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湖绿道最大的特点是生态的、开放的绿道,又是水景园林绿道;是生态宜居城市当代实践的典范之作。
關键词:东湖绿道;园林化;生态宜居城市实践
绿道,就是步行道,连接历史文化风景点的步行道。现代城市因为大量的交通要道的产生而发展,人离开自然越走越远;因为绿道的产生而使得城市有了大量专门的人的步行道,城市由此而更人性化、更休闲宜居。
站在时空的坐标系看东湖绿道的成功,那就是从横向看,东湖绿道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实践的当代典范之作;从纵向看,国家5A级风景区的东湖绿道有农业文明时代的园林之美,但又比古典园林开放、包容、大气,更好满足了现代化城市化时代人们对休闲天堂的需求。
一、东湖绿道是为市民提供的休闲之道,是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之道。
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关切、下大力抓的战略工程。习总书记在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篇重要讲话中科学概括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东湖绿道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是重要发展理念的实践结果;是实现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生态原则,让千千万万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东湖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部,故此得名,现为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2016年底开放东湖绿道之前,东湖部分水域早已经是公园式风景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绿道2016年、2017年分两期完成,第一期绿道基本环绕之前的东湖公园而建,第二期绿道建成,使得绿道环绕了整个东湖水域。东湖绿道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大型生态宜居工程。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谋划建设东湖绿道。2016年12月28日,全程28.7公里的东湖绿道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大学、博物馆、优秀历史建筑、名人遗迹等人文景观点缀其中;2017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绿道二期总长度73.28公里,国际公共艺术园、特色艺术村、夜光步道、十里枫林、儿童天地等项目分列其间;二期建成后,东湖绿道总长达到101.98公里。2017年7月12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湖北省向全球推介湖北。经过精心布展的湖北展览中,武汉东湖绿道与知音号、第七届军运会、热干面等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二、武汉东湖绿道——得天独厚的城市水景园林
园林,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和孜孜以求的实践。现代城市也无不以融入山水园林塑造现代城市“客厅”为宜居。
每个家都想拥有庭院,每个城市都想建造更多田园化的“庭院”园林。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有地方才能谈得上建园林,得有适宜的地方才能建好园林,得有适宜的多的地方才能多建园林。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茫茫九派流中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长江和汉水交汇与武汉市中央,接纳南北支流入汇,在大江两侧、中心城区形成了众多湖泊,武汉市的水域面积达到了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
这些湖泊中还有国内一个很大的城中湖——东湖。沿着东湖边修水景绿道,如同城市建水景庭院园林——“有地”,所以武汉东湖建了一个国内最大的水景绿道——最大的城市庭院园林,设计是世界级的,所以建成后即得到联合国颁发的规划设计大奖。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计划”主题论坛(2017年)主持人、联合国人居署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说,武汉用绿道的形式,将这一城市最大公共空间还之于民非常重要,这对其他拥有湖区的城市提供了正面的示范效应。与会专家认为,东湖绿道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条绿道,还是1000万市民对这座城市和未来生活的梦想。鼓励绿色出行、放弃景区门票收入、发动公众参与规划等理念和措施,都很先进,具有示范推广价值。东湖绿道,不仅长而美,也是一条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宜居大道。
三、东湖绿道,武汉水资源向城市实力和品牌转化的成果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交通便捷,大众传媒发达,电视、网络、时尚与广告文化消费时代来临,使得城市竞争和崛起增添了无数变数,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并不等于崛起胜券在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与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人们明白到有水并不必然为大;使水资源成为建设武汉的实力,是武汉人多年的思考和努力。
水资源需要保护。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单纯停留在保护水资源层面、没有创新实践的保护、远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护,也体现不出都市的气质和品位。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当今武汉而言,要想水生态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实力,必须要思考的不是水资源保护一件大事,而是:水资源、水景观、水文章三件大事。
把武汉的水资源保护到极致,把水景观做到极致,把水文章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水资源才能够形成武汉当今时代的硬实力、软实力,成就大武汉。
如何做到极致?纵观理论和现实,城市从产生之日起,以与乡村的巨大差别,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地不断满足人们除生存之外的娱乐、休闲以及创造性需求。现代以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更是以高科技、产业配套为依托,在与自然生态景观的融合中快速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总结当代城市建设经验,可以看到生态、景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提高城市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充分利用武汉优良的山水资源,通过山水生态、山水景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才有可能使武汉水文章做到极致。
利用水资源,发展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也是推动武汉水资源向城市实力和品牌转化的现实要求。资源并不等于实力和品牌。除了东湖、江滩、楚河汉街和木兰湖外,武汉水景的大众知名度不高,水景建设的内涵有待丰富;虽然有丰富的山水,但开发程度低,表现形式呆板,景观特色不突出,缺乏鲜明的城市个性形象,与世界上很多因水闻名的名城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正是武汉在着意努力之处:赋予水以我们的文化和灵气,让人们看到和不忘记我们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成绩,并羡慕和欣赏这种环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
东湖绿道,正是武汉人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追求诗意栖居的梦想实践。
东湖绿道,也是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芒福德·刘易思.城市史[M] .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1981年.
[2]吴琳 .宜居城市管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吴琳 .词中城市[M] . 北京: 中央编译出本地和, 2011年.
