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协会员
美食专栏作家
资深家庭煮妇
虽说江南好风光,但是近年来,古镇恢复建设发展旅游同质化很严重,走到哪里风景都差不多,反映在菜肴上也有同样问题,这不免让游客心怀遗憾。此次随同一批散文作家去徽州采风,对于旅游餐,我心里期望值不高,在宏村与西递却有了意外的惊喜。
臭名鼎鼎的“徽州臭鳜鱼”原先我只闻其名不见其鱼,一直想尝尝究竟什么味道,臭到什么程度。第一顿,餐桌上就如愿上了臭鳜鱼,是红烧与干煸结合的做法。鱼身上盖了厚厚的一层辣椒与生姜豆豉之类的末,我抖豁豁尝了一口,不禁招呼上海同胞们:“还好啊,不是很臭啦,大家吃,大家吃。”
臭鳜鱼属于腌制鱼,一般腌鱼都重盐,以利于储藏,臭鳜鱼显然有所不同。综合下来,臭鳜鱼用的是淡腌的方法,薄薄撒一些盐,利用适宜的温度,使鱼处于变质与不变质之间,略带臭味的鱼经过烹调,产生了独特的风味。
红烧臭鳜鱼调味料很重,葱、姜、料酒之外,酱油、白糖、蒜茸、干辣椒必不可少,干煸的还要用上猪肉末、豆豉等。还有的做法,鳜鱼不用油煎,开水汆过鱼之后,爆香葱姜肉末,放入鱼一起煮,直到入味起锅。由于臭鳜鱼腌制的时候用重物压过,鱼肉质紧密,挑吃时鱼肉成蒜瓣状,咸、鲜、臭、辣混合在一起,滋味丰富,对于见多识广的美食爱好者,没有理由不接受它。而对于平时吃菜素净、花式古板和一些味觉过于敏感的人也许会有不适。从桌上还剩有大半条臭鳜鱼的情况看,上海人大多数对此浅尝辄止。而我大概属于对美食充满好奇的人,大胆品尝后,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道著名徽菜的。
回上海之后,一位朋友听我流露出对徽州臭鳜鱼的怀念之后,立即说,她正巧有一袋从徽州的碧山带回来真空包装的生臭鳜鱼,问我要不要。我当然要啊,虽然是吃过,毕竟自己没有做过,这么有挑战性的烹调功课,我怎么会放弃呢?朋友自己不会做菜,她用混合着崇拜与嘲笑的神情把鱼给了我,大有坐看一场好戏的架势。
回家打开包装,一股浓烈的臭味扑面而来,比臭豆腐的味道还多一些腥味。洗完鱼,十指沾染上的味道已经挥之不去。我用半条清蒸,半条红烧,在我家厨房弹丸之地狠狠实验了一把。
在臭鳜鱼身上肉厚处划了几刀,撒一点细盐,上面搁泡椒、剁椒、料酒,一点橄榄油,蒸10分钟,一掀盖子,简直是满屋飘臭! 憋着一口气开吃,果然是清蒸的臭鳜鱼臭味完全散发,臭到彻底,闷臭,沁人心脾,好吃。而徽州吃过红烧的,也许是针对各地游客的缘故,没有那么臭。大概是怕人家承受不住,用了各种调料盖住原臭味,使成品臭得暧昧,半香半臭,还放了白糖搞成甜蜜蜜的。于是臭鳜鱼变成很尴尬的一条地方特色鱼,既没讨到普通游客喜欢,也没得到勇敢的美食家赞誉。
做红烧臭鳜鱼我是先油煎,再放料酒和老抽、白糖、瓶装辣味剁椒、蕨菜一起烧到浓油赤酱,味道没有清蒸的那样赤裸裸的臭,比较像鱼肉紧实的宁波咸黄鱼,很下饭,也好吃。
我喜欢网络的即时互动,急忙把试验成功的两道臭鳜鱼菜照片贴到微博上,引来送鱼朋友的赞叹。湖南籍女诗人舒丹丹也跳出来说她喜欢这种味道,想问制作臭鳜鱼的方法。我想当然地说:“听人说做霉千张,也是淡淡的撒点盐,放着闷,就发霉了。粘嗒嗒臭烘烘的,就可以去蒸来吃。好像是两三天。要看气温的。”
真正腌制臭鳜鱼的方法可看以下知识链接。
链接:
(1)在腌制臭鳜鱼的过程中,温度和盐量的变化都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以25千克鳜鱼500克盐为例,当温度在10℃~20℃时,腌制时间约为7天,当温度在20℃~25℃时腌制时间约为4天,温度在25℃~30℃时则只需2天时间便可腌制完成,达到“臭”的效果。
(2)腌制臭鳜鱼的桶以木桶为佳,这样才能使臭鳜鱼“臭”味醇正。在腌制过程中外加重物压制可以使臭鳜鱼烹制后肉质紧密,每天上下翻动一次能使盐分均匀地渗透每一条鳜鱼。
