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财富的革命》的推出,中国学术界广泛地出现了对托夫勒现象的争论。笔者在此处摘要两种针锋论点,然后谈谈自己的观点。主要资料来源于文化新闻网。
(一)正方
托夫勒对中国具有启蒙意义不读托夫勒就赶不上时代?
学者黎鸣是这种论点的代表。
黎鸣认为,托夫勒最大的价值在于启蒙。
托夫勒当时给中国人的冲击就是知识时代的开始。第一次是农业的浪潮,第二次是工业的浪潮,第三次是知识的浪潮。知识的浪潮说透了就是思想的浪潮。尽管托夫勒不能算是大思想家,但是他把这个东西搬到中国来,对中国人是太新鲜了。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能感觉到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资本有多种,像食物资本、土地资本、金融资本等。在这一点上托夫勒还是有贡献的。
托夫勒的思想在近50O年陆续出现的大哲学家那里其实已经有了,只不过后来他运用科学技术的那些方法使它更浓缩,更突出,更惊人。使这些哲学家的伟大思想变成了更形象的语言,所以得到了巨大的反响。过去,这些思想只在知识分子中传播,托夫勒则让更多的人震惊。
我们不能把托夫勒每一个观点都认为是铁定的真理,我们要用一种理念去看他的东西,用一种现代思想的高度去评价他。国内对《财富的革命》反响不强烈,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托夫勒针对的是西方的语言,分工达到极端的时候,每个人的生活反而变得非常片面的了,人本身也被割裂了。搞科学的不懂技术,搞技术的根本不懂艺术。人不应该被分工所割裂。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托夫勒,就能跟他产生某种共鸣。
但是,我们中国的社会分工还远没有达到那样一种高度,所以很难接受《财富的革命》中的思想这有点类似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情况。我们今天看《财富的革命》,关键是要掌握其知识爆炸的内核,不能被他所下的结论所迷惑。
我们现在阅读托夫勒,应该注意我们逻辑思维的能力。
托夫勒对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启蒙,让我们透过篱笆,看到外面的事物。尽管我们不要完全照搬,但是,托夫勒的声音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可贵的。
(二)反方
托夫勒被高估了托夫勒的未来学不可靠
学者刘兵是这种论点的代表。
刘兵认为,在中国,托夫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高估。
读托夫勒的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读托夫勒也是一种时尚。那时,大家看待发展的问题比今天更乐观,认为会迅速走向现代化。因此,《第三次浪潮》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在这二十多年里,中国确实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是不是完全符合预测,这可以讨论。
如今人们的心态可能与当时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我们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那么,我们所面对的,可能是将来怎样发展的问题,不同人的关注点可能不一样,有人可能会强调怎么保持GDP2增长速度,有人可能会反思,我们有这样的迅速发展,但是,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个发展有一些新的理解。但是,在当时来说,后一种思考非常少,那时候,毕竟处在一个不发达的阶段。从媒体的反应,大家议论的话题等方面来看,托夫勒的观点确实新颖,这可能与当时引进的著作不是很多也有关系。
但是,如今引进的东西多了,人家对托夫勒可能也不再有那么新鲜的感觉。
我觉得托夫勒的思想在影响国家具体的政策制定方面来说不能说没有,但可能还是第二位的。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影响了人们对于发展的渴望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追求的方向,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国内对托夫勒有一种可以理解的高估。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我们对经济水平一种可以预期的渴望,以及引进著作的数量有限,造成了这样一种高估。
今天的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今天读《第三次浪潮》,与二十多年前的理解会有根本性的不一样。这样可能更能对未来学确立一种更合适的定位。这个学科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我们更能摆正心态。80年代对他的高估也是我们这种认识付出的一种代价,今天的这种心态与过去也有关系,但是,人们的心态更加成熟、深刻了。也就是说,我们当时对托夫勒合理的高估与我们刚刚打开国门,期待发展的心态,我们的经济基础,我们引进的学术观点的稀缺,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不够等因素有关。
一个合理的类比是,一个人在正常心态和极度非正常心态下听一个算命先生的话,产生的影响会很不一样。但是,托夫勒对中国的影响还是积极的。托夫勒当时在西方的影响也很大,但是不像在我国有这么长时间的持续影响。我们今天不再那么迷信他了,可能也是一种进步。
