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还是灾祸:“原额主义”是晚清挨打的财政原因吗?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er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日)岩井茂树著
  付勇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年11月
  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系列推出了日本学者岩井茂树的代表作《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其中对清朝财政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书中的重要概念,“原额主义”的提法对研究明清财政颇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财政捉襟见肘


  有清一朝,法定的财政收入主要由田赋、盐课、关税和杂赋组成。其中,田赋占清廷财政收入近八成,主要表现为地丁银和漕粮;盐课约占一成有余;关税和杂赋数额不大,有时略而不列。正赋之外,清廷还有捐纳和报效两项收入,但这两项多因军需、河工、赈灾等临时性支出而起,所以正式统计往往不加记载。
  就开支而言,军饷是其中的大头,占全部支出的近八成;其次是王公、文官的俸禄,占一成有余;再次为朝廷各部门开支,不足一成。当然,以上属于经常性开支,如果发生战争或重大灾荒的话,情况会大有不同。
  晚清前,清廷收支大体平衡,通常略有结余。从户部银库存银情况看,乾隆朝后期基本维持在六七千万两的规模。嘉庆朝后,因为镇压“白莲教”起义的缘故,户部存银急剧下降。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户部存银仅2078万两。道光年后,户部存银仍保持低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户部存银已不足2000万两。
  咸丰年后,清廷财政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因为太平军及英法联军等连续的动荡和外部外侵而陷入了崩溃局面。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户部存银只剩下22万两;咸丰八年(1858年)时,户部存银仅剩5万两,连维持朝廷各部门的运行都成了问题。
  最终将清廷从内外交困的绝境中挽救出来的,是厘金的横空出世。厘金由扬州帮办军务雷以諴在扬州首创,本意是值百抽一的商品流动税。在财政枯竭的非常时刻,厘金之法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和各省领兵大臣的极大赞成。
  同治年后,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清廷财政收入也恢复至6000万两左右。光绪朝前20年(1875年-1894年),清廷每年收支相抵,大体能结余四五百万两。其中情况最好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年收入最高达8968万两,结余1032万两。
  然而,清廷财政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历年结余有限,在机动财力方面仍捉襟见肘,十分缺乏。如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中,财政困难也是清廷选择“乘胜求和”的重要考量因素。
  《马关条约》签订后,2.3亿两的赔款和赎辽费让清廷财政陷了破产境地,不得不向俄、法、德、英四国銀行举借外债3亿两才得以应付。而庚子年后,列强勒索的4.5亿两赔款因再次举借外债偿付而变成9.8亿两白银,这无疑是清廷财政崩溃的噩梦。
  令人吃惊的是,清末的最后十年中,清廷财政收入增速远远超出想象。短短十年中,清廷年财政收入竟翻了三倍多,这确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装鸵鸟”心态


  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突破了之前“量入为出、永不加赋”的祖制。自康熙、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永不加赋”后,这一国策即为后世君主所遵守。嘉庆、道光时期,即使财政收入明显萎缩,但清廷仍固守“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并以“轻徭薄赋”为仁政美德而不轻易更改。
  在《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一书中,日本学者岩井茂树将清廷在财政问题上固守祖制的做法称之为“原额主义”。他认为,把明清财政说成“固定税制”过于简单化了,税额是否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不是原额主义产生的决定性要因;将经常性财政收支尽可能控制在固定范围内,这些要因才发挥着作用。实行原额主义的结果是,靠正规财政维持的官府活动变得固定而有限,而正规财政之外的财政措施却得以施展。
  岩井茂树认为,清廷统治者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缺乏科学认识,他们只看到人口增加会带来资源紧张和物价上涨等负面结果,却没有认识到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纳税能力的提升。在这种错误观念支配下,维持原额被视为善政,而增大原额被视为恶政。然而,原额主义只能满足中央集权的财政需求,地方上往往难以为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想维护原额的善政,正额财政外的恶政就越发猖狂,最终不得不默认。这种做法,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又损害了表里如一的内质,实为典型的“装鸵鸟”心态。