(3)腌制臭鳜鱼还可以分为整条腌(适合于250~500克/条的鳜鱼)和块状腌(适合于较大的鳜鱼,改小块后再腌制),烹制后风味都一样,但因块状鳜鱼具有易受味、便分食的优点,故而更受食客们喜好。
徽州毛豆腐
我是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看清楚徽州名菜毛豆腐制法的,与臭鳜鱼一样,没吃过绝对想象不到口感。老人家的一句经典语录“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千真万确。
油煎毛豆腐是放在铁板锅里,下面垫着稻草圈端上桌的,每块毛豆腐有两块麻将牌那么大,长条的,双面煎黄了,上面撒了香葱。乍一看就像上海的煎臭豆腐。搛过来放入嘴里,是嫩豆腐的口感,然而绝对不是嫩豆腐的黄豆香,而是一种变质食物散发出来的怪味。由于这口东西还是温热的,让我食道中曾经有过的呕吐物感觉直接连通中枢神经,胃里面咕嘟一声就不行了。实在是对不起徽州人民,对美食充满好奇心的孔娘子遇到毛豆腐,还真是败下阵来。要说我的职业道德还真的是高,后来,“食坚强”再次试图品尝另一家饭店出品的红烧毛豆腐,结果仍然是落荒而逃。
吃饭间急急上微博“吐槽”,一位朋友跟帖说,毛豆腐就是“热的腐乳”的感觉,我觉得说对了一半,因为那腐乳是淡的,说是应该蘸当地辣椒酱吃,可是我,再也鼓不起勇气去尝试了。写到这里我想结束毛豆腐的话题,因为生理反应太大,我必须起身去吃点平时吃惯的零食去了。
“舌尖上的故乡”是一句很美的句子,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储存的记忆,连通着我们的味蕾,连通着我们的胃,茫茫人海中,我们依着那种独特的感受寻找共同的记忆,区别人与人。亲疏有别,褒贬无意,我这个籍贯浙江乌镇,出生上海的人,自感口味太狭隘,向徽州人致歉吧。
链接:
徽州毛豆腐因表面长有一层寸把长的白色绒毛(白色菌丝)而得名,这种毛是经发酵霉制而成,故又称“霉豆腐”。常见的有红烧毛豆腐、油炸毛豆腐、火焙毛豆腐、清蒸毛豆腐等。
美食专栏作家
资深家庭煮妇
虽说江南好风光,但是近年来,古镇恢复建设发展旅游同质化很严重,走到哪里风景都差不多,反映在菜肴上也有同样问题,这不免让游客心怀遗憾。此次随同一批散文作家去徽州采风,对于旅游餐,我心里期望值不高,在宏村与西递却有了意外的惊喜。
臭名鼎鼎的“徽州臭鳜鱼”原先我只闻其名不见其鱼,一直想尝尝究竟什么味道,臭到什么程度。第一顿,餐桌上就如愿上了臭鳜鱼,是红烧与干煸结合的做法。鱼身上盖了厚厚的一层辣椒与生姜豆豉之类的末,我抖豁豁尝了一口,不禁招呼上海同胞们:“还好啊,不是很臭啦,大家吃,大家吃。”
臭鳜鱼属于腌制鱼,一般腌鱼都重盐,以利于储藏,臭鳜鱼显然有所不同。综合下来,臭鳜鱼用的是淡腌的方法,薄薄撒一些盐,利用适宜的温度,使鱼处于变质与不变质之间,略带臭味的鱼经过烹调,产生了独特的风味。
红烧臭鳜鱼调味料很重,葱、姜、料酒之外,酱油、白糖、蒜茸、干辣椒必不可少,干煸的还要用上猪肉末、豆豉等。还有的做法,鳜鱼不用油煎,开水汆过鱼之后,爆香葱姜肉末,放入鱼一起煮,直到入味起锅。由于臭鳜鱼腌制的时候用重物压过,鱼肉质紧密,挑吃时鱼肉成蒜瓣状,咸、鲜、臭、辣混合在一起,滋味丰富,对于见多识广的美食爱好者,没有理由不接受它。而对于平时吃菜素净、花式古板和一些味觉过于敏感的人也许会有不适。从桌上还剩有大半条臭鳜鱼的情况看,上海人大多数对此浅尝辄止。而我大概属于对美食充满好奇的人,大胆品尝后,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道著名徽菜的。
回上海之后,一位朋友听我流露出对徽州臭鳜鱼的怀念之后,立即说,她正巧有一袋从徽州的碧山带回来真空包装的生臭鳜鱼,问我要不要。我当然要啊,虽然是吃过,毕竟自己没有做过,这么有挑战性的烹调功课,我怎么会放弃呢?朋友自己不会做菜,她用混合着崇拜与嘲笑的神情把鱼给了我,大有坐看一场好戏的架势。
