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单纯以“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分工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教师讲的知识记住”。这样的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学生怎能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呢?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在《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驱动下,越发感受到来自语文教学的全新魅力。不论是我的角色意识、教学方式,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不断朝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的方面发展。
一、建立全新的角色意识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将越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明确教师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腋下夹一本教科书,手中捏一支粉笔,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授课”机器,学生也不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施教机器。
自从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总感觉教师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活动场所。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笑容,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时而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和学生融为一体,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引导其弄清真实情况,并对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谢意,感谢他能把老师当朋友说心里话。正是因为我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我始终以对话的方式就某个问题彼此间不断交流意见。我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而学生则把对老师深沉的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思维自然更活跃,情趣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我常常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始终感到老师是自己可以依赖的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大胆提出来,和我一起讨论,共同解决。学生动了、课堂活了,这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这是我走进新课程的第一个收获。
二、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教师用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继而转入“满堂问”的被动学习的误区。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生气,学生疲惫不堪,兴趣也荡然无存。
我在新课标学习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在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比如《雨点》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新课时,我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创设“悬念”,学生能够提出:“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知道雨点都落到哪里去了?它去干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悟,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组内合作、交流时,向会的同学请教,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首先由小组长整理组内同学的疑问,并有秩序地组织大家共同讨论。你看,每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动互帮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幼稚,考虑还不周全,但那种强烈的表现欲令人感动。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最后,我在此基础上评价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整个语文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前在语文教学中,我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素养的培养。参加新课标学习后,才知道学习语文虽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有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小学阶段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机,抓好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人语文素养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一、建立全新的角色意识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将越成为一名顾问,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明确教师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腋下夹一本教科书,手中捏一支粉笔,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授课”机器,学生也不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施教机器。
自从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总感觉教师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活动场所。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笑容,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时而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和学生融为一体,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引导其弄清真实情况,并对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谢意,感谢他能把老师当朋友说心里话。正是因为我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我始终以对话的方式就某个问题彼此间不断交流意见。我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而学生则把对老师深沉的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思维自然更活跃,情趣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我常常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始终感到老师是自己可以依赖的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大胆提出来,和我一起讨论,共同解决。学生动了、课堂活了,这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这是我走进新课程的第一个收获。
二、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教师用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继而转入“满堂问”的被动学习的误区。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生气,学生疲惫不堪,兴趣也荡然无存。
我在新课标学习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在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比如《雨点》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新课时,我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创设“悬念”,学生能够提出:“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知道雨点都落到哪里去了?它去干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悟,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组内合作、交流时,向会的同学请教,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首先由小组长整理组内同学的疑问,并有秩序地组织大家共同讨论。你看,每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动互帮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幼稚,考虑还不周全,但那种强烈的表现欲令人感动。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最后,我在此基础上评价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整个语文课堂更加生机盎然。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前在语文教学中,我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素养的培养。参加新课标学习后,才知道学习语文虽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有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小学阶段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机,抓好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人语文素养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