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桑的风景,是我的“彼处”

来源 :艺术商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去法国求学之前,我对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几乎一无所知。奇怪的是,最初生活在法国的几年里,我不只一次在他的画作前体会到一种“崇高”。后来我发现,这种体验并不关乎经典图像范式,而是建立在一种理性认知之上,普桑是法国学院派早期美学规则的奠基人,同时又是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罗马的异乡客。
  彼时我正想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在我身上激发出这种“崇高”感的并非是普桑的画:而是他所代表的法国学院派话语权威。
  中西风景画的开端
  “今天,我登上此地最高的山峰,这座山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风涛山’。我这样做的动因,只是想一睹在这非同寻常的高处所呈现的景象。”这是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Petrach)登上风涛山后所写,他的登山之举也被看作是西方风景概念的开端。巧合的是,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院的前身几乎在同时成立(1330)。
  直到今天,西方的学院派仍是其艺术发展最坚实的保障之一,而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类似角色的“画院”则有着不同的际遇。“院体画”在经历过宋朝的繁荣后逐渐衰败,元代甚至废弃画院设置。之后,“宫廷职业画家”在画坛的地位开始被创作“文入画”的“业余”画家们取代。除了在明代初期,院画有过短暂的复兴外,“业余”画家们几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648年,法兰西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正式成立,
  由路易十四的首席宫廷画师,也是普桑最重要的继承人勒布朗(Charles LeBrun)担任校长,开始以普桑的风格为标杆进行教学。此正值清顺治时期,宫廷画家们仅被称为“南匠”“画瓷器人”。虽说他们的待遇在清朝会逐渐得到改善,但难掩“院画”之没落。
  这里无意比较中西方学院派发展的异同,而是试图打开二者的距离,以迂回来进入。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qoislulien)提议,为使距离成为有效的源泉,需先迂回到一个“彼处”:“多亏这个彼处,看待问题的观点能够更加全面;尤其是人们能够追溯到规限着问题的东西中去,并且探测其隐藏的部分——以更加彻底的方式。”
  “彼处”含着远方,是我未动身前的法国,是《玄妙的杰作》中画家没抵达的“罗马”。如果说我们因为对远方的憧憬而旅行,那遠方将一直存在,它是我们到达前和离开后的“此处”。
  西洋美术与神秘远东
  通过普桑,我迂回到另一段不那么受关注的“艺术史”中。在他的时代,代表着欧洲精英知识分子的传教士们已抵达远东。他们深知图像在传教中的作用,早在1549年,就有葡萄牙旅行家记录了他在浙江葡占区据点看到的天主教绘画作品。欧洲绘画的“真实感”震慑了从哲学根基上没有发展出“本体论”的中国人,包括他们的统治者。
  1600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向万历皇帝进献了贡品,包括《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两幅。虽然他未能成功见到早已十几年不上朝的皇帝,但坐拥天下的后者也被这些风格写实、栩栩如生的画像所震惊。
  同一时期,传教士、职业画家尼阁老(ColaNicola Giovanni)分别于1589年及1596年在日本长崎和有马开设美术学校,这大概是亚洲历史上第一间教授西洋美术的学校,尽管规模和持续时间都不够充分。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去世,据传一位出生在澳门的中国画家游文辉为其创作了肖像,学者莫小也评价道:中国肖像画由此有了新的起点。但游文辉第一次拿起油彩画笔时的心情,我们竟再无从得知。同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抵达澳门,4年后,他将利氏的画像带回了欧洲。1617年,鲁本斯在安特卫普为路经弗兰德斯地区的金尼阁创作了肖像,猜测一下,他们会以怎样的口吻谈起当时让欧洲人心驰神往的远东?毕竟这位比利时大外交家及画家,是如此细致地描绘了传教士那身中式耶稣会长袍。与此同时,年轻的普桑在巴黎处处碰壁,他前往罗马的首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普桑的“远方”
  1637年,普桑完成了《穿越红海》,作品描绘了旧约中“摩西穿越红海”的场景。照例,他为以色列人民的“应许之地”想象了一处风景。同年年末,日本爆发岛原之乱,随后德川幕府开始驱逐传教士,严禁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这项禁绝直到明治维新才取消。同样带着信仰,穿越大海来到彼岸,等待人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对于普桑而言,他的“远方”却始终是巴黎。在巴黎短短两年的停留后,普桑返回了罗马,这之后他再没回过巴黎,而在他的创作中,风景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笔下“理想化”的大自然是否载着他对远方的持续想象?他与另一位法国画家洛兰一起,在异乡开启了“风景画”的新篇章。欧洲学院派则到19世纪才开始对此类绘画加以重视。
  在他的创作中,风景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笔下“理想化的大自然是否载着他对远方甜持续想象?
  与远方的距离孕育着庄严和崇高,普桑将其放在了风景中——这一点起初我不知道——面对普桑笔下的风景,面对的实际上是我自己的“彼处”。“风景‘触动’我们,不是意外地也不是次要地(可有可无地),而是从根本上触动我们,因为它以其纯粹之外在性使我们感受到(比‘自己’)还更内里的(更深层的)
  自己(un plus interieur de soi),揭示了我的‘隐秘’(intime)。”
  后来,我搬到了法国尼斯生活,偶尔走到海边,看着地平线的某个特定方向,默然的地中海会顿时成为时间停滞的风景,那边是普桑生活过的罗马,他是否也曾带着类似的心情看着同一片海以及远方呢?