回家打开包装,一股浓烈的臭味扑面而来,比臭豆腐的味道还多一些腥味。洗完鱼,十指沾染上的味道已经挥之不去。我用半条清蒸,半条红烧,在我家厨房弹丸之地狠狠实验了一把。
在臭鳜鱼身上肉厚处划了几刀,撒一点细盐,上面搁泡椒、剁椒、料酒,一点橄榄油,蒸10分钟,一掀盖子,简直是满屋飘臭! 憋着一口气开吃,果然是清蒸的臭鳜鱼臭味完全散发,臭到彻底,闷臭,沁人心脾,好吃。而徽州吃过红烧的,也许是针对各地游客的缘故,没有那么臭。大概是怕人家承受不住,用了各种调料盖住原臭味,使成品臭得暧昧,半香半臭,还放了白糖搞成甜蜜蜜的。于是臭鳜鱼变成很尴尬的一条地方特色鱼,既没讨到普通游客喜欢,也没得到勇敢的美食家赞誉。
做红烧臭鳜鱼我是先油煎,再放料酒和老抽、白糖、瓶装辣味剁椒、蕨菜一起烧到浓油赤酱,味道没有清蒸的那样赤裸裸的臭,比较像鱼肉紧实的宁波咸黄鱼,很下饭,也好吃。
我喜欢网络的即时互动,急忙把试验成功的两道臭鳜鱼菜照片贴到微博上,引来送鱼朋友的赞叹。湖南籍女诗人舒丹丹也跳出来说她喜欢这种味道,想问制作臭鳜鱼的方法。我想当然地说:“听人说做霉千张,也是淡淡的撒点盐,放着闷,就发霉了。粘嗒嗒臭烘烘的,就可以去蒸来吃。好像是两三天。要看气温的。”
真正腌制臭鳜鱼的方法可看以下知识链接。
链接:
(1)在腌制臭鳜鱼的过程中,温度和盐量的变化都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以25千克鳜鱼500克盐为例,当温度在10℃~20℃时,腌制时间约为7天,当温度在20℃~25℃时腌制时间约为4天,温度在25℃~30℃时则只需2天时间便可腌制完成,达到“臭”的效果。
(2)腌制臭鳜鱼的桶以木桶为佳,这样才能使臭鳜鱼“臭”味醇正。在腌制过程中外加重物压制可以使臭鳜鱼烹制后肉质紧密,每天上下翻动一次能使盐分均匀地渗透每一条鳜鱼。
(3)腌制臭鳜鱼还可以分为整条腌(适合于250~500克/条的鳜鱼)和块状腌(适合于较大的鳜鱼,改小块后再腌制),烹制后风味都一样,但因块状鳜鱼具有易受味、便分食的优点,故而更受食客们喜好。
徽州毛豆腐
我是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看清楚徽州名菜毛豆腐制法的,与臭鳜鱼一样,没吃过绝对想象不到口感。老人家的一句经典语录“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千真万确。
油煎毛豆腐是放在铁板锅里,下面垫着稻草圈端上桌的,每块毛豆腐有两块麻将牌那么大,长条的,双面煎黄了,上面撒了香葱。乍一看就像上海的煎臭豆腐。搛过来放入嘴里,是嫩豆腐的口感,然而绝对不是嫩豆腐的黄豆香,而是一种变质食物散发出来的怪味。由于这口东西还是温热的,让我食道中曾经有过的呕吐物感觉直接连通中枢神经,胃里面咕嘟一声就不行了。实在是对不起徽州人民,对美食充满好奇心的孔娘子遇到毛豆腐,还真是败下阵来。要说我的职业道德还真的是高,后来,“食坚强”再次试图品尝另一家饭店出品的红烧毛豆腐,结果仍然是落荒而逃。
吃饭间急急上微博“吐槽”,一位朋友跟帖说,毛豆腐就是“热的腐乳”的感觉,我觉得说对了一半,因为那腐乳是淡的,说是应该蘸当地辣椒酱吃,可是我,再也鼓不起勇气去尝试了。写到这里我想结束毛豆腐的话题,因为生理反应太大,我必须起身去吃点平时吃惯的零食去了。
“舌尖上的故乡”是一句很美的句子,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储存的记忆,连通着我们的味蕾,连通着我们的胃,茫茫人海中,我们依着那种独特的感受寻找共同的记忆,区别人与人。亲疏有别,褒贬无意,我这个籍贯浙江乌镇,出生上海的人,自感口味太狭隘,向徽州人致歉吧。
链接:
徽州毛豆腐因表面长有一层寸把长的白色绒毛(白色菌丝)而得名,这种毛是经发酵霉制而成,故又称“霉豆腐”。常见的有红烧毛豆腐、油炸毛豆腐、火焙毛豆腐、清蒸毛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