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中转站,作为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是连接教师、学生、企业各方的中心枢纽。高职院校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在清晰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上,加强教育人才培养、教学设施完善,促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在课程教学的高效运用。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本文就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探索,以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发展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需要迎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人才能力发展方向,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人才培养、教学设施完善措施,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分析
  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分析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毕业之后,多会走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比如设计专业负责人、设计员、业务工程师、行车调度员、站区长、车场调度员、值班站长、车辆段信号楼值班员、客运或者行车值班员等。根据对口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与工作内容,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分析如下:
  (一)能力培养目标
  首先,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落实德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其次,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帮助其掌握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路网规划设计、运输需求分析、车站设备管理、行车组织、票务管理、客运组织理论知识,以及前沿的客运、行车、设计技术技能,使学生通过高职教育获得行业科研工作、工程技术、规划设计、中高级管理等岗位任职能力,达到毕业要求与行业人才资格要求,将其培养成设计、管理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知识体系设计
  首先,知识体系设计的第一个层次,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计算机程序设计、外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知识,培养从事对口岗位以及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能力。其次,知识体系设计的第二个层次,帮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经济、线路战场、管理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运筹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术学习打好基础。再次,知识体系设计的第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掌握列车运行计算与设计、交通运输规划原理、通信信号、车辆构造、安全管理、设备运用与维护、列车驾驶、规章案例、调度指挥、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课程所要求的操作能力与知识能力,并通过实践课程学习达到岗位任职能力标准。
  (三)能力体系分析
  首先,基础能力,即外语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其次,专业技术能力,即场站设计能力、运输规划设计能力、列车牵引计算能力、车站设备运用与维护能力、票务管理能力、行车组织能力、客运组织能力;再次,拓展能力,即商务沟通与运营管理能力。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策略
  (一)探寻合作双赢模式,强化校企人才共育
  校企人才共育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在校教育岗位工作接轨的重要方式。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作共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一同探寻共赢之路,激发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将企业视为学生实习的接收者,而是将其视为教育的合作者,关注其参与利益。
  1.发挥院校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专业的高层次团队——教师团队。高职课程教师任职要求高,可以说每一名教师都具备高度专业能力,并且在授课、教研过程中,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前沿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在科研攻关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公关方面的人才优势,切实为合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其在服务与产品方面的更新与发展。此外,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应主动参与到相关企业发展中,根据地方企业发展趋势与需求打造教育品牌,为地方企业发展输送可靠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合作能力
  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浪潮下,各个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师应保持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前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术与理论,用专业能力的提升来實现对个人发展的追求。首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挂职锻炼,充分利用挂职锻炼的机会加强自身能力发展,提升自身能力对合作企业的价值。其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搜集学习资源,从中汲取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营养。再次,高职院校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沟通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教学技能大赛、学术报告、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定位
  抓住“高”和“职”二字,对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化。首先,“高”决定高职人才培养需要面向现代化管理知识、理念以及前沿科技,保证课程教学的智力含量。其次,“职”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就业,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一线岗位内容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和理论课程设计。
  综合起来就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追踪行业发展的脉搏,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为中心,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比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2.理实一体化课程优化思路
  首先,加强项目教学,在“做”中锻炼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对教材内容编排进行调整,提高实训课程地位,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会应用。教师根据课程进度与目标,设计“项目”,学生按照接到任务、任务分解、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质量检查、教学评价的流程开展学习活动。   其次,教师重视教学情景的构建,利用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并激发学生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兴趣。配合教学情境为学生设计任务单,让学生借助情境将知识点、操作要点串联起来,促使学生能力发展更为系统化。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困难。
  3.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离不开实训教学基地的完善,高职院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对实训设备的优化。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环境,实训室需要具备仿真模拟操作平台、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以及相应的模拟工作台,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实训基地的建设模仿真实企业运营环境,并结合教学需求分成多个实训室。每一个实训室之间可以独立成立成为一个教学系统,又可以相互链接,完成更为完整的模拟操作训练,为教学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
  比如,搭建沙盘系统和信号控制系统,为项目教学提供相应训练环境。相比于纯理论教学,在真实操作平台和沙盘系统中所构建的教学情景,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对前沿的、常用的操作设备更为熟悉,方便学生理论知识系统地构建。
