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语文学科而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注重合作探究和指导课外阅读等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48-1
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
①教学中,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每一次的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教师还应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制订明确的预习提纲。这个预习提纲难易度要适中,要有可操作性。应在课前发给学生,并对预习提纲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刚开始预习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
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有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学习语文的具体表现,评选出一些先进,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去预习,从而达到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还应该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在设置预习提纲时,可以设置“家长评价”一栏,引导家长及时监督孩子的预习情况。此外,也可以利用家校聯系卡,将学生一周以来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知晓,进而争取家长的更好配合。
③将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在预习中,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预习当作一项任务,一项目的,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让学生回家把书看一下就行,或读几遍就行。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预习要求,传授预习方法。教师只要认真准备,课前对学生认真引导或准备一些有坡度的问题,效果会非常好。如我们准备上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准备预习的时候,就要把重点放在字词的掌握上,让他们自行预习,解决字词的音形义,并在此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如果我们上课的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那么在设置预习提纲的时候就要把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了。在预习提纲的设置上,就必须要有对课文理解的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要紧扣课文的中心,要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当然,并不是说到了九年级,字词就不重要,而是说有了好的预习习惯,我们教师即使不做要求,学生也会主动做好。所以,我们教师不能把预习简单化,别的教师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也不能光靠别人设计好的模式去指导学生预习,我们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善于寻找适合适用有效的预习方法。
二、注重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 “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围着教师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启发指导学生自学,开展必要的课堂教学讨论。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竞赛小组,鼓励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写出自学读书笔记,引导和启发学生勇于且善于发言讨论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教师的“教”,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
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如遇到难点,学生自己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轻易“代言”或“收场”,而要从不同方面启发诱导,相信并指导学生消除疑问。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多引导学生讲问题、谈看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领悟、升华,这样,师生共同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得教学气氛,而且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学语文的能力。
三、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首先,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就必须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选定阅读书目。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课外时间不多。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读较多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与课本联系紧密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了解个大概即可。
再次,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必须要学生据阅读书目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妙词句,列出阅读提纲。教师要做好检查评讲工作,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了读写结合,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拓展了知识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48-1
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
①教学中,在策略上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每一次的预习除了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教师还应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的特点,制订明确的预习提纲。这个预习提纲难易度要适中,要有可操作性。应在课前发给学生,并对预习提纲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刚开始预习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
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检查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有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学习语文的具体表现,评选出一些先进,更好地激励学生主动去预习,从而达到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还应该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在设置预习提纲时,可以设置“家长评价”一栏,引导家长及时监督孩子的预习情况。此外,也可以利用家校聯系卡,将学生一周以来的预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知晓,进而争取家长的更好配合。
③将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在预习中,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预习当作一项任务,一项目的,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让学生回家把书看一下就行,或读几遍就行。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预习要求,传授预习方法。教师只要认真准备,课前对学生认真引导或准备一些有坡度的问题,效果会非常好。如我们准备上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准备预习的时候,就要把重点放在字词的掌握上,让他们自行预习,解决字词的音形义,并在此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如果我们上课的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那么在设置预习提纲的时候就要把重点放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了。在预习提纲的设置上,就必须要有对课文理解的问题。这些题目的设置要紧扣课文的中心,要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当然,并不是说到了九年级,字词就不重要,而是说有了好的预习习惯,我们教师即使不做要求,学生也会主动做好。所以,我们教师不能把预习简单化,别的教师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也不能光靠别人设计好的模式去指导学生预习,我们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善于寻找适合适用有效的预习方法。
二、注重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 “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围着教师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启发指导学生自学,开展必要的课堂教学讨论。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竞赛小组,鼓励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写出自学读书笔记,引导和启发学生勇于且善于发言讨论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教师的“教”,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
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如遇到难点,学生自己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要轻易“代言”或“收场”,而要从不同方面启发诱导,相信并指导学生消除疑问。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多引导学生讲问题、谈看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领悟、升华,这样,师生共同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得教学气氛,而且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学语文的能力。
三、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首先,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就必须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选定阅读书目。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课外时间不多。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读较多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与课本联系紧密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了解个大概即可。
再次,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必须要学生据阅读书目做读书笔记、摘录精妙词句,列出阅读提纲。教师要做好检查评讲工作,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了读写结合,既促进了课内学习,又拓展了知识面,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