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虽小,但却实在;“小课题”虽小,但却符合实际;“小课题”虽小,但却能产生实效。可见,虽然是“小课题”,却有着大作为。因此,“小课题”深受笔者所在区中小学教师的厚爱,正成为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平时的实际教育教学中,究竟它又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哪些变化呢?
引导教师及时发现疑点
“小课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问题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因为“小课题”是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来,这就让教师更多地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细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当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教师便能敏感地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当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发现学生回答不积极,或者回答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又没有足够时间充分地重复地讲解,这时,由于这位老师关注了这一教学细节,把这一现象变成一个“小课题”,深入研究,进而解决很多大问题,如 “课堂提问统计表的设计与应用”,可以通过表格计算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与人数,课堂提问率=参与发言的总次数/学生总数×100%,提问覆盖率=参与发言的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这一课题,观察、研究自己的课堂,那么他的课堂上,提问就一定会有明确的方向,教学也必将因为这样的课题而丰富多彩。
因为课题的“小”,所以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材料真实灵活,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触动及时,因而让教师发现问题也及时,它就是课题研究中的轻骑兵。
“小课题”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的自我研究,它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小课题”研究具有“近”“小” “实”的特点。所谓“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类似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的研究;“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类似于“古诗文诵读中的语调感受”;“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如“如何杜绝上课迟到现象”等等。因为这些特点,教师真实真切地感受着教学,因而他们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所遇到的问题,避免了高谈阔论带来的虚幻不实的弊端。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这一课题直击学生上课的表现,每一个班有每一个班的特点,学生打瞌睡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一味地从大的方面去研究,往往理论出来一大堆,而学生瞌睡依然。而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案去分析瞌睡的原因进而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学生上课打瞌睡问题就解决了。要真正杜绝学生上课打瞌睡,必须搞清楚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老师的课堂枯燥无味打瞌睡,也有可能因为学生晚上上网等原因耽误了睡眠。老师可以采取多样的上课形式(可以形成一个如何促进课堂效率的”小课题”),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可以形成一个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小课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会大大改善。而其间的过程则可以上升为理论,作为将来做大课题时一个坚实的论据。
“小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推动教师自我反思
教师反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二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明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小课题”研究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回顾过程——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完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有了“小课题”意识,所以关注每一个细节,对不够好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一次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在教育科研中,良好的科研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小课题”带来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种社会职业是不是专业,主要有三个判别标准,一是该职业有没有自主权;二是该职业有没有社会地位;三是该职业在专业技术上是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良好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从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学科知识做不了教师,没有教育科学素养做不好教师。在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结构中,教育科研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身边时时处处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应长期关注某一领域, 坚持一个方向的反思,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定能在这个学科中有令人称赞与认可的研究成果。如有的教师研究多媒体与教学关系,起初是校本“小课题”,在接下的两年里,随着与之相关的“小课题”积累,材料越来越丰富,把它形成论文,发表在教育刊物上,后来又把这一思想申报国家级课题,这种钻研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不要以课题小而不为。“小课题”研究让教师面对最鲜活的专业挑战。在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去长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智慧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能激起自己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自己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变。
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与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教师在职教育活动。它不仅是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学校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人认为, “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群众性教育教学研究方式。也有人认为,“小课题”研究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它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由此可知,“小课题”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教育也在合作的潮流推动下飞速发展。那么,如何让“小课题”带动学校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呢?有的学校通过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来加快专业化成长。以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则分头展开。
结束语
校本“小课题”研究,以教师观念转变与落实为主线,以紧扣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突出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小课题”研究有效开展正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教改生机。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引导教师及时发现疑点
“小课题”主要聚焦于教育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问题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因为“小课题”是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来,这就让教师更多地关注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及细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当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教师便能敏感地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当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发现学生回答不积极,或者回答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又没有足够时间充分地重复地讲解,这时,由于这位老师关注了这一教学细节,把这一现象变成一个“小课题”,深入研究,进而解决很多大问题,如 “课堂提问统计表的设计与应用”,可以通过表格计算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与人数,课堂提问率=参与发言的总次数/学生总数×100%,提问覆盖率=参与发言的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这一课题,观察、研究自己的课堂,那么他的课堂上,提问就一定会有明确的方向,教学也必将因为这样的课题而丰富多彩。
因为课题的“小”,所以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材料真实灵活,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触动及时,因而让教师发现问题也及时,它就是课题研究中的轻骑兵。
“小课题”的针对性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的自我研究,它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小课题”研究具有“近”“小” “实”的特点。所谓“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类似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的研究;“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类似于“古诗文诵读中的语调感受”;“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如“如何杜绝上课迟到现象”等等。因为这些特点,教师真实真切地感受着教学,因而他们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所遇到的问题,避免了高谈阔论带来的虚幻不实的弊端。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打瞌睡”这一课题直击学生上课的表现,每一个班有每一个班的特点,学生打瞌睡有其特定的原因,如果一味地从大的方面去研究,往往理论出来一大堆,而学生瞌睡依然。而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案去分析瞌睡的原因进而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学生上课打瞌睡问题就解决了。要真正杜绝学生上课打瞌睡,必须搞清楚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老师的课堂枯燥无味打瞌睡,也有可能因为学生晚上上网等原因耽误了睡眠。老师可以采取多样的上课形式(可以形成一个如何促进课堂效率的”小课题”),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可以形成一个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小课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会大大改善。而其间的过程则可以上升为理论,作为将来做大课题时一个坚实的论据。
“小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推动教师自我反思
教师反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向教师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二是指向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对象,引发教师对目前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的思考,促使教师更加明晰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小课题”研究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回顾过程——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完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有了“小课题”意识,所以关注每一个细节,对不够好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一次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在教育科研中,良好的科研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小课题”带来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种社会职业是不是专业,主要有三个判别标准,一是该职业有没有自主权;二是该职业有没有社会地位;三是该职业在专业技术上是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也是一门专业,但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良好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从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学科知识做不了教师,没有教育科学素养做不好教师。在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结构中,教育科研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身边时时处处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应长期关注某一领域, 坚持一个方向的反思,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定能在这个学科中有令人称赞与认可的研究成果。如有的教师研究多媒体与教学关系,起初是校本“小课题”,在接下的两年里,随着与之相关的“小课题”积累,材料越来越丰富,把它形成论文,发表在教育刊物上,后来又把这一思想申报国家级课题,这种钻研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不要以课题小而不为。“小课题”研究让教师面对最鲜活的专业挑战。在教学中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去长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智慧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能激起自己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自己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变。
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与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教师在职教育活动。它不仅是教师在职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也是学校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有人认为, “小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群众性教育教学研究方式。也有人认为,“小课题”研究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它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由此可知,“小课题”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和潮流。教育也在合作的潮流推动下飞速发展。那么,如何让“小课题”带动学校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呢?有的学校通过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来加快专业化成长。以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则分头展开。
结束语
校本“小课题”研究,以教师观念转变与落实为主线,以紧扣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突出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小课题”研究有效开展正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教改生机。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