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期,是人生的起点,在那一串串尚不沉稳的小脚印里,蕴藏着成长最初的智慧和梦想,蕴含着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和财富。这些小生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有限的能力限制了他们探索的步伐,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成人。家长对幼儿的评价,是他们活动的依据,是他们探索的动力,是他们成长的灯塔。但是,有些家长评价幼儿时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对幼儿的评价不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1、对孩子的评价避免过于模糊笼统
“洋洋真棒”、“洋洋真聪明”,“哎呀,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我家孩子就是笨了点”……家长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经常这样评价孩子,是否有意无意中说出这些话。家长的评价过于模糊笼统,没有说清作此评价的具体依据。这样的评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你夸奖他,幼儿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为了证实自己的确很棒,他们在下次选择内容时仍会选择已取得成功的活动项目。这样,孩子就会失去许多选择的机会。而且,他们往往无法面对失败,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失败了,他们就会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不聪明,不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孩子开始打退堂鼓,他会暗示自己“我是个笨孩子”,即使是他能胜任的事也做不成功。长此以往,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造成了“恶性循环”,幼儿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力差、水平低。
所以家长作评价时应具体,应指出你因为幼儿的哪些方面或哪种行为而夸奖他,如“洋洋给飞机加了滑动的轮子,这样飞机就能先滑行一会再飞上天空,这种想法很好啊,洋洋真棒”。这样幼儿就能明白你是在夸奖他的某个方面或某种行为,一旦他活动失败了,他也能明白他是因为方法采取得不好或某种行为不当而失败的,不是因为他不聪明。同样,父母批评幼儿时也应具体,应指出是因为什么事而批评幼儿,不要笼统说“你真是不乖”、“哎呀,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2、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凡凡画的画好漂亮啊!”“琪琪搭的房子真不错。”这是家长经常评价孩子的话。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评价都是针对孩子的作品——活动的结果而作出的,只重视孩子外在行为表现,而忽视孩子行为结果后面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活动结果固然重要,但对于低龄孩子而言,活动过程恐怕更加重要。孩子就是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从而获得身心的发展。所以,家长重视的应该是孩子的活动过程,应该是孩子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增长,是否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评价孩子时应根据孩子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作出相应的评价,不要过多关注活动的成果。否则会导致孩子只重视活动的结果,忽略活动的过程,为了追求活动结果的完美而去模仿甚至抄袭他人的作品。
3、避免对孩子的评价以成人评价为主,忽视孩子自身的评价能力
孩子自我认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依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但这并不表示孩子没有评价的能力。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评价能力的培养,要让孩子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目前,对孩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成人的评价,孩子对自己或同伴的评价几乎没有。我们要重视孩子作为一个评价者的重要性,要重视培养孩子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孩子对自己进行评价可以更好认清学习的目的及过程,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对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内省智能的提高极其有益。孩子对他人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清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从关注自我转移到关注他人。成人不能剥夺孩子评价的能力,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否则导致孩子自我认识滞后发展。
4、避免评价标准不一致
谦逊礼让是我国的传统,某些家长为了表示谦逊,明明自己孩子表现很好,但出于礼貌常在外人面前揭露孩子的不足,数落孩子的不是,甚至当面议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孩子年龄尚小,他们无法理解家长的意图,他们只是单纯听取家长的评价,认可家长的评价。家长评价标准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出现“两面性”问题,孩子表现失去了自然、率真的天性。因此,家长评价孩子时应避免评价标准不一致,既要避免在家庭内外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同时也应避免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评价标准不统一。
孩子年龄尚小,他们需要家长的引导、帮助和支持。家长对他们的评价就是他们成长的指挥棒。因此家长对孩子作出评价时应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应建立在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上。评价应渗透在孩子活动过程的始终,语言要简明易懂、具体客观,评价应正面积极,以鼓励或赞扬为主,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相信在成人点点滴滴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的身心自然日渐健康成熟。
1、对孩子的评价避免过于模糊笼统
“洋洋真棒”、“洋洋真聪明”,“哎呀,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我家孩子就是笨了点”……家长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经常这样评价孩子,是否有意无意中说出这些话。家长的评价过于模糊笼统,没有说清作此评价的具体依据。这样的评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你夸奖他,幼儿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为了证实自己的确很棒,他们在下次选择内容时仍会选择已取得成功的活动项目。这样,孩子就会失去许多选择的机会。而且,他们往往无法面对失败,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失败了,他们就会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不聪明,不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孩子开始打退堂鼓,他会暗示自己“我是个笨孩子”,即使是他能胜任的事也做不成功。长此以往,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造成了“恶性循环”,幼儿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力差、水平低。
所以家长作评价时应具体,应指出你因为幼儿的哪些方面或哪种行为而夸奖他,如“洋洋给飞机加了滑动的轮子,这样飞机就能先滑行一会再飞上天空,这种想法很好啊,洋洋真棒”。这样幼儿就能明白你是在夸奖他的某个方面或某种行为,一旦他活动失败了,他也能明白他是因为方法采取得不好或某种行为不当而失败的,不是因为他不聪明。同样,父母批评幼儿时也应具体,应指出是因为什么事而批评幼儿,不要笼统说“你真是不乖”、“哎呀,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2、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凡凡画的画好漂亮啊!”“琪琪搭的房子真不错。”这是家长经常评价孩子的话。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评价都是针对孩子的作品——活动的结果而作出的,只重视孩子外在行为表现,而忽视孩子行为结果后面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活动结果固然重要,但对于低龄孩子而言,活动过程恐怕更加重要。孩子就是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从而获得身心的发展。所以,家长重视的应该是孩子的活动过程,应该是孩子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增长,是否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评价孩子时应根据孩子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作出相应的评价,不要过多关注活动的成果。否则会导致孩子只重视活动的结果,忽略活动的过程,为了追求活动结果的完美而去模仿甚至抄袭他人的作品。
3、避免对孩子的评价以成人评价为主,忽视孩子自身的评价能力
孩子自我认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依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但这并不表示孩子没有评价的能力。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评价能力的培养,要让孩子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目前,对孩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成人的评价,孩子对自己或同伴的评价几乎没有。我们要重视孩子作为一个评价者的重要性,要重视培养孩子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孩子对自己进行评价可以更好认清学习的目的及过程,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形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识,对于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内省智能的提高极其有益。孩子对他人进行评价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清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帮助孩子从关注自我转移到关注他人。成人不能剥夺孩子评价的能力,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否则导致孩子自我认识滞后发展。
4、避免评价标准不一致
谦逊礼让是我国的传统,某些家长为了表示谦逊,明明自己孩子表现很好,但出于礼貌常在外人面前揭露孩子的不足,数落孩子的不是,甚至当面议论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孩子年龄尚小,他们无法理解家长的意图,他们只是单纯听取家长的评价,认可家长的评价。家长评价标准不一致会导致孩子出现“两面性”问题,孩子表现失去了自然、率真的天性。因此,家长评价孩子时应避免评价标准不一致,既要避免在家庭内外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同时也应避免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评价标准不统一。
孩子年龄尚小,他们需要家长的引导、帮助和支持。家长对他们的评价就是他们成长的指挥棒。因此家长对孩子作出评价时应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应建立在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上。评价应渗透在孩子活动过程的始终,语言要简明易懂、具体客观,评价应正面积极,以鼓励或赞扬为主,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相信在成人点点滴滴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的身心自然日渐健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