80年代和现在看托夫勒会有一种落差,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未来学。人们对未来学的评价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未来学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托夫勒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差别,就是当时东西太少,他给人的刺激太强,这样,给人留下的印象与自然状态下的印象就有反差。我认为,未来学实际上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参照,不能完全相信。
我感觉,托夫勒是一种更为宏观性的未来学家。当然,也有一种更细致的未来学研究,用数学或其他技术性的方法。我认为,总的来说,未来学的不可靠性很大,我们要谨慎。
(三)笔者
兼容并蓄托夫勒其实就是一笔财富
争论本身意味着进步。不可以用迷信的眼光崇尚托夫勒,但也没必要用怀疑的眼神拒绝托夫勒。
我觉得,托夫勒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用好托夫勒,可以给我们以发展为主旨的生活带来很多丰富色彩,更可以给中国财富理论界增加信心。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经济社会发生巨人变化,特别是人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大不相同,虽然不尽如托夫勒当年的预测,但是主流方向还是落在了《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的大多数描绘。托夫勒理念确实是具有改变生活的作用的。这同,托大勒又在中国抛出了《财富的革命》一书,呼吁以革命的思维善待财富,内中诸多观点颇具价值。此书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必定产生作用。
只是,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面对数千年来祖先们积累形成的财富思想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摸索创新开拓的财富理念,有如面对一泓海洋,托夫勒的财富理念不可能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可是,能够产生激荡效果。
可贵的是,托夫勒以知识经济为条件提出了一系列革命财富的主张,同中国正在变化的生活和正在探索的财富世界有着众多的苗头和趋向上的共鸣。
托夫勒对财富概念的理解和财富体系的认知,与中国财富理论探讨成果有许多相同之处。
托夫勒对财富创造的时间原理、空间原理和知识原理的揭示,是他的独到之处。
托夫勒对产消合一的经济现象的透视和预测主张,显然彰显了中国都市生活中的许多前沿。
托夫勒的许许多多前瞻性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不无价值。
如果我们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托夫勒,让托夫勒来印证中国财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不失为一件美事。
尽快吸收托夫勒,丰满中国的财富理论和财富生活。
(一)正方
托夫勒对中国具有启蒙意义不读托夫勒就赶不上时代?
学者黎鸣是这种论点的代表。
黎鸣认为,托夫勒最大的价值在于启蒙。
托夫勒当时给中国人的冲击就是知识时代的开始。第一次是农业的浪潮,第二次是工业的浪潮,第三次是知识的浪潮。知识的浪潮说透了就是思想的浪潮。尽管托夫勒不能算是大思想家,但是他把这个东西搬到中国来,对中国人是太新鲜了。他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能感觉到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资本有多种,像食物资本、土地资本、金融资本等。在这一点上托夫勒还是有贡献的。
托夫勒的思想在近50O年陆续出现的大哲学家那里其实已经有了,只不过后来他运用科学技术的那些方法使它更浓缩,更突出,更惊人。使这些哲学家的伟大思想变成了更形象的语言,所以得到了巨大的反响。过去,这些思想只在知识分子中传播,托夫勒则让更多的人震惊。
我们不能把托夫勒每一个观点都认为是铁定的真理,我们要用一种理念去看他的东西,用一种现代思想的高度去评价他。国内对《财富的革命》反响不强烈,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托夫勒针对的是西方的语言,分工达到极端的时候,每个人的生活反而变得非常片面的了,人本身也被割裂了。搞科学的不懂技术,搞技术的根本不懂艺术。人不应该被分工所割裂。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托夫勒,就能跟他产生某种共鸣。
但是,我们中国的社会分工还远没有达到那样一种高度,所以很难接受《财富的革命》中的思想这有点类似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情况。我们今天看《财富的革命》,关键是要掌握其知识爆炸的内核,不能被他所下的结论所迷惑。
我们现在阅读托夫勒,应该注意我们逻辑思维的能力。
托夫勒对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启蒙,让我们透过篱笆,看到外面的事物。尽管我们不要完全照搬,但是,托夫勒的声音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可贵的。
(二)反方
托夫勒被高估了托夫勒的未来学不可靠
学者刘兵是这种论点的代表。
刘兵认为,在中国,托夫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高估。
读托夫勒的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读托夫勒也是一种时尚。那时,大家看待发展的问题比今天更乐观,认为会迅速走向现代化。因此,《第三次浪潮》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在这二十多年里,中国确实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是不是完全符合预测,这可以讨论。
