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知识教授的有效性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去学习,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由此让一些老师总觉得学生对所授知识已经掌握,其实受学生文化积累、生活阅历、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大部分时间根本无法像老师所想那样掌握相应的知识量。本文主要探讨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的几种措施,希望能尽大程度上解决这种问题。
  【关键词】掌握程度 主观性 生活阅历 评价方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的对答已经成为名家的千古之辩。其本质上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是否能完全理解和明白,而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就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个体之间必定会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从社会阅历、学习态度、知识积累,还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大部分时间,教师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如何如何,因为两者间必定存在各方面的差距,特别是理解力这种主观方面的能力。
  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比如从教时间、教学成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自己的判断来取代学生的真正受教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常被很多教师武断地以教师自己个人的感觉来代替,从而使学生对新的知识始终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地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语文的主观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让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有一定的主观性。除了一些背诵篇目外,所学的知识不像理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没有一个比较合理而规范的标准来考量。
  很多语文老师都明白,语文这门学科,由于考试时所考内容并非是所学课文内容的直接原文考查,特别是高考,更是只有区区六分出自课本。因而有些学生甚至在花费苦功认真学习一段时间语文后,比如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认真做练习,但最后考试成绩反而有所下降。而这,就是语文的主观性所在。
  这样的一种主观性,使得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能凭经验去判断,这就会存在一些偏差,造成教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判断出现失误,而这种失误往往是往高里评价,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的时候,往往却是学生对该知识仍没完全掌握。
  二、教师的经验
  每个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在经历两到三年教学生涯后,总会感到自己对教材已经十分了解,对增长点把握十分到位,特别是自己所教授内容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能力十分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几年的教学经历上,可以说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来支持。只是在现实中,往往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得教师多少产生一种“刚愎自用”的错觉,不仅听不进其他老师的批评性意见,更对自己判断学情十分自负。
  在这样一种经验积累起来的臆断影响下,很多老师其实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都是凭自己的主观去猜测判断,常以自己的意识代替学生的意识,而且不容别人置疑。即使出现一两个学生明显成绩下滑,也都归疚于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认真做等诸多原因上,造成客观上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不了解。
  三、教师与学生的阅历
  教师与学生间客观上存在十年以上的岁数差,即使一个教师再如何认为自己上课时是把自己与学生等同地位的,也抹不掉这十年以上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等长时间积累下来而产生的差距。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很难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去学习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而这往往又是很多老师在潜意识里无法注意到的。
  比如有的老师觉得一个“为”字的虚词用法就那么几种,已经让学生先死背下来了,同时又训练了四五次了,按老师的理解,这样的程序下来,他都已经闭着眼睛也能答题了,学生再如何不济也应该都弄懂了吧?其实不然,老师能把这个知识点完全掌握,有很大部分是职业的原因,还有就是高中及大学期间所积累下来的文言知识量,这点是新学的学生所无法比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其实即使死背下来了,还是无法灵活去应用,做题时还是会出错,对该知识点仍没办法做到完全掌握的地步,跟教师所认为的掌握程度仍有较大的偏差。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造成的教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理解产生的偏差,我想还是得从源头出发去解决问题,只有溯源查症,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教师对学生授受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的理解产生偏差:
  1.排除一切主观性的因素
  语文学科由于其人文性的特点,无法像数学物理等理科性的学科那样通过一张试卷测试得出对相关知识是否已经掌握。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不能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平时针对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上课的状态,上课时回答问题的思维等去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尽量不要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晚自修或者课间与科代表或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甚至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发份调查表,有个较为客观的调查数据,弄清学生具体的知识掌握程度,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式或教学进度,尽大可能让学生掌握大部分的知识。
  2.多练习,不急躁
  学生与教师间的客观差距摆在那里,不能要求学生都能像老师那样很容易就掌握某个知识点,就是老师所认为十分简单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由于阅历、知识积累各方面的原因,可能也是较难掌握的。因此,作为老师,应该不能急躁,对相关知识应该进行多次练习,反复强调,反复讲评,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大程度去掌握相关知识,如果过于急躁,恨铁不成钢,成天去埋怨学生的话,那不但于事无补,更会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
  总之,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性及人类的一些经验惯性影响,使得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进而造成教学方面的一些困惑,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这就需要我们从主观性、思维惯性、经验积累各方面去探究其原因,并从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小练习、小测试、小调查入手,多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沟通交流,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误解,让学生对知识掌握能进一步得到加强,让语文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龚雄飞.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安全与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 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月刊,CN 11-1277/H,2010第3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文科班的数学教师,常会听到同学们感叹:“成也数学,败也数学”。作为老师的我,对此感触颇深。一方面文科班的同学大部分数学基础差,畏惧数学;另一方面,同学们又对学好数学抱有很大的希望,默默下决心,争取好好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这个矛盾会逐步使学生形成焦虑心理,欲速则不达,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其实,文科同学同样能够学好数学,甚至能够爱上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文科数学复
备课是教师在课前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长期以来,备课内容一直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范畴内徘徊,许多教师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对教材文本和教学参考书的一字一句的挖掘、理解上,投射在学生的兴趣、动机、个性差异上,但是,理应重视的备课视野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什么是备课视野?备课视野是指教师在备课时理应关注到的与文本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这些文化知识和思维成果涉及与文本密切相关
【内容摘要】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构建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至此,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一线初中生物教学经验提出以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进而结合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加以深化的教学模式。即“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生物教学模式。自此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初中生物 三维 主
一、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强化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持久的热爱。  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逐渐的丰富,打击乐器以它的易奏易学、品种多样、音色丰富、合作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
【内容摘要】兴趣是物理学习的第一步,初中生带着兴趣探索知识,学习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目前,由于受到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初中生在物理实验课中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普遍不高,笔者认为,若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兴趣 质量  初中物理是学生向奇妙的物理世界迈出的第一步,而物理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探究
【内容摘要】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成效直接决定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高低乃至高考中学生的表现。本文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阐述在高中英语课堂实施报刊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报刊阅读 阅读能力 英语教学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长久以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阅读材料单一及阅读内容缺乏时代性的现象,很多英语教师仅利用课本或特定的辅导教参进行阅读教学,教学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学办学条件与城区中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学生进城求学的越来越多,农村中学的生源是越来越少,学生综合素质愈来愈差,学生的厌学逃学混学现象日益突出等等。这些对我们提出了新挑战,如何贴合农村初中特点?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活课堂,增强交流,上出情味?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薄的思考。  一、把握课前,预设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握课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现在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收获。  一、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我放下教师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的情感与心境  1.满怀憧憬的少女时代  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她赏景作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烩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最能表现她的早年生活情态的当推《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
【内容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化学学习,主动探索化学,教师需要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与方式。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化学 教学  在新课程化学教学中,除了知识技能目标外,还增加了情感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知识过程,提高学习热情。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喜欢化学学习。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