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再练习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我听到的鼓励的、充满哲理性的忠告和意见实在太多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也就是在我人生里扮演了中心角色,无论成年与否都意义深远的一个,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练习。
   我从3岁半开始学小提琴,那时候我的父母都听收音机。当我在节目里听到一段小提琴的独奏以后,我说:“我想学那种乐器。”我非常喜欢那平静而朴实的调子。
   然后父母有点故意应付我的意思,给了我一把16号琴,大概只有15到16英寸长,这样袖珍的乐器是不可能真正演奏出音乐的。虽然我只有3岁也还是知道声音不对头。到我5岁的时候,我拿到了一把大一号的琴。
   接着我需要上课,一天我父母听说有位音乐家要在路边咖啡厅演奏,于是他们去拜访他,想征求些意见。
   “你能教小提琴吗?”“当然,我能做任何事情。”他答得很干脆。
   我开始跟着这个人学琴,但是很快就发现他不是称职的老师。接着我去了特拉维夫的音乐学校,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课,我的老师叫沃特佳。沃特佳夫人是俄国人,她的教授方式比较传统,她真是个好老师,也是我在以色列的13年里惟一的音乐老师。
   从一开始,“练习”这个词就进入了我的世界,尽管我的父母喜欢听各种音乐,但是他们并不专业。所以他们不能在我学习提琴的时候给予任何帮助。他们也听不出音高、节奏和调子上有什么问题。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听听我房间里是不是传出了那个乐器的声音,以判断我有没有认真练习。如果他们听到音乐停下来了,他们会说:“练习啊!”
   而同时沃特佳夫人却表现得十分温柔,就好像在音乐方面,她能够接受主旋律方面任何的变奏,所以她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练习了吗?”比如说,如果我进入状态,有一个小节演奏得格外出色,她马上就知道我是否做了家庭作业。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取决于我是不是事先充分准备了。
   就好像大多数学习乐器的孩子一样,我对练习充满厌恶感。我每天练习三到四个小时,但是我觉得那好像苦役一样,我真正想干的是练习新的片断,或者出去和其他孩子玩。
   但是因为音乐对我的吸引力依然存在,从我第一次拿起琴来就从没离开过音乐,甚至已经变成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所以练习成为我的第二本能,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我练习多久取决于我练习的状态。“嗯,听起来不错——但是我必须再温习一次。”我知道复习是很重要的。有时候需要用上一个小时,或者五分钟。我管这个叫做“最低限度的练习”。
   多少年来,我都把这个简单但是一针见血的词告诉我的学生,就好像沃特佳夫人一样。我把自己的观点放在里面:我建议年轻的音乐家练习的时候要慢一点。有时学生跟我抱怨,尽管他们把几个小时都放在小提琴上,但是却没有一点儿进展。我告诉他们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练习的方式,90%的时间他们都演奏得太急促了。
   大脑的功能是有顺序的,对它来说接受一段复杂的信息——比如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变奏段落——是需要过程,需要用清醒和准确的意识去抓住的。如果拉提琴的人不能边拉边思考乐曲的内涵,那么大脑根本就没有接受所有的必要信息,于是到最后你的手指就学不会你想要的,所以练习时心平气和,节奏慢一点是关键。
   最后,练习是一项承诺——对你的工作,对你自己。如果你想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出成绩,那你必须放点时间到上面,做到最好,就好像托马斯·爱迪生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然,爱迪生不练小提琴,但是如果他拉小提琴,我相信他一定会努力练习的。
  (摘自《受益终生的一句话》)
其他文献
希望美梦成真,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一旦美梦果然成真,那可是人生至乐。但是,你知道吗?在许多情况下,美梦未必能成真,而恶梦,却常常成真。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教导接受各种暗示,“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不致有太多失望,反正已经有了最坏打算,没什么好输的了,还怕什么?若是它果真发生了,便也不会太难过,因为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嘛。这样总是抱着负面的、消极的想法去思考,看似避免更大痛苦,实则是摧毁一个人的梦
期刊
这是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历过的一次课堂: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我们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我们:“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我们不敢回
