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立体”教学法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立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将相关课程及课程设计进行整合打包,同时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及实践考核评价标准,并提出了“学生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贯穿整个理论和实践教学,利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立体”教学法;整合打包;学生虚拟团队
作者简介:关颖(1978-),女,锡伯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衣云龙(1980-),男,黑龙江九三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62-02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软件工程专业虽然也在大力提倡和实施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以项目为依托,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应用与推广,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与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目前课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配套的课程设计设置的实践时间比较短,基本上1~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很难将理论上的知识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2)通常课程设计大多开设在期末考试之前,课设一结束就进入考试周,学生的重心都放在紧张的备考当中,很少有人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进行课程设计。
(3)目前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配套的课程设计,但设置的太离散,不同课程的教师各自负责各自的课程设计,彼此没有交流,对于一些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给出的课设题目基本不同,学生分组的情况也不同,这样会造成学生所做的课设项目不连续,团队能力得不到很好地提升。
(4)很多课程设计的内容重叠,学生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在重复的工作上面,例如对于软件设计类的课程设计,都需要有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对于如此紧张的课程设计时间,学生所能学到的新知识就很有限了。
为此,根据相关专业课内在的知识关联性,重新构建和打包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探索一个能够真正提高课程设计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课程设计中获益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二、“立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首次提出了“立体”教学法的概念,阐述了课程设计整合打包、实践活动开展与实践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进而提出“学生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虚拟角色、责任、载体活动和量化评价标准,这些都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一个参考示范。
1.整合打包相关课程设计(“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x轴)
由于一些专业课的工程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使得在不管单独针对哪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都会感到“内容孤独”或者“内容重复”的感觉,为此,笔者把一些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合并,让学生们能够把相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特点“一气呵成”,有效地克服了在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时容易出现的内容重复性。例如,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和“Web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
2.分解实践内容(“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y轴)
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一个模拟的实际应用开发来了解、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而“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分析、设计,因此在“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时可以直接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结果,这样既保证了项目的连续性,又为“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编码、测试阶段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掌握些编程语法及实用技巧,积累编码经验,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性工作。
3.实践活动的开展(“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z轴)
运用“学生虚拟团队”组织形式贯穿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升华理论教学,为目前所提出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驱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供施展的平台,使之得以很好地发挥和实现。
三、“立体”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建立基于“学生虚拟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过程,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虚拟团队”形式布置“大作业”,解决“课堂与实践、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如下:
(1)针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把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完成,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学时不足和学生理解思考过程不足的难题,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设计的时间。
(2)根据人类对新知识学习通常采取“模仿、理解、创新”的规律,把软件企业实际应用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管理模板带入到课堂与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易于理解和模仿的知识载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模板化”。
(3)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锻炼他们个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在专业课授课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按4~5人编制小组,每个人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还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每周召开一次小组周会,并进行每周周会记录以便监控各个小组活动情况。
(4)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课程设计的尾声笔者将创建“团队发表会”和“作品分享会”。
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量化考核
针对学生虚拟团队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设计了10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任务难度、任务完成量、任务完成质量、任务完成状况、文档规范性、调查能力、小组周会出勤、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意识、执行力。按学生在项目组中承担的任务量、完成质量、文档规范性、参与积极性、执行力等10个方面,由组长进行量化评价,该评价结果直接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指标全部来源于企业调研,全部是企业对学生就业考核的指标之一。
五、结论
本着坚持以软件项目过程(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制造、测试、维护)为导向,以特色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国际工程教育理论(CDIO)所倡导的4大能力培养(工程基础知识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系统工程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虚拟团队”为学习组织形式,探索性地构建了根据相关专业课的内在知识关联性,重新构建和打包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在几届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直接反映在参与教师们科研、教研项目的人数急剧增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及就业单位对口的数据均得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辉,李万龙,郑山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2]田保军.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7,(23).
[3]孙为军.“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4]马林兵,王海仙.“GIS软件工程”课程的多元教学法探讨[J].高教论坛,2008,(5).
[5]段丽英,李红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几个方法[J].福建电脑,
2006,(7).
