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验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亲历“数学发明创造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做一探讨。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动手实验,交流验证,来进行探索数学内容的过程. 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过去数学实验一直被忽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数学实验已成为数学教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利用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体现数学教育的时代性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做一探讨。
一、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通过数学实验,设计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时,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用常用的工具——三角板来做一个拼图。注意:要用两块相同的(30°、60°、90°)的三角板拼出图案,使它们相同的边是公共边,且没有重合部分,这样拼出来有多少中不同的图形?两人一组相互合作,一个拼出图形,一个画出图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图,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面对自己拼出的图形,学生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数学实验,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概念教学应恢复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和思考。通过动手实验,变不易观察为容易观察,变难以理解为容易理解,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体验感悟,归纳出概念。如在进行《游戏公平吗?》教学时,概率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本段设计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概率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从而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数学实验,展示定理的发现过程,揭示数学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所学的许多数学定理都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化过程,呈现出整理加工过的严密、抽象、精炼的数学结论。学生无法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无法体会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感觉到数学非常高深莫测,部分学生会因此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置“三角板上的全等问题”这一情境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直观感受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讨论,容易想到利用三角板所提供的角、刻度寻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加强直观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初步建立对“若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感悟。通过数学实验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乐于研究探索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对问题全过程的参与与自我尝试,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提高。
数学实验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加生动活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可以发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和命题;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获得真实、鲜明、生动的具体过程,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数学实验的出现,使数学的用途、数学学习的形式与数学教学的手段甚至数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可以体验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的优美,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动手实验,交流验证,来进行探索数学内容的过程. 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过去数学实验一直被忽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数学实验已成为数学教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利用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体现数学教育的时代性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做一探讨。
一、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通过数学实验,设计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时,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用常用的工具——三角板来做一个拼图。注意:要用两块相同的(30°、60°、90°)的三角板拼出图案,使它们相同的边是公共边,且没有重合部分,这样拼出来有多少中不同的图形?两人一组相互合作,一个拼出图形,一个画出图形。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图,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面对自己拼出的图形,学生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二、通过数学实验,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概念教学应恢复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本来面目。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和思考。通过动手实验,变不易观察为容易观察,变难以理解为容易理解,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体验感悟,归纳出概念。如在进行《游戏公平吗?》教学时,概率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本段设计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形成概率的概念。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从而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数学实验,展示定理的发现过程,揭示数学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所学的许多数学定理都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化过程,呈现出整理加工过的严密、抽象、精炼的数学结论。学生无法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无法体会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感觉到数学非常高深莫测,部分学生会因此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设置“三角板上的全等问题”这一情境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根据直观感受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讨论,容易想到利用三角板所提供的角、刻度寻求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加强直观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初步建立对“若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感悟。通过数学实验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乐于研究探索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对问题全过程的参与与自我尝试,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真正提高。
数学实验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更容易理解,更加生动活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验可以发现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和命题;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获得真实、鲜明、生动的具体过程,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数学实验的出现,使数学的用途、数学学习的形式与数学教学的手段甚至数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可以体验数学的用处,体验数学的优美,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