關键词:东湖绿道;园林化;生态宜居城市实践
绿道,就是步行道,连接历史文化风景点的步行道。现代城市因为大量的交通要道的产生而发展,人离开自然越走越远;因为绿道的产生而使得城市有了大量专门的人的步行道,城市由此而更人性化、更休闲宜居。
站在时空的坐标系看东湖绿道的成功,那就是从横向看,东湖绿道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实践的当代典范之作;从纵向看,国家5A级风景区的东湖绿道有农业文明时代的园林之美,但又比古典园林开放、包容、大气,更好满足了现代化城市化时代人们对休闲天堂的需求。
一、东湖绿道是为市民提供的休闲之道,是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之道。
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关切、下大力抓的战略工程。习总书记在201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篇重要讲话中科学概括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东湖绿道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是重要发展理念的实践结果;是实现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生态原则,让千千万万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东湖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部,故此得名,现为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2016年底开放东湖绿道之前,东湖部分水域早已经是公园式风景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绿道2016年、2017年分两期完成,第一期绿道基本环绕之前的东湖公园而建,第二期绿道建成,使得绿道环绕了整个东湖水域。东湖绿道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的大型生态宜居工程。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谋划建设东湖绿道。2016年12月28日,全程28.7公里的东湖绿道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大学、博物馆、优秀历史建筑、名人遗迹等人文景观点缀其中;2017年12月28日,东湖绿道二期建成开放。绿道二期总长度73.28公里,国际公共艺术园、特色艺术村、夜光步道、十里枫林、儿童天地等项目分列其间;二期建成后,东湖绿道总长达到101.98公里。2017年7月12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厅,湖北省向全球推介湖北。经过精心布展的湖北展览中,武汉东湖绿道与知音号、第七届军运会、热干面等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二、武汉东湖绿道——得天独厚的城市水景园林
园林,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和孜孜以求的实践。现代城市也无不以融入山水园林塑造现代城市“客厅”为宜居。
每个家都想拥有庭院,每个城市都想建造更多田园化的“庭院”园林。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得有地方才能谈得上建园林,得有适宜的地方才能建好园林,得有适宜的多的地方才能多建园林。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茫茫九派流中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长江和汉水交汇与武汉市中央,接纳南北支流入汇,在大江两侧、中心城区形成了众多湖泊,武汉市的水域面积达到了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
这些湖泊中还有国内一个很大的城中湖——东湖。沿着东湖边修水景绿道,如同城市建水景庭院园林——“有地”,所以武汉东湖建了一个国内最大的水景绿道——最大的城市庭院园林,设计是世界级的,所以建成后即得到联合国颁发的规划设计大奖。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计划”主题论坛(2017年)主持人、联合国人居署高级人居官员布鲁诺·德肯说,武汉用绿道的形式,将这一城市最大公共空间还之于民非常重要,这对其他拥有湖区的城市提供了正面的示范效应。与会专家认为,东湖绿道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条绿道,还是1000万市民对这座城市和未来生活的梦想。鼓励绿色出行、放弃景区门票收入、发动公众参与规划等理念和措施,都很先进,具有示范推广价值。东湖绿道,不仅长而美,也是一条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宜居大道。
三、东湖绿道,武汉水资源向城市实力和品牌转化的成果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交通便捷,大众传媒发达,电视、网络、时尚与广告文化消费时代来临,使得城市竞争和崛起增添了无数变数,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并不等于崛起胜券在握;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与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人们明白到有水并不必然为大;使水资源成为建设武汉的实力,是武汉人多年的思考和努力。
水资源需要保护。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单纯停留在保护水资源层面、没有创新实践的保护、远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护,也体现不出都市的气质和品位。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当今武汉而言,要想水生态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实力,必须要思考的不是水资源保护一件大事,而是:水资源、水景观、水文章三件大事。
把武汉的水资源保护到极致,把水景观做到极致,把水文章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水资源才能够形成武汉当今时代的硬实力、软实力,成就大武汉。
如何做到极致?纵观理论和现实,城市从产生之日起,以与乡村的巨大差别,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地不断满足人们除生存之外的娱乐、休闲以及创造性需求。现代以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更是以高科技、产业配套为依托,在与自然生态景观的融合中快速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总结当代城市建设经验,可以看到生态、景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提高城市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充分利用武汉优良的山水资源,通过山水生态、山水景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才有可能使武汉水文章做到极致。
利用水资源,发展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也是推动武汉水资源向城市实力和品牌转化的现实要求。资源并不等于实力和品牌。除了东湖、江滩、楚河汉街和木兰湖外,武汉水景的大众知名度不高,水景建设的内涵有待丰富;虽然有丰富的山水,但开发程度低,表现形式呆板,景观特色不突出,缺乏鲜明的城市个性形象,与世界上很多因水闻名的名城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正是武汉在着意努力之处:赋予水以我们的文化和灵气,让人们看到和不忘记我们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成绩,并羡慕和欣赏这种环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
东湖绿道,正是武汉人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追求诗意栖居的梦想实践。
东湖绿道,也是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芒福德·刘易思.城市史[M] .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1981年.
[2]吴琳 .宜居城市管理[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吴琳 .词中城市[M] . 北京: 中央编译出本地和,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