  对岩井茂树提出的“原额主义”,学者范金民作了这样一番解读:明清财政的原额主义造成了地方官府财政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正额外的附加性征收项目日益膨胀,而不断增加的额外负担,最终又不均衡地加在了社会各阶层尤其贫穷小户头上。明清财政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弹性的正额部分和具有很强收缩性的额外部分,两者形成互补关系。
  事实很清楚,原额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才会有各种法定税之外的附加税或说亚财政。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正额财政规模非但没有扩大反而实质性缩小很多。从乾隆初年到道光时期的100年间,银的购买力贬值了三分之二,正规的国家财政实际上是在大幅萎缩。然而,国库支付给官员的俸禄、兵饷、物质采购等都是固定的,并没有随物价上涨而调整。清廷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地方上往往受到更大的盘剥和限制。
  以此而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赋税改革,不管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还是雍正的耗羡归公,都是在承认亚财政、增加赋税,也就是把之前临时的额外的负担纳入正额。大体而言,这种改革都能取得一时之效,但每过一段时期后,仍旧故态复萌。这其中原因就在于:额定税收虽然不变,但地方开支往往不断增加,纳税者的成本不断加重几乎是必然的。而且,额外负担往往是不均衡的,而不均衡的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就像岩井茂树说的,晚清的财政体系就像“套人木偶”,外面的木偶里套着另一个木偶,但这个“木偶小人”绝非脱胎换骨的进化新人,反而是来自地方架空中央的威胁。以当时的财政新变化而言,这个新木偶的具象化就是地方财政出于厘金,而洋务运动包括江南制造总局等军工企业及北洋舰队等方面的支出均出自海关税,而厘金和海关税都在原财政体系之外,是之前根本不存在或者微不足道的。

“原额主义”之弊


  近年来,以王业键为代表的一些海外学者认为,晚清财政的最主要问题是,“传统的轻赋政策成了阻碍国家进步的痛苦根源”。换言之,近代中国之所以一再落败,其中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清廷在财政上固守祖制,没能以合理的方式集中国民财富迎接当时的国际竞争。而这种失败的集中体现就是,近代中国有钱赔款,却没钱发展军备和重要产业,最终落得次次挨打、处处被动的悲惨局面。
  据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估算,中国纳税田亩为24亿亩,而清廷每年田赋所得不过2500万两;印度田亩不及中国一半,每年钱粮所得却为1亿两,中国田赋大有整顿的空间。学者周志初认为,赫德高估了中国的耕地总量,但按田亩总产值的5%计算的话,清廷田赋所得至少可得1亿两。作为对比,1894年日本农业产值为6.58亿日元,同年农业租税为7130万日元,占农业产值的11%,同时占日本政府年度收入近70%。
  从近代中日国民的税负比较看,1887年日本国民收入2.34亿日元,明治政府财政收入8200万日元,税负近35%;即便最低的1903年,也达到24.4%,而1908年最高达到42%。以此而论,明治政府勒紧国民裤腰带发展軍国主义,大体是符合事实的。
  同样可以对比的是,1887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约为日本国民的77%,但中国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0倍,财政税收却只有日本的1.5倍不到。换言之,如果清廷可支配收入增加1亿两并投入近代化和国防建设的话,甲午年乃至整个近代时期或许也不至于这么被动。事实上,一个经济规模是对手10倍的国家在筹集军费上竟然远远输给了对手,这无疑是不正常的。
  一言蔽之,晚清财政的困窘,除了本身经济尤其工商业不够发达外,也与财政上的原额主义有着莫大的关系。从儒学观念上说,这种量入为出、固守祖额的财政思想是一种“仁慈”的善政,但不客气地说,在国际环境如此险恶、外部挑战如此强劲的时代背景下,清廷这种墨守成规的“原额主义”,其实也是管理水平落后、战略能力低下的体现。
  保罗·肯尼迪曾在《大国的兴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财富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并保护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一方面,如果财富不能转化为军事力量,那就只能被动挨打,但另一方面,军国主义往往又因为消耗了太多的资源,扩张所获得的财富被巨大的代价所抵消而陷入困境。因此,主政者对国内外大局的判断和消耗比例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毫无疑问,近代中国的国门被敲开后,当时的国际社会是残酷而险恶的。对当时的清廷而言,坚守祖额、永不加赋的善政理念固然符合儒家精神和国民愿望,但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不得不面对西方乃至日本的工业化、军国化挑战时,这种“量入为出”的消极财政无疑滞后于时代,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作者为文史学者;编辑:臧博)
其他文献
中国两个一线城市居民的平静生活,在2021年5月21日被划破了。  深圳盐田港,一位在国际货轮登轮作业的人员做例行核酸检测,结果发现他是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广州荔湾区,75岁的郭女士步行到荔湾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核酸检测排查结果呈阳性,5月21日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呈阳性。  以这位郭女士的一场早茶为起点,接下来十多天,佛山、茂名等地陆续出现了数十名相关联感染者;在那艘驶入盐田港的货轮上作业
期刊
