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学困生抑郁倾向的若干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虽然学困生的成因和教育转化的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在这热点背后,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本文作者针对学困生心理问题中的抑郁倾向问题做了成因和抑制的思考,以期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学困生抑郁症表现原因缓解方法
  
  一、引言
  
  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曾在2006年对北京市22所高校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调查发现12.53%的大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近两年,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1]。抑郁情绪导致大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遇到阻碍,近年来媒体报道的他伤、自伤事件屡见不鲜。而所谓学困生是由于学习习惯较差,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待进步、心理上出现障碍的学生。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有35%-43%的学困生有抑郁倾向。因此,学困生群体是最易成为抑郁患者或最具抑郁倾向的群体。笔者在对南京高校学困生调查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引导学困生关爱自我,摆脱抑郁,建立和谐的身心健康机制,以期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困生的抑郁倾向表现
  
  1.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自卑。
  学困生经历了从高中时期的“尖子生”到大学“后进生”的身份转变,对于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困生常常过分地自责和过多地进行否定性自我评价,甚至表现出自卑甚至自尊的降低,以消极的角度看待人和事,而这正是抑郁倾向的显著表现。调查发现:90%的学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卑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感到有压力,如“信心不足,总感觉比别人差”等。
  
  2.学业困难促成畸形依赖心理。
  面对学业上的困难,有的学困生渴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比如:希望学校能降低学业要求,任课老师能提高考试成绩,指望辅导员能出面给任课老师打招呼,等等。这部分学困生缺乏发扬自立自强精神的意识,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反应迟钝,学业上的困难加剧了学困生的挫折内疚感。面对高校严格的学业规章制度,希望和失望的矛盾导致他们抑郁倾向进一步加剧。
  
  3.自我逃避心理。
  由于自卑、歉疚心理的不断加剧,学困生常常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他们认为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已经产生了差距,甚至有的学困生潜意识中已经将自己定位成“另类”,导致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困难和感受向别人倾诉。因而,他们有的选择采用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自我封闭,以此来捍卫他们所谓的“自尊”;有的将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网络,把互联网当成自己唯一的“知己”,沉浸于虚拟世界,以此逃避现实。但毕竟“抽刀断水水更流,上网消愁愁更愁”,这些同学一回到现实中,便加剧了自卑、歉疚心理,将自己推进了一个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4.“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从“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2]。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困生由于长时间的自我否定逐步形成了这种无助感,由于由一名高考优等生到成为一名大学学困生的这两个身份的强烈反差,这类学生对自我能力产生了否定,形成对自己的低评价,从而在表达情绪和人际交往中无意识地表现出低下的姿态,表现出忧郁、自卑、焦虑、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学习上更是没有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出现一蹶不振的恶性循环。
  
  5.强烈的家庭歉疚感。
  在高校调查发现,15%的学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65%的经济状况一般,经济状况较好及以上的占到20%,且90%的学困生都表示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学困生也非常了解父母的艰辛,从而产生对家人的歉疚感,随之产生追悔、羞愧、忧虑等复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就业。陷于负面心理不能自拔的学困生甚至选择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方式以逃避现实,给家庭、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导致学困生容易得抑郁症的原因
  
  目前,医学界对抑郁症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通常认为抑郁症是各种遗传、心理和环境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高校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抑郁倾向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结合学困生在大学里遇到的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个人发展问题、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规划问题,结合他们的家庭背景因素,来深入地分析学困生抑郁症形成的原因。
  
  1.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据统计,大部分学困生一般是当地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当地的高考状元,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但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人才济济,有些学生由中学时的“优等生”一下子成了“平常人”,导致自尊心受到挫折,心理失衡,加上他们又不能及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情绪低落,无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另外,由于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在入学之后,面对必须独立处理个人问题时,他们无法适应和自我解决,不会与他人交往,自我封闭,心情长期处于苦闷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此外,还有季节的变更、成绩的反差等都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波动,时间一长,影响就越明显,最终导致学生产生了抑郁倾向。
  
  2.人际关系的危机。
  由于高中还是采用以应对高考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面对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而大学则是一个缩版的社会模型,有些同学不能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角色的转换,他们往往在宿舍处理不好舍友间的关系,在班级处理不好同学间的矛盾,逐渐地将自己隔离在群体以外。大家视他们为“另类”,他们则孤独而迷茫,时间一长,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种人际关系危机使心理应激的刺激加重,并影响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处理,长时间的心理失衡易使他们患抑郁症。
  
  3.感情问题处理不当。
  在高校,大学生谈恋爱已较为常见,但由于大学生恋爱失败导致心理障碍和自杀事件却举不胜举。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缺乏性知识,心理不成熟,情绪极易受到失恋等外部事件的影响,调查发现有10%的学困生就是因为恋爱失败或不成熟的恋爱观左右了他们的思想,悲伤、痛苦、自责等负面情绪使他们自暴自弃。
  
