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与初中阶段截然不同,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很好,但是进入高中后成绩却不理想,考试中屡屡受挫,这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分析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实现学生由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跨越性学习。
一、主、客观原因的剖析
(一)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这些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偏颇,有些学生学不得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习惯于套用固定题型。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课堂中老师往往将各种题型都归纳出来,学生只要学会套用这些固定的题型,考试极容易出高分,升入高中后,这一习惯产生了负作用。
第二,初中时很多学生课后参加辅导班,靠课外辅导暂时提高了成绩。进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初中,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学生课前又没有预习的习惯,对老师即将讲授的内容不甚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加之课堂容量大,课程较多,学生课后没时间参加辅导班,只能跟机械地跟着老师惯性运转,被动学习。
第三,有些同学把初中的一些想法带到高中。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十分用功,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愤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的甚至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高中的学习也可以照搬老一套。
第四,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维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时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造成了“夹生饭”的现象,有的同学晚上熬夜、加班加点,白天却无精打采,上课根本听不进去,课后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和特点。具体表现在:
1.知识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的“量”急剧增加,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学生吸收消化、辅助练习的时间则相应地减少了。
2.抽象程度增加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来进行表述。而学生在高中一开始所学习的数学概念就是诸如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等抽象概念,很多学生反映,函数、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概念离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有些学生甚至到高中毕业了都不知道y和f(x)的关系,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学习难度大、教学方法新,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3.思维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将各种题总结、归纳、甚至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方便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换元法、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再靠感性思维已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解决的策略
针对这些情况,要想实现由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跨越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学生个体的最佳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学生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听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复习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做到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通过独立作业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尽早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长期坚持会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①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掌握大量的知识。②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③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④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学生的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和他们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过程,向课堂要效率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
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次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学习,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做好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跨越性学习的工作,学生就会很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继续对数学充满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克服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长期任务。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主、客观原因的剖析
(一)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这些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偏颇,有些学生学不得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习惯于套用固定题型。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课堂中老师往往将各种题型都归纳出来,学生只要学会套用这些固定的题型,考试极容易出高分,升入高中后,这一习惯产生了负作用。
第二,初中时很多学生课后参加辅导班,靠课外辅导暂时提高了成绩。进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初中,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学生课前又没有预习的习惯,对老师即将讲授的内容不甚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加之课堂容量大,课程较多,学生课后没时间参加辅导班,只能跟机械地跟着老师惯性运转,被动学习。
第三,有些同学把初中的一些想法带到高中。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十分用功,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愤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有的甚至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高中的学习也可以照搬老一套。
第四,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维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时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造成了“夹生饭”的现象,有的同学晚上熬夜、加班加点,白天却无精打采,上课根本听不进去,课后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和特点。具体表现在:
1.知识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的“量”急剧增加,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学生吸收消化、辅助练习的时间则相应地减少了。
2.抽象程度增加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来进行表述。而学生在高中一开始所学习的数学概念就是诸如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等抽象概念,很多学生反映,函数、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概念离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有些学生甚至到高中毕业了都不知道y和f(x)的关系,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学习难度大、教学方法新,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3.思维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将各种题总结、归纳、甚至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方便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换元法、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再靠感性思维已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解决的策略
针对这些情况,要想实现由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跨越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学生个体的最佳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学生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听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复习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做到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通过独立作业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尽早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长期坚持会使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①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掌握大量的知识。②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③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④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学生的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和他们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必要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过程,向课堂要效率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而“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它要符合学生可接受、有障碍、易产生探索欲望的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接受问题的挑战。
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次上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探求思路,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展开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理性归纳”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而学生要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学习,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进取心和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做好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跨越性学习的工作,学生就会很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继续对数学充满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克服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长期任务。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