考带来一点点启发,则“善莫大焉”。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其他文献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请允许我在此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谭嘉茵,是开平市开侨中学的学生,在2013年广东高考中获得英语单科141分。我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与各位分享我的英语学习经验。结合我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情况,我总结出了“眼耳口手脑”五点法。  眼——多看文章多掌握。  多看英语书籍或文章是学习生词、熟悉语法的一个好途径。但紧张的高三备考中要挤出时间来读完一本英语书的确很难。因此,大家
【考纲解读】  “结构完整”,在议论文里面除了并列式、对比式结构之外,最常见的还有一种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
1. 文学点评  文学点评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诗经》——先民的歌唱;《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从《卫风·氓》《孔雀东南飞》《项脊轩志》《蜀相》四篇文章中选一篇,从《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四部名著中选一部,各
选取全国卷(因有多份,在此只选取全国Ⅰ卷)和浙江卷作为样本,是因为这两者的试题风格差异极大,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对新一轮课改改进考试评价具有特别意义。  笔者拟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一、取材和设问的比较及认识  试题的材料及对材料的设问直接影响试题的质量。先看选择题。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共12道选择题,全是材料型的选择题,材料和设问情况见下表:  题干材料信息大多比较具体,甚至有趣生动。对材料的设问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出生于肯塔基州一个贫苦的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林肯自学成才,成为伊利诺伊州的一名律师,后又成为辉格党领袖,并被选入伊利诺伊州众议院,任职八年。1846年,林肯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一个任期后,继续回伊利诺伊州做律师。在此期间,北方各州主张废奴、限制奴隶制的资产阶级成立了共和党。1854年,林肯重新进入政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送爹一瓶茅台酒  魏永贵  那瓶酒落下去的时候,老安龇牙了,酒瓶子的嘴儿给磕豁了。落地的酒砸疼了老安的心肝。这是正宗的贵州茅台,七百元啊。  老安本来准备用这瓶酒去办事。临出门,怕酒有假,临时决定打开包装看看,没想到,酒瓶子从包装盒里溜了出来。  老安找了一条手绢,堵住瓶嘴,茅台酒仿佛一个头部受伤临时包扎的人。老安也像受了伤,坐在那里生闷气。破了相又跑气的茅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史料正成为一种新样态史料,数据论证法亦方兴未艾。可喜的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数据史料的运用渐成燎原之势。然而,将数据史料等同于数字史料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数据史料运用时诸如数字的准确性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让一线教师相当困惑。  不仅仅将数据史料看作史料教学的一种手段,更要以全新的思维来审视数据史料,换言之,不仅仅是区分史料类型,而是运用与数据史料相匹配的文献学方法论——“文
一、考点解读  实用类文本文体包含: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  《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章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应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
【话题提要】  高考作文的写作应讲求规范,就是所谓的“格”,这个“格”包括审题的合乎规范和行文的合乎要求。写议论文,就要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议论文的行文要求,写记叙文,就要思路清晰,叙事明确,用细节描写来感染读者。同时“格”也指格调,运用哲理思维,站在一定的哲学高度、历史高度、人生高度来认识问题,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让作文格调不凡。当然,高考作文应倡导当前提倡的正能量,考生可以从反
年年有高考,但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能引起家长、社会同行们的关注和评点,高考政治试题也不例外。评价不外乎试题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命题的立意、思路、能力考查的要求、涉及的知识范围及其比例、背景材料涉及或折射的热点问题等都见诸于媒体和网络,视角不同,各抒己见,褒贬不一,都会对命题者、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和高三备考无疑都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无论命题者有多高的学术涵养,如何呕心沥血和精雕细琢,高考试题也难免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