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的意义及其实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以往的教研活动,我们的活动也围绕上课,研讨等活动进行,可是真正静下心来想,更觉得我们的活动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完成活动而研讨,活动流于了形式,没有对大家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更没有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提高教研的成效,真正发挥教研的作用,切实为提高教师个人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尝试以课例研修为突破口,调动大家研讨热情,而不停留在简单听评课上。
   一、关于课例研修的分析
   1、什么是课例研修
   课例研修是几人或多人为团队,以某一人或某几人的教学实践为例,扎进课堂,依托学科教学,反复实践,去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课例研修的意义在于课例研修既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的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2、课例研修的意义
   首先,通过课例研讨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教学能力:一是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与研究课堂的能力;二是可以就关键教学事件展开教学研讨,分析教学行为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三是可以就教学问题研究并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提高创新思维与完善实践的能力;四是通过观课、议课,既反思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又可以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判断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所以说,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课例研修是一种新的专业成长渠道。
   其次,课例研究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而课例研修的过程正是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
   二、课例研修的解决方法
   1、围绕课例课以课堂观测问诊的形式,采用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进行研讨,逐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
   这也是大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课例研究的方式,课例研究课一般采用的一人同课多轮的方式,确立上课的教师,然后由上课的教师确定上课的内容,并设计出本节课的教案,本组教师围绕授课内容,针对教案的每个环节,进行最优化的修改。上课之初,我们可以是以课堂观测问诊的形式进行,每次的课例课,把本组的教师分成几个组,围绕几个观测点对本节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参与的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过后的评课,则是观测小组的教师围绕自己的观测点进行细致的点评,并对初次确立的最优教案提出建议,进行二次研讨,授课教师通过实践,集结大家的智慧形成二次的教案,并再一次进行上课,二次上课仍然采用课堂观测问诊的形式进行。二次上完课后,再次围绕这几个观测点对本节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参与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对比,总结出不足的地方形成第三份教案,也就是大家认为比较满意的一堂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教师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2、面对本组教师,采取一课多人同教的方式进行研讨。
   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每期我们都可以倡导同年级的老师上同样的内容,从课堂中就可以看出老师的功底,水平,这样的形式会带来更多的思考,从教师自身出发反思。
   课例研修是以深刻的反思带动有效的行为跟进,每一个教师个体都能在群体互助中增长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获得群体研究中的快乐和成长中的喜悦。课例研修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黄德兴,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历史上,唐代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宋代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自古以来,诗词便是人们广泛传唱的歌曲,具有广泛性和通俗性。如今,流行乐坛也有古典诗词的一席之地,“中国风”歌曲在流行和古典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对流行歌曲的欣赏,不仅可以激活原本沉闷的课堂,让中职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还能在综合实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对中小学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为还是要落实到“文道结合”上,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良好品质的形成。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使课堂“活”起来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在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吸引学生深入品读文本,提高课堂对话的深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如何设置主问题?   一、主问题的设计角度   1.从文题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我们可以以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进而品读课文。设计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
李渔是一个多面手,他在戏曲理论、戏曲、小说、史论、诗词散文、生活艺术、园林艺术等多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色彩。笠翁好友许茗车曾说:“若以词曲知笠翁,即不知笠翁也。”我们可以从李渔词曲之外的建树中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位一代奇才。李渔的散文记录了他一生的阅历交游,并展示了他的才襟和怀抱。有对古人古事的重新解读,对身世遭际的深沉告白,对恩师知友的真挚怀念,也有对爱情生活的肯款倾诉,对人生艺术的精辟见解。
教育已经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因此在授课中,我们不单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我们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技能与情感共生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写到“情以物迁”,夸美纽斯也说过“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说明特定的情境能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让人的情感发生迁移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工作的内生动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助于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降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和辅导员队伍的流失率。随着社会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关注度逐渐增大,关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关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1
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是告诉人们如何去为。顺势而为,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今许多教师朋友们慨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呀!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口口声声要平等要自由,才豆丁大就已经专门和你唱反调!其实细想这也是时代的产物,要解决这一矛盾,正是要消除学生被动教育的逆反心理。分析传统教育模式与“无为”而治的教育模式,因为二者教育效果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讲
一、冗余理论的基本概念   冗余现象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里的“冗余”与通常意义上所表达的“多余、废话”的含义是不同的,它指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往往要发出比正确理解最低量多得多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redundancy)。信息学上的“冗余”在许多情况下是运用语言、文字传输信息时不可或缺的,如介绍姓氏:“我姓张,弓长张”,这里的“弓长张”就是冗余信息,但并不就是多余信
中学生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读书、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基本素养的需要。而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应加强课外阅读,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今天,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来促进核
“诗言志,文传情”,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和作者的态度理解存在着误读的情况,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并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主旨,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做出正确的评价呢?  一、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引导学生在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借助诗歌写作背景来理解,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明确了诗句的创作背景会对作者在诗句中隐含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