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的毛爱家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56280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加州的几年里,除了了解美国外,还接触了许多墨西哥文化。加州与墨西哥紧紧相连,两国的居民多踩几下油门可能就到了另一个国家。北美洲西海岸的这一片地域被世人称为阳光永远照耀的土地,在那里,一年四季几乎分不出春夏秋冬。那时,在我们居住的社区里有好几家是墨西哥移民。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拥有一个大家庭,子孙满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些家庭就会聚集在一起,在家里的前后院或公园内烧烤玩耍,载歌载舞,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他们的快乐奔放、友善直爽、热爱家庭一直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这个月,我们采访了位于淮海中路上启华大厦里的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馆。当我们接过总领事的名片时,“毛爱家”(Mauricio Escanero)这个名字更加深了我们对墨西哥的了解。初次见面,这位总领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情、率直、爱家!
  
  毛爱家总领事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学专业,并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国际政治学硕士学位。经墨西哥总统提名,并获得墨西哥参议院通过,他于2003年来到上海出任总领事。虽然在外交生涯中,他在墨西哥外交部内担任过多处职务,如被派往澳大利亚、牙买加、美国、中国、日本等地作为外交官,及常驻纽约联合国使团官员等,但是,他告诉我们这次来上海的工作对他来说还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促进墨西哥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这两方面的交流。
  
  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馆领区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以及湖南地区,领区人口3亿4千万,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除了所涉及的地域广阔,而且墨西哥在中国的文化宣传活动也相当积极和频繁,他所负责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任务可谓相当艰巨。
  
  总领事办公桌的侧面墙上挂着一幅墨西哥和周边国家的地图,他在向我们介绍墨西哥时不断通过这张地图来讲解。他说,墨西哥的国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性原材料。再加上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对希望开展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墨西哥南接拉丁美洲国家,北邻美国。和美国间的3000公里国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最长的一条边界线,也是世界上活动最频繁的边界线。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中墨两国的商贸提供了很多机遇,一旦中国企业与墨西哥企业携手合作,就可以利用这一区位优势达到互惠共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墨西哥得以成为进入巨大的北美市场的理想平台。
  
  
  在常驻联合国期间,经各成员国推举,毛爱家先生曾于1999年至2002年间获选出任联合国融资发展国际理事会协调员。他主持了理事会从确定预备会议章程,到实体会议议程安排,直至达成蒙特雷议定书的一系列磋商和会议。由于这一系列的丰富经验,使他来到上海后就一直不停地筹划着如何推动两国之间的各种经贸合作,促成一个又一个项目。截止去年底,按墨西哥官方数据统计,已有369家股份公司在中国投资。他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额远远大于墨西哥对中国的出口,但在过去的3年里,墨西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出口也增加了4倍,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今年9月,墨西哥在奉贤就投资建立了一个食品进口加工基地。这是一个操作平台,将来墨西哥的食品都可以通过这里进入上海。很快,上海人就可以品尝到来自墨西哥的正宗食品了。
  
  除了经济方面的发展外,毛爱家总领事也非常注重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一谈到艺术,他从桌上拿起一本又一本整理得非常漂亮的照片和剪报集,这些资料都记录着这些年来墨西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他的一番心血。他特别向我们提到了上个月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墨西哥文化周”的活动。聊到这次文化周,他就显得十分激动,向我们一一介绍了演出团体和演出节目。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对墨西哥艺术的那份挚爱。
  
  毛爱家总领事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曾于1995年至1997年间在北京工作过,任墨西哥驻中国大使馆公使及馆长。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结识了一位中国姑娘,这位姑娘后来就成为了“爱家”的女主人。毛爱家总领事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我的太太是一位中国人,你们看到了么,我的名字是‘爱家’,其实我取这个名字就是要告诉我太太,我有多么爱中国。”
  
  总领事夫人曾跟随他从北京到墨西哥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纽约工作。总领事告诉我们,虽然她也很喜欢这些地方,但最令她高兴的莫过于这次回到自己的祖国来。他有许多对中国的了解都是来自于他的太太。他们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总领事说,他现在只能说一点点中文,但他女儿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会说西班牙语和英文。他说墨西哥是西班牙语系最大的国家,中文、英文和西班牙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我们屈指一算,确实也是这样,有了这三门语言,和世界上90%的人说话应该没问题了,看来,他的女儿将来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小天使。
  
  其实,除了毛爱家总领事外,越来越多的墨西哥人来到了上海,并爱上了这个国家。总领事提到,他刚来的时候,在上海的墨西哥人只有约50人,而今天,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生活的墨西哥人已经达到了300多人,是3年前的5倍。
  
  
  毛爱家总领事希望我们转告广大读者有机会去墨西哥看看。他说墨西哥的一些文化最早可能来自于亚洲,从过去的一些艺术品上可以看到,其人物的造型多是亚洲脸型,一些传统的习俗也有许多与中国有相通之处,比如他们也有类似于“八卦”的占卜方式。同时,墨西哥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拥有传奇般的历史遗迹。墨西哥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几天前他们刚刚签发了一个团队旅游签证。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中国和墨西哥的直航班机。但他们正在努力,他相信从上海直飞墨西哥很快就将成为现实。
  
