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学分制下职业院校综合素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ng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素质课程是文章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其开发与建设对丰富课程理论与实践、推进素质教育及拓展职业教育的时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综合素质课程的内涵、开发、管理及其意义。
  [关键词]三元学分制 职业教育 综合素质课程
  [作者简介]谭泽媛(1975- ),女,湖南攸县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带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文秘专业建设;陈忠林(1969- ),男,湖南攸县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6CZ025)和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07年科研规划项目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三元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07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36-02
  
  所谓三元学分制,是职业院校以学分制为基础,将原来单一的学分形式分解为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和综合素质学分三类学分来进行教学管理的制度。三元学分制将职业院校的课程分为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素质课程,极大地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时空。本文将对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综合素质课程的内涵
  
  什么是课程?迄今理论界对该词的理解仍不统一。正如美国学者斯考特(R.D.Scotter)所说,课程是一个使用得最普遍的教育术语,也是一个定义最差的术语。我们比较认同李秉德的观点,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吴文侃综合分析认为,课程一词的定义首先至少要包含下列一些要素:(1)课程是对人类文化进行恰当的 绎;(2)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3)课程是关于教学内容及其进度的规划;(4)课程是进行教育教学评价的依据。正是基于对课程的这种理解,我们重构了职业院校三元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目标岗位群所需要的岗位资质要求;国际上通常是按照岗位的KSAO(知识、技能、能力与其他)对岗位资质进行分析,并根据岗位所需的KSAO来确定课程。因此,为实现企业岗位的KSAO资质要求,我们建立了由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三类课程组成的职业院校三元学分制课程体系。其中,理论知识课程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陈述性知识;专业技能课程是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程序性知识;综合素质课程是反映学生通过学习与积累所产生的行为上的改变。
  这里提出的综合素质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完全有别于传统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综合素质课程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1.以综合素质项目为课程的存在形式。每一种能力或素质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将一些典型的表现形式开发为项目,并以此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程来实现相关能力或素质的培养。如组织管理、社会实践、普通话、艺术表演、操行等项目,都可开发成为综合素质课程。
  2.以行为达到的程度作为课程考核标准。综合素质课程反映的是学生在某种能力或素质方面达到的程度,因此,其考核的标准是学生在行为方面达到的程度,而不关注其知识掌握的多少。例如,对组织管理能力项目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与效果,可以用学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对社会实践项目的评价,是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及效果,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单位的鉴定等来进行评价。
  3.以赋予课程学分作为课程量的标识。一般的课程是通过安排课时来确定课程的量,而综合素质课程一般没有具体的课时安排,只是根据项目达到的难易赋予每个项目一定量的学分来作为课程量的标识,从而反映该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同难易程度的项目,其学分的量是不一样的,必须把它们确定为不同的项目。一般我们将每个综合素质项目的学分确定为2~4个学分,如通过普通话项目的测试可获得2个学分。
  4.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与积累作为主要的教学过程。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综合的过程,既包括传统课内的学习,也包括课外的活动,更是在自主意识下不断运用与内化而形成的。我们通过设定综合素质课程的目标及评价的标准,并创设相应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地参与课程考核,实现课程目标。因此,综合素质课程一般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是一种目标导向性很强的课程。
  
  二、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
  
  1.综合素质课程开发的依据。一是理论依据。三元学分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作为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主要按照这八种类型进行开发,充分体现多元智能的要求。二是岗位资质要求。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来自于目标岗位的资质要求,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必须根据岗位的资质要求进行。三是个人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依据个人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综合素质课程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最好体现。
  2.综合素质课程开发的内容。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关键是确定综合素质项目,然后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进行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项目编号(由学校统一确定的编号的规则)、课程项目名称、开发者、修读对象、课程类型(必修、选修)、学分、课程项目简介、课程考核标准、课程修读指南、课程选修指南、课程资源、课程责任部门等内容。综合素质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是确定课程考核标准,在确定标准时,应注意标准的客观性、可操作性、难易适度性等。综合素质课程开发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课程修读指南,修读指南应尽可能详尽,让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主修读的程序与方法。
  3.综合素质课程开发的程序。综合素质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可以是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系部、教研室等,也可以是教师个人。但均须遵照以下开发程序进行:开发主体申请,经学校综合素质课程管理委员会(教务处)同意后填写《综合素质项目开发表》,开发完所有内容后交综合素质课程管理委员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供学生修读;而且开发主体在开发完成后,还必须在教务处的领导下继续对该项目进行完善、维护与实施。
  