如今人们的心态可能与当时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我们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那么,我们所面对的,可能是将来怎样发展的问题,不同人的关注点可能不一样,有人可能会强调怎么保持GDP2增长速度,有人可能会反思,我们有这样的迅速发展,但是,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个发展有一些新的理解。但是,在当时来说,后一种思考非常少,那时候,毕竟处在一个不发达的阶段。从媒体的反应,大家议论的话题等方面来看,托夫勒的观点确实新颖,这可能与当时引进的著作不是很多也有关系。
但是,如今引进的东西多了,人家对托夫勒可能也不再有那么新鲜的感觉。
我觉得托夫勒的思想在影响国家具体的政策制定方面来说不能说没有,但可能还是第二位的。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影响了人们对于发展的渴望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追求的方向,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国内对托夫勒有一种可以理解的高估。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我们对经济水平一种可以预期的渴望,以及引进著作的数量有限,造成了这样一种高估。
今天的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今天读《第三次浪潮》,与二十多年前的理解会有根本性的不一样。这样可能更能对未来学确立一种更合适的定位。这个学科肯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我们更能摆正心态。80年代对他的高估也是我们这种认识付出的一种代价,今天的这种心态与过去也有关系,但是,人们的心态更加成熟、深刻了。也就是说,我们当时对托夫勒合理的高估与我们刚刚打开国门,期待发展的心态,我们的经济基础,我们引进的学术观点的稀缺,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不够等因素有关。
一个合理的类比是,一个人在正常心态和极度非正常心态下听一个算命先生的话,产生的影响会很不一样。但是,托夫勒对中国的影响还是积极的。托夫勒当时在西方的影响也很大,但是不像在我国有这么长时间的持续影响。我们今天不再那么迷信他了,可能也是一种进步。
80年代和现在看托夫勒会有一种落差,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未来学。人们对未来学的评价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未来学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托夫勒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差别,就是当时东西太少,他给人的刺激太强,这样,给人留下的印象与自然状态下的印象就有反差。我认为,未来学实际上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参照,不能完全相信。
我感觉,托夫勒是一种更为宏观性的未来学家。当然,也有一种更细致的未来学研究,用数学或其他技术性的方法。我认为,总的来说,未来学的不可靠性很大,我们要谨慎。
(三)笔者
兼容并蓄托夫勒其实就是一笔财富
争论本身意味着进步。不可以用迷信的眼光崇尚托夫勒,但也没必要用怀疑的眼神拒绝托夫勒。
我觉得,托夫勒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用好托夫勒,可以给我们以发展为主旨的生活带来很多丰富色彩,更可以给中国财富理论界增加信心。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经济社会发生巨人变化,特别是人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大不相同,虽然不尽如托夫勒当年的预测,但是主流方向还是落在了《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的大多数描绘。托夫勒理念确实是具有改变生活的作用的。这同,托大勒又在中国抛出了《财富的革命》一书,呼吁以革命的思维善待财富,内中诸多观点颇具价值。此书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必定产生作用。
只是,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面对数千年来祖先们积累形成的财富思想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摸索创新开拓的财富理念,有如面对一泓海洋,托夫勒的财富理念不可能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可是,能够产生激荡效果。
可贵的是,托夫勒以知识经济为条件提出了一系列革命财富的主张,同中国正在变化的生活和正在探索的财富世界有着众多的苗头和趋向上的共鸣。
托夫勒对财富概念的理解和财富体系的认知,与中国财富理论探讨成果有许多相同之处。
托夫勒对财富创造的时间原理、空间原理和知识原理的揭示,是他的独到之处。
托夫勒对产消合一的经济现象的透视和预测主张,显然彰显了中国都市生活中的许多前沿。
托夫勒的许许多多前瞻性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不无价值。
如果我们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托夫勒,让托夫勒来印证中国财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不失为一件美事。
尽快吸收托夫勒,丰满中国的财富理论和财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