  (三)与“1+X”证书制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1+X”证书是一个完整体系,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高职院校以专业群为单位,推动“1+X”证书制度的应用,根据先关职业任职标准对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相关课程教师组建课程调研小组,对对口岗位进行深入、系统化分析,明确社会发展对轨道人才的能力要求,制作专业课程矩阵图,对实训与理论教学的标准进行明确。
  已经毕业的往届毕业生也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他们在个人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成绩作为参考,对之后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其次,根据“1+X”证书制度,强化对相关课程教师的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同一门课程由院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共同完成备课和授课,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
  院校教师教学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拟定整体人才培养计划,由企业人才对其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估,并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主备课人完成备课之后,每一门课程的负责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学生能力特点来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学情。
  学分银行机制的构建,促进“1+X”证书制度与课程教学结合的灵活性,促进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与呈现。证书制度中的“X”可以与“1”,进行多种组合。这种组合依靠学分制度来实现。
  只要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经历,并且通过对应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分转换与积累,达到毕业证书颁发所要求的条件。
  比如,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以及选修课的成绩都可以通过学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此既丰富了学生的学分来源,又使得学生经历和能力更为全面的体现到学习证书和资格证书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相应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和课程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够获得更多的能力发展机会。教学思路和理念、教学环境、师资队伍,以及对行业前沿发展的了解,是对轨道人才培养影响力度比较大的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程钢,彭密.“课程思政”视角下“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23):141-143.
  [2]袁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冶金管理,2020(09):240+242.
  [3]奚进,胡小依.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4):137-139.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意识是由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所组成的。中小学学段的学生,其职业意识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均围绕着应试教育开展,进行评价的方式也集中于考试,所重视的学生表现也只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这使得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学认知和职业认知发展受到了阻碍。其最终表现为学生存在职业意识的缺失。本文对中小学生自学及职业认知水平的现状进行了论述。  关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趣味导入,引起学生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习热情;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多种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课堂优化  农村小
期刊
摘要: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热爱科学并且懂得科学,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当今时代的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文章对此进行阐述提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科学精神  一、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
期刊
摘要: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着校园稳定与社会安全。网络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呈现出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特点,其发生的隐蔽性更强,来源的追溯性更差,潜藏性也更深,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传统的心理危机处理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的建立应更加富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文章从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特征入手分析,从认知领域和应对机制两个方面寻找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根源,最后立足
期刊
摘要:于2011年面世并迅速兴起的有道云笔记已逐渐成为笔记类应用的领军者。本文浅析高校辅导员传统信息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概述有道云笔记的功能和优势,分享有道云笔记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旨在为高校辅导员应用有道云笔记进行信息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云笔记;辅导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  近年来,全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逐年攀升,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更多挑戰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工作方式愈发多元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架构,而且在多种教学资源的帮助下,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基于此,本文以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为研究主题,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层面入手,提出工作具体开展思路,以期为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然步入了自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的工作挑战,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广大高校辅导员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自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困境与职业能力提升对策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一些思路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自媒体;职业能力;提升对策  对于自媒体而言,它泛指微博、微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是现如今高校培育人才的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在辅导员老师的全程领导下进行的,辅导员主要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管理制度中的“指挥家”。所以高校辅导员如何在思政教育中开展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展开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策略做好深度教研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与组织高校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即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工作。为了充分落实思政教育并完成建设高校学生精神面貌的目标,辅导员教师应该以对现状的反思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策略的制定工作,以此为具体理论指导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打造完善的思政教育平台以推动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价值观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中职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五育”并举,全面解读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内涵,给予学生最大程度上课堂体验的同时,促进学生促进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本文以湖北省职业学校为例,从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