  当我们问及墨西哥领事馆目前的规模时,总领事告诉我们,现在有7名来自墨西哥的外交官和7名在上海本地招聘的工作人员。如果仅从人员数量来说只能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总领事馆。不过,毛爱家总领事向我们强调说,你们也许只考虑从刚进门的那堵墙到这里面这么大的地方,但我们不是这么想的,我们觉得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的团队包括来自墨西哥的政界和商贸人士,文化交流人员和留学生等等,他们来自墨西哥的各个地区,有的是各地政府代表团,多的时候一个团有四五十个人,这些人都希望和中国建立一种合作交流的关系,所以他们也是我们的一分子,把他们加起来,我们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领事馆了。他笑着说,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爱家的总领事除了爱太太,爱女儿,爱中国外,也同样热爱着他的祖国——墨西哥!
  (本次采访感谢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馆陆俊先生的大力协作。)
其他文献
对年纪小一些的人来说,很容易将游街和逛街等同起来,因为没见识过。不知道还可以将尚未定罪的人押着、捆绑着,排成串,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中出丑,供老百姓一乐。  游街示众的事在“文革”中是经常发生的,有时简直让人目不暇接,顾此失彼。看游街像赶庙会,高音喇叭敞篷车,还有鸣锣开道的。被游斗者站在醒目处,头戴高帽,脚踩高凳,脖子上吊着名字被打了红×的木牌。如果犯“生活问题”,不仅冠以“流氓阿飞”头衔,女的还要
期刊
演出:    挪威国立“作品82”交响管乐团专场音乐会   2007年4月1日 19:30   美琪大戏院   票价:500、380、280、180、80元      贝多芬“D大调庄严的弥撒”  2007年4月1日 19:30   贺绿汀音乐厅   票价:180、120、60元     惊世和谐——傅聪与科恩室内交响乐团音乐会  2007年4月1日 19:30   上海音乐厅   票价:480、
期刊
离开了上海话,上海人还可以怎样上海起来  文/烟火    对我这样一个从未到过上海,认识上海人少之又少的人来说,连看两部以这个城市为主题的电影,确实非常兴奋。  当然,该两部电影虽以上海做主题,她却没有在片中以主角身份登场:《长恨歌》把百分之九十九的故事搬进看不见上海的室内发生,《青红》的剧中人固然很想回到老家上海,不过在电影结束时,主角们的车子才刚驶离贵阳。换句话说,“上海”的意义仍然留白。  
期刊
林德清先生描摹的民主场景有点诱人:一批职业政治家(或者是政客)在宪法的框架内,与当政者共商国是,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不同主张不同流派的政治家你言我语,有时和风细雨,有时狂风暴雨,弄得不好,还要上台PK,让民众进行甄别选择。人民真正爽了一把:俺的国家俺作主。  爽是爽,也是有风险的。在民主传统和民主根基不深的国度,所谓的选举,很可能演变成选战。选战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也很大,把国力折腾掉不少。在中
期刊
装嫩的态度    这是一种态度,而一切都要归功于它的破坏性和另类感。这个时代真的太让人兴奋也太叫人紧张了。1960年代生人刚刚尝到成功的滋味,1970年代的人就急不可耐地开始实施他们的“夺权”计划,但真正可怕的是这两拨人开始交手之际,80年代下的蛋蛋们对此简直不屑一顾,一个指向这帮新人类的消费主义潮流汹涌而至,将60与70年代们所谓话语权之争的崇高感和悲剧性解构得七零八落。这再次证明了文明史观:农
期刊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已有超过50%的上班族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多于90分钟。在上下班路上长时间地来回奔波似乎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回头看看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小白领们,“在路上”的他们是苦不堪言呢,还是有着一份看风景的心情……     上班路上    上班路犹如肠梗阻  文/沙然  闹钟七点响,条件反射般弹起来。光脚跳下床,在冰凉的地板上蜻蜓点水,冲进浴室打开龙头哗哗啦啦洗澡。水温40度,
期刊
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最近,一篇发表于《北京青年报》、署名杨晓光的文章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原文如下:  我们中国记者一行4人,受飞利浦公司邀请,去美国参加北美放射年会会展。   展览馆里,从X光机、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到超声诊断,从骨头、血管、神经到血流、脑组织的二维、三维图形,人体的各种细微影像在彩色大屏幕上演绎着,琳琅满目。     正当我们感叹科技的昌明时,一位中国记者的
期刊
长乐路虽算不得上海名街,却也有些名气。  长乐路的名气在很大程度上与旗袍有关,因为这条街是最早容纳旗袍并把它作为时尚元素推向市场的。当然,长乐路的名气不只是因了旗袍店,还因为有了锦江饭店、新锦江大酒店、锦江迪生这些高贵不凡的入驻者的衬托。尤其是锦江迪生,在质朴无华的外表下,内中却是个拥有40多个国际品牌的“实力派”买家,且能做得不显山不露水。这不禁让人想起上个世纪 30年代时的峻岭公寓、华懋公寓和
期刊
三十年前,街上敲锣打鼓的喜庆场面是经常发生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捷报频传”,“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看热闹有时也不必上街,热闹自动会来敲你的门。那时候,喧天热闹的锣鼓声常常听着听着就感觉渐行渐近,忽然就见他们奔着家门左右而来——此时你方才恍然大悟:哦,原来隔壁邻居的张家姆妈或李家阿伯,今朝光荣退休哉!  敲锣打鼓转进弄堂的,那时主要有两桩喜事:除了送子参军,更多的就是光荣退休了。因为参军一年只有一
期刊
自行车在六七十年代是一般工薪阶层梦寐以求的消费品。记得在我差不多三岁那年父亲买了辆26寸的永久自行车,因车架上有横杠,所以叫男式车。这在当时来说大概和现在有邻居买了私家车的份量是差不多的吧,因为我记得家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来看车的人络绎不绝,问东问西啧啧之声不绝于耳。于是,父亲每周骑着这辆车去钓鱼。现在看来算市区的地方,那时已经算是郊区了——漕河泾,而我们当时住茂名南路。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