  三、综合素质课程的管理
  
  1.管理机构。综合素质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类型,当然应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但综合素质课程与传统的课程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很大不同,因而在管理上也有其特殊性。综合素质课程在学校实行二级管理,由教务处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确定专人负责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运行、考核及成绩等环节的综合管理和相应政策的制定;各课程具体的负责单位(或责任人)在教务处的领导下负责每门具体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与维护、运行与管理、考核及成绩的上报等具体工作。
  2.管理形式。综合素质课程的管理是建立在学分制的形式下的,我们将综合素质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分别对它们进行管理。必修课又分为全校性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如学校规定的操行、军训、劳动等综合素质课程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而有的专业根据岗位的资质要求开发的一些综合素质课程为该专业的学生必修,如文秘专业将普通话作为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将汽车驾驶作为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等。所有必修课程学生必须通过考核并获得学分才能毕业。其中学校确定的必修综合素质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修读的时间与考核的时间,而专业必修可以在各系部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修读的时间与考核的时间。综合素质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及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由于综合素质课程的特殊性,与传统选修课程“先选后修”不同,综合素质课程的修读实行“先修后选”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学生根据供选修的综合素质课程的要求先期自主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考核要求,在确定自己能够获取相应学分的情况下才申请选修某门课程,并按要求提交该课程考核所需的各种材料并在相关部门的考核认定后获得学分。
  3.管理手段。综合素质课程因其量大、复杂,传统的手工管理已无法适应,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这就需要开发综合素质课程网络管理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应与传统的教务管理平台融合,以保证整个教学管理的统一、有序进行。这个平台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综合素质课程项目库的管理模块,包括综合素质项目的增加、维护、浏览等功能;二是综合素质课程的选课模块,发布选修课程、学生网上选课、按选课名单编班等功能;三是成绩登录与学分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按选课班级成绩登录、成绩(学分)打印与查看等功能。综合素质课程在实现网络管理的同时,也要合理地运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如将综合素质管理、综合素质课程项目库、综合素质课程选课指南等相关文件编印成《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手册》,发给每届学生,达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综合素质课程建设的意义
  
  1.丰富了课程理论与实践。以前,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形态的课程,而对于课程本质属性的理解是不够的,实践就更不够了。如对于大量的课外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课程并没有给予有效的关注。然而,综合素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真正使学生的课外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得到真正的规划与管理。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提出,有其丰富的内涵,在理论上丰富了课程的理论,特别是综合素质课程的实施,更在实践上实现了课程对学生课外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划与管理。
  2.推进了素质教育。世界500强企业用人的标准主要考察以下7个方面:基本素质(英语能力、价值观、充满激情)、学习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可见,专业技能只占其中的1/7,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素质教育。传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重视了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技能的训练,但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传统的课程体系关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忽视了学生行为的改变。三元学分制的实施,特别是综合素质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更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3.拓展了职教时空。职业院校通过大量开发与开设综合素质课程,使职业教育的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而模糊了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放假、教与学的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综合素质课程的引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从而可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综合素质课程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但以选修课程为主,这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为学分制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忠林.论高职学院三元学分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7(18):23.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3]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5.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5.
  [6]李欣,王奕.螺丝钉:世界500强的最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8-19.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当今市场经济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就业与谋生、生存与淘汰、索取与奉献的矛盾与冲突之中。职业院校要依据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生存与发展、索取与奉献、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必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职业院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包金臣(1969- ),男,吉林通榆人,松原职业技术学
经典的温克尔方法计算弹性地基梁没有考虑土体变形的连续性。文章采用弹性柔线联接模型来改进温克尔假设,并进行公式推导,最后给出两个算例来计算弹性地基长粱。文中所采用的模
曾经报道过,室内空气污染对胎儿和孕妇有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来自医院方面的有关报告,让人们觉得很沉重。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络技术以及大规模资源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高度集成的要求而传统综合监控系统的性能和结构均难以满足的问题,通过分析云
目的: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传统讲授教学模式(LBL)中引入以标准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探讨其教学效果。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并与完全采用LBL教学模式的上一年级学生成绩
文章采用双参数地基模型来改进温克尔地基模型,并用有限差分的方法求解任意荷载下的条基的微分方程,得到便于工程计算的线性方程组。通过变换参数和荷载进一步研究参数和荷载对
本文简述了管桩用离心混凝土的生产工艺特性,详细说明了离心混凝土的水化过程、养护方式对强度的影响、掺合料对强度的影响、振动成型方式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管桩在上述一些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正在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一场变革,并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领域。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每个人自
[摘要]大學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校园和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着主客观诸方面复杂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全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拓展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全程就业指导 搭建就业平台  [作者简介]徐辉(1968- ),男,山东荣成人,
[目的]分析云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影响肺结核治疗转归的非治疗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得到2008年至2011年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