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阁时代”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实践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魁阁"时代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一由吴文藻、费孝通等为核心人物锻造的学术共同体所开创的时代,不仅为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奠定了总基调,使之扎根于中国乡土社会,"魁阁"时代所孕育的魁阁精神更是指引着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学术共同体、理论范式等的建设和发展。重新阐释和发扬魁阁精神是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化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老一辈学者孜孜不倦地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学政"追求的致敬。
其他文献
任乃强先生始终坚持"实地调查"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以致用"及"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以及加强民族国家意识和凸显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同时,顺应当时康藏地区的新形势,任先生的"新志书"在内容上和体例上都有所创新。即"新志书"的内容均为广泛考察得来的,并修正和补充当时文献中的诸多缺陷。在体例中也增加了实地考察日志、现场观察笔记、文献摘录以及诸如地图、照片、绘图等新的内容。其著述注重知识受众的划分与选择,以不同体裁、不同写作风格及内容来进行知识传播。他以科学的论文或非正式的游记、札记等多
作为非学院派的边疆考察者,庄学本从普通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早期民族志摄影的代表人物,与其社会交游圈的构筑密不可分。跨学科、领域的社会交游深刻影响了庄学本在不同时段的身份转换、文本表达和摄影理念。特别是文本书写风格的民族学转向有意忽视、淡化了影像摄制、田野调查的过程记叙。但是摄影对于公众视觉文化的社会意义受到重视和强调。围绕庄学本的社会交游及其对边疆考察影响的讨论,有助于思考民族学视野下摄影与学术、影像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2019年8月20日,是李绍明先生逝世十周年祭日。为更好继承前辈的学术风范与道德文章,从个人观察与体会角度,对先生的"为人"与"为学"进行了初步勾勒与梳理。一方面希冀能给民族学界的后辈学人提供一些教益与启示,另一方面也藉此缅怀这位德高望重、至今仍活在无数学术后辈心中的著名民族学家。
人类学华西学派的研究有注重社会使命,注重实地调查的特点,加之当时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三个学科处于混融状态,因而学者们的研究领域都很广博,善于提出对策性意见。这一研究传统,经过李绍明先生等学者的传承,在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南民族研究的学者。
李锦《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一书立足于家屋与房名等地方性知识,该书勾勒出区域社会的实体结构,并力求名实合一,在开放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维度下考察家屋社会的并接、转化过程。这种对家屋实体展开的分析逻辑,代表了民族志对现实的想象力。当下的中国家庭研究,应该以实体主义取向作为先锋与基础,结合形式理性,实现两种分析进路的合流。
将乡村振兴战略看成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政策,包含了多重政策目标,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则成为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比较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思考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作用,应当致力于发现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之外的价值。民族传统文化经济之外的价值也不是体现在它的原生含义,而是需要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艰巨,目前"三区三州"应用PPP模式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同时也存在项目发展区域差异大、行业分布不均衡、操作规范性不强、监管较弱等问题。为使PPP模式发挥在"三区三州"精准扶贫中缓解扶贫资金压力、提升扶贫效率质量、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和有力助推作用,应通过广泛拓展应用领域,精准选择应用模式,规范项目运作流程,强化风险识别管控,加快完善管理机制等路径来推进PPP模式在"三区三州"精准扶贫中的应用。
慢性病因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难以治愈性,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成为患者的社会生活问题。目前慢性病照护研究仍以西方经验和公共卫生视角为主,然而对于"社区"的不同理解及社会脉络中传统的照护观念却使东西方照护实践差别较大,基于公共卫生视角的慢性病照护越来越不足以满足患者多样性的照护需求;对中国情境下的慢性疾患社区照护而言,随着社会大众及学界对于慢性病日常苦难日益重视,基于田野经验的人类学社会照护研究愈显示出其重要价值。本文以社区"共疫"视角为基础看待慢性病,以长期持续的"熔补"状态理解社区照护,综合二者
通过聚焦钧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技术更新和优化问题,认为数字化传承保护是目前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并围绕此技术展开探索,讨论数字化再现技术在钧窑生产性保护中相关问题,详细阐述了数字化技术的关键和实施途径,解答了运用虚拟设计、数字化建模等先进技术实施于钧窑生产性保护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为钧窑数字化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以壮族文化元素为核心,创意设计产业为背景,寻求契合点,突出创新点,探讨壮族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方略。用多元化的创意思维,提出文化IP形象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品牌联名融合的壮族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的方法及策略,运用现代新技术、新形式有效地提升独特的壮族文化的辨识度,强化地域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增强壮族文化元素在创意设计产业的影响力,推动民族创意设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