其他文献
和所有同龄的小伙伴一样,叶丹几乎从来没有在闹钟响第一声的时候就成功起过床。再睡十分钟!就十分钟!她按下闹钟,迷迷糊糊地自我安慰——闹钟还会再响的,再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  “糟了糟了,又要迟到了!”叶丹挣扎着爬起来,她忽然想起今天是她和夏子相约一起去秋游的日子。夏子是叶丹最好的朋友,她们都喜欢粉色,已经约好今天一起穿上那件姐妹装——粉色连帽衫。她们曾因为这件衣服获得过很高的回头率,还有人问她
期刊
答:大家都知道拍电影或电视剧是一条一条分开拍摄,演员并不需要记住整部影片或整部剧的台词,只需要下功夫把分镜头的台词背熟,如果临时忘词也没关系,多拍几条就好了!但演话剧就不一样了,演员们总不能在台上掏出小本本偷偷看词吧?因此,优秀的话剧演员台词功底非常深厚。那一不小心忘词了可怎么办?三个字:圆回来!如果那句台词“无关紧要”,你可以顺水推舟,直接掩盖过去;如果你恰恰忘了最重要的几句词,影响了情节发展,
期刊
答:为了使古装戏更真实,在古建筑里拍当然是不二之选!但故宫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6年起不再允许剧组进驻古建筑内部拍摄,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是在故宫取景的最后一部电影,这部影片还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其实,你看到的很多古装剧都是在影视城里拍摄的,最出名的要数横店影视城啦!这座影视城最初是1996年为配合谢晋导演拍摄《鸦片战争》而建,被外媒
期刊
绘画没基础?小凡姐姐来帮忙!多才多艺的小凡姐姐曾是一名少儿图书编辑,她写的《颜料坊的孩子》还入选了“2018年度中国好书”呢!不过,她发现很难为自己五岁的儿子找到有料、有趣、有用的艺术启蒙图书,于是便亲自操刀,打造出了这个全新的“艺术帮帮忙”栏目。现旅居南非的她将在异国他乡为我们讲述颜色的秘密。未来,她还会让两个小不点儿加入我们的神奇颜色大探秘中!  你看过黑白电视或者黑白电影吗?在彩色影片出现之
期刊
本该是暖意融融的春夏之交,天气却像秋天那般肃杀。润萧和抚扬被引到城楼上的时候,平时一向拿着羽毛扇的老爷面前多了一张古琴。城楼上只有他们三个人,下面也没有守卫的将士,气氛有点儿说不出的紧张,是不是要有大事发生?  过了一会儿,敌军从远处蜂拥而来,密密麻麻的±兵越来越近,卷起漫天的尘土。润萧望了一眼抚扬,打算赶紧收起古琴。只见老爷扇子一挥,平心静气地点上一炷香,淡然地拨动着琴弦。张弛有度的琴声让两个琴
期刊
文学说:让人写文章骂自己的鲁迅  民国时,广州几位进步青年创办了“南中国”文学社。他们找到鲁迅先生,希望他能为“南中国”文学社的创刊号撰写文章。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这些“穷学生”诚实地告诉鲁迅,如果这本创刊号销路不好,就不一定能有第二期了。鲁迅打趣地说道:“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销路会好的。”  音
期刊
畫家达·芬奇的万能笔记
期刊
艺术一点儿用都没有?大错特错!我们一起赏析过那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讲过那么多艺术家的趣味故事,你完全可以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让文章变得更有文采,更有说服力。可是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素材呢?快来听听蒋老师的建议吧!  “‘橘’这个字太好了,有灵异的妙清,染了人间烟火,却又脱了人间烟火……”今天偶然读到这个句子时,我一下子被吸引了!细细阅读,这是作家雪小禅写的一篇文章,品评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奉橘帖
期刊
在本期“戏剧特刊”的最后,“稀奇古怪话剧团”将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毕业大戏,我和古怪怪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女一号和男一号啦!  难得大家齐聚一堂,为师好不快活!既然徒儿让为师担任本场演出的顾问和舞台监督,那为师就不客气了!  如果说戏剧像一艘船,那导演我就相当于船长!我会为各种性格的小意粉挑选适合你们演出的剧本,还不会提供很多排戏的实用小贴士!  萌主说我胆大心细,特意把我召回担任演出的后勤工作,
期刊
“世界上还有专门给孩子写歌的音乐家?”很多年前,一架夜航的国际航班上,空乘小姐轻声与作曲家苏勇攀谈,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位先生曾发表过近一千首儿童歌曲,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首《小司机》。苏老师如今八十二岁,依然精神饱满、活力四射——他的家是一个充满欢笑和魔力的艺术空间,小朋友们在这里学画画、做手工、练书法、弹琴、唱歌、跳舞、排戏……他甚至还会教小朋友们如何优雅地吃一顿西餐!请跟随我们的小记者王瑜慧去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