期刊
我很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却又不幸地上了师范大学,更不幸的是当初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地选了新闻系。刚开始自我感觉良好,但踏进大学教室的一刹那,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一不小心闯进了女儿国。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这也很符合情理:一是师范院校往往女生较多,二是文科专业女生比较多,我读的是师范院校的文科专业,女生自然就更多了。  我们班共三十四人,女生二十三,至于男生,按照女生的说法是差不多几乎大概可以忽略不计。她们实在是太
期刊
“大 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社会对这一特殊的角色有着特殊的期待。要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日常言行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谈吐文雅忌粗气    在某大学附近的一个小吃店里,一位来自乡下的中年妇女正等候在这里上学的女儿来此处就餐。这时,有四位身穿短裤的男生晃晃荡荡地走了过来。也许是天热的缘故,他们将短袖背心的下摆往上一撩,露出半截肚子。刚一迈进大门便大声吆喝:“喂!老板,来四瓶啤酒二斤水饺儿
期刊
“同居”一词源自拉丁文:cum cubare,意思是“床上共同体”。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广义的”同居。指的是两个情人之间稳定持续的性关系,但并不一定有一个共同的家。  二、“狭义的”同居。指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像夫妻似地共同生活在一起,却事先没有履行结婚手续。  法国的蒙田曾经把婚姻比作只有入口的“市场”,中国的钱钟书则把它比作“围城”。身陷其中的人不知道是“为
期刊
听女儿说,一数学老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分晰条理清晰、教学循循善诱,令全体同学获益匪浅。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位老师讲课时唾沫四溅,大家都不敢坐在前排。”女儿说,她的一位历史老师讲课时也是口水乱喷,令前排同学叫苦不迭,颇有微词。有人在背后给他封了个雅号:“喷泉”。并非常夸张地调侃道:听“喷泉”讲课,前排同学最好撑把雨伞。  在背后以如此刻薄语言讥讽老师,固然很不礼貌,亦有失厚道。然而,由此可晓,在部
期刊
英国有个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据说,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说菜谱”或者“读菜谱”,而且能将它表现得有声有色,使听众与他的菜谱产生共鸣,达到热泪盈眶或者潸然泪下的地步。有的专家评价说,读菜谱能读到这个份上,表明了这是一种“伪表情”。这表明,在一些专家眼里,对主持人的这种特殊语言表达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们看来,菜谱这样的语言形式,似乎永远只能用“枯燥、单凋、无情感和干巴巴的”之类来形容;如果有人能将它“说”
期刊
我依稀记得儿时最喜欢唱的童谣:“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一个送给南极,一个送给北冰洋……”种下一个太阳,再收获许多许多太阳,这样明亮的太阳光不就能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了吗?  没想到,当时天真的想法与憧憬仿佛在今天已经开始慢慢地,在我身边实现了。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捷报刚刚传来,中国代表队又以优异的成绩在东亚运动会上勇夺桂冠;当人们还在回味《猫》、《剧院魅影》携来无穷无
期刊
2000年我来到武汉,打算在这里度过我美妙的大学四年。我就读的那所学校在武汉大学熠熠生辉的招牌下一片黯淡,可刚认识的同学都劝我不要自卑,他们说这个专业有实力而且有前途。  武汉的天空是浅灰色的,在强烈的日光折射下会带一点紫,典型的工业城市里挤满了为生活努力创造财富  的人。而我只是个过客,想挥一挥衣袖,嗅嗅这个城市的花香,没有更伟大的理想。整个大一我躲在寝室里和  同学用酒精炉子煮面条,在武汉阴郁
期刊
交际叶中出现了尴尬,如果不能够巧妙地予以化解,就一定会影响交际效果。如何让尴尬巧妙收场,是每一个交际者都会遇到而且必须解决的难题。在遇到尴尬的时候,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灵活善变反应敏捷的人,就会不动声色,善用巧言妙语,让窘迫尴尬体面落幕。  某著名教授常到某大学去讲课。有一次,在去讲课的途中,司机对他说:“教授,我听你的课不下50次了,我已经记得滚瓜烂熟。我敢说,这堂课我也能讲!”  “哦,是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