在2019年5月的亚洲文明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当此全球大变局之际,中国既存在和平崛起的战略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向未来,我们以谦逊和包容的心态、以新视野和新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和借鉴,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以“月球看地球”的俯视视野,
期刊
《科学:无尽的前沿》  (美)范内瓦·布什等著  崔传刚译  中信出版社  2021年5月  如果要在美国历史上只选一个人,对美国的科研整体贡献最大,这个人就是本书作者范内瓦·布什。如果只选一份决定了美国科研决策,而且影响至今的报告,则非《科学:无尽的前沿》莫属。  范内瓦·布什一生大部分时间供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是这所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最引以为傲的人之一。2016年,我访问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由
期刊
最近因为一些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交通事故,辅助驾驶及其背后的线传车控(drive-by-wire)技术正处在风口浪尖。整车厂往往认为,这是因为驾驶员没有按照道路交通法规正确驾驶;而驾驶员则认为,整车厂对刹车控制等关键系统的设计有缺陷。  这是一场对线传车控技术的可靠性的考验。线传车控是将驾驶者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控制执行器的系统,常见于现代飞机,后为智能汽车所采用。  作
期刊
2021年5月22日,黄河石林山地百公里越野赛开跑。图/视觉中国  一场172人参与的越野跑,导致21人死亡。  此前甘肃省白银市市长张旭晨表示,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张旭晨说:“作为赛事主办方,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并对遇难人员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深切慰问。”  5月25日,甘肃省应急厅厅长
期刊
图/视觉中国  一场特斯拉(NASDAQ:TSLA)车展维权行动,掀开了智能汽车安全隐患大幕的一角。  4月19日的上海车展开幕日,一位身穿“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车主来到特斯拉展台,针对一起“刹车踏板僵硬、很难踩动”导致的车祸维权抗议。此后,特斯拉公布事发前的部分数据,显示制动系统未见异常;而车主怀疑软件原因致使“刹车失灵”,但软件数据未见公布。截至发稿,双方仍就事故原因、解决方法等僵持不下。  
期刊
6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中国“就业稳定”。图/法新  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于2021年3月开展的一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延续回升态势,其中,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在越过临界点以后明显提升,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继续处于高位水平,表明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复苏形势持续向好。  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全球贸易恢复性回升,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有所分化;预期未来半年我国就业形势稳中趋
期刊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张向晨。图/中新  5月4日,世界貿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宣布了4名副总干事人选,他们是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张向晨、美国贸易专家安杰拉·埃拉德(Angela Ellard)、法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让-马里·波冈(Jean-Marie Paugam)和哥斯达黎加前外贸部长安娜贝尔·冈萨雷斯(Anabel Gonzalez)。  在外界看来,正值世贸组织急需尽快确定改革
期刊
城市更新五年计划完成后,广州交通及公服设施服务水平将得到提升,职住平衡和低成本住房供应将有所改善。圖/人民视觉  《财经》记者近日在采访调研中获悉,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广州正在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行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开展研究,通过数据监测、评价反馈、案例分析、成效预测等,建立多维度职住平衡指标体系,促进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目标。  职住平衡是城市规
期刊
未来学家,2021年4月8日逝世,享年92岁  近日得知,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先生于2021年4月8日在奥地利家中去世,深感震惊与痛惜。他的逝去,使得世界失去了一位洞察时代先机的未来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高手。他身后留下的空白将由谁来填补?成长为趋势预测大师  为奈斯比特当编辑,是一件“出乎意料”之事。  奈斯比特先生是全球知名人士,我一直是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