  4.家庭背景因素。
  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化的教育,它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但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上的差异和智力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从中调节和平衡。专家认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但往往正是不良的家庭因素,导致了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调查发现,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易使其形成不良的个性,如:家庭教育缺乏民主,存在溺爱、过分保护、否定、放任和干涉等现象,使得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自私、偏激、孤傲等性格特征。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与现实产生矛盾、冲突,导致大学生压力延续时间过长,易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许多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产生往往与家庭不良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如父母婚姻不协调,包括:离异、婚姻冲突与亲子关系差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生的抑郁之间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3]。因此,单亲家庭、贫困生和学困生,因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开导,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四、学困生缓解抑郁情绪的方法
  
  1.引导学困生勇对困难,自强自立。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感是造成抑郁的根本原因之一。引导学困生摆脱习得性无助,使他们认识到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如果习惯将遭遇的艰难、困苦当做永久性、普遍性的事件,就像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一样,很难看到希望和前途,生命将笼罩在晦暗无光的抑郁之中,学困生要正确看待眼前暂时的学业困难,常怀信心和希望。有人说“苦难也是一所大学”,要成为合格毕业生,学生就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毅力、自强不息的品质,不被眼前的苦难所压垮,像那些优秀人才一样,在逆境中奋起,树立“正确地对待困难,是走出困境的关键”这一观念。
  
  2.引导学困生参与学校系列心理知识的培训。
  学校应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增强学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提高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认识,帮助学困生了解其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办法,能够正确面对心理咨询,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最终使学困生树立起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认知因素是抑郁发生的直接原因,即来自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因素,因此,引导学困生形成适应主流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形成与主流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更客观地了解社会现状、适应现实,形成应对冲突的健康心态与环境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确立符合实际的目标,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走出抑郁困扰的有效方法之一。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
  研究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产生化学和心理变化,而人体的这些变化非常有益于精神健康;体育锻炼还能改变人体血液中的内分泌标准,提高在血液作用下的脑化学机能,同时,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症患者共有的孤独感[4]。因此,要积极引导学困生走出封闭世界,积极参与一些令人愉快的文体活动。生活多侧面、兴趣很广泛、广交良友等正面表现既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活动水平,又有助于学困生转移对抑郁情绪的体验,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五、结语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及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应及时、准确地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对策,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校园文体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综合性教育环境,引导学困生关爱自我,走出抑郁倾向,建立和谐的身心健康机制。解决好了学困生的负面心理问题,必将促进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慧.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及其心理调节对策[J].考试周刊,2009,(28).
  [2]李秀云,刘希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其辅导[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89-91.
  [3]余香莲.个体差异、教师因素对学生抑郁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孔凡寅.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分析及调控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
其他文献
吡喹酮(Praziquatel,PZQ)是广谱蠕虫药,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抗血吸虫药,但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影响了临床应用效果。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 Cyclodextrin,HP-
摘要: 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入手,分析了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一、当前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是18—22岁,正处于心理由单纯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个
目的:通过对FOS蛋白的检测,来确定由光照刺激引起的c-fos基因在母鸡间脑内的表达,由此来探究光照对鸡生殖性能——即母鸡产蛋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光照对鸡产蛋的影响机理打
煤矿井下用于局部通风的JBT62型轴流式风机,曾经测定其最大噪声为115dB(A)。现对它进行了综合噪声治理—前后加消声器;刷降噪涂料;不等距叶片;工作轮叶片穿孔等措施。测试结
新西兰北岛的科罗曼特尔半岛的火山岩形成于晚中新世,当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聚合时.在17—21Ma期间,俯冲板块边缘聚合速度的变化导致了拉张状态和基底崩塌的发
摘要: 目前,河南新升本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在这些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相当必要的。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河南新升本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调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成为制约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因。目前河南新升本院校的就业指
一、前言 马斯贝特(Masbate)黄金堆浸厂位于菲律宾的马斯贝特岛东北部。这里原有一个生产黄金的露天矿和3500吨/日炭浆广,生产初期堆积有平均含金1克/吨的低晶位矿 I. INTRO
摘要: 本文根据社会发展对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需要,从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培养制度与方案构建、教学模式和创新培养的实践环境方面着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探索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和运行。  关键词: 生物专业创新实践人才课外创新实践教育实践策略    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精神、自主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实施
倾斜巷道或采煤工作面,顶板不仅对支架施加垂直方向的压力,而且还有使支架倾斜向下滑动的推力。为使巷道稳固,支架应有一定的迎山,即支架和顶底板垂直线保持一个向上倾斜的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考察了在精化综合实训的前期准备过程中相关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如何做好精化综合实训的准备工作,这对实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精化综合实训实验准备工作工作实践    1.引言    精化综合实训,是化工类、轻工类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的化学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