[6]朱克敌.项目开发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立体”教学法;整合打包;学生虚拟团队
作者简介:关颖(1978-),女,锡伯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衣云龙(1980-),男,黑龙江九三人,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辽宁 沈阳 110036)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62-02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软件工程专业虽然也在大力提倡和实施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以项目为依托,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应用与推广,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提高教研水平与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目前课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配套的课程设计设置的实践时间比较短,基本上1~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很难将理论上的知识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2)通常课程设计大多开设在期末考试之前,课设一结束就进入考试周,学生的重心都放在紧张的备考当中,很少有人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进行课程设计。
(3)目前很多专业课都有自己配套的课程设计,但设置的太离散,不同课程的教师各自负责各自的课程设计,彼此没有交流,对于一些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给出的课设题目基本不同,学生分组的情况也不同,这样会造成学生所做的课设项目不连续,团队能力得不到很好地提升。
(4)很多课程设计的内容重叠,学生会花掉大量的时间在重复的工作上面,例如对于软件设计类的课程设计,都需要有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对于如此紧张的课程设计时间,学生所能学到的新知识就很有限了。
为此,根据相关专业课内在的知识关联性,重新构建和打包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探索一个能够真正提高课程设计效率、让学生能够真正从课程设计中获益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二、“立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首次提出了“立体”教学法的概念,阐述了课程设计整合打包、实践活动开展与实践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进而提出“学生虚拟团队”的组织形式、虚拟角色、责任、载体活动和量化评价标准,这些都可以为其他工科专业提供一个参考示范。
1.整合打包相关课程设计(“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x轴)
由于一些专业课的工程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使得在不管单独针对哪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都会感到“内容孤独”或者“内容重复”的感觉,为此,笔者把一些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合并,让学生们能够把相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特点“一气呵成”,有效地克服了在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时容易出现的内容重复性。例如,把“系统分析与设计”和“Web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合并。
2.分解实践内容(“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y轴)
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一个模拟的实际应用开发来了解、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而“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分析、设计,因此在“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时可以直接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的结果,这样既保证了项目的连续性,又为“Web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的编码、测试阶段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掌握些编程语法及实用技巧,积累编码经验,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性工作。
3.实践活动的开展(“立体”项目教学法图示的z轴)
运用“学生虚拟团队”组织形式贯穿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升华理论教学,为目前所提出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驱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供施展的平台,使之得以很好地发挥和实现。
三、“立体”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建立基于“学生虚拟团队”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过程,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虚拟团队”形式布置“大作业”,解决“课堂与实践、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具体实施如下:
(1)针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把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完成,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学时不足和学生理解思考过程不足的难题,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设计的时间。
(2)根据人类对新知识学习通常采取“模仿、理解、创新”的规律,把软件企业实际应用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管理模板带入到课堂与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易于理解和模仿的知识载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模板化”。
(3)为了让同学们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锻炼他们个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在专业课授课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按4~5人编制小组,每个人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还要求每个小组必须每周召开一次小组周会,并进行每周周会记录以便监控各个小组活动情况。
(4)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学生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在课程设计的尾声笔者将创建“团队发表会”和“作品分享会”。
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量化考核
针对学生虚拟团队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表现,设计了10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任务难度、任务完成量、任务完成质量、任务完成状况、文档规范性、调查能力、小组周会出勤、参与积极性、团队协作意识、执行力。按学生在项目组中承担的任务量、完成质量、文档规范性、参与积极性、执行力等10个方面,由组长进行量化评价,该评价结果直接作为课程设计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指标全部来源于企业调研,全部是企业对学生就业考核的指标之一。
五、结论
本着坚持以软件项目过程(启动、需求、分析、设计、制造、测试、维护)为导向,以特色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国际工程教育理论(CDIO)所倡导的4大能力培养(工程基础知识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系统工程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虚拟团队”为学习组织形式,探索性地构建了根据相关专业课的内在知识关联性,重新构建和打包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在几届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直接反映在参与教师们科研、教研项目的人数急剧增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及就业单位对口的数据均得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辉,李万龙,郑山红.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2]田保军.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7,(23).
[3]孙为军.“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4]马林兵,王海仙.“GIS软件工程”课程的多元教学法探讨[J].高教论坛,2008,(5).
[5]段丽英,李红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几个方法[J].福建电脑,
2006,(7).
[6]朱克敌.项目开发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