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画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绘画风格,是画家把握时代、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画家主观意志并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笔墨产物,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性;绘画风格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传承我们的国粹,弘扬我们的文化。
关键词:时代 人才 中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御龙图》画,《御龙图》是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输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撞击和融合,出现了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创作山水、花鸟画的萌芽绘画,但宗教绘画成为当时的主流。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事业高度繁荣,绘画也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翻开历史画卷,中国画总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出现了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的局面。
一.中国画的发展与时代
中国画的发展与成熟明显晚于书法,“以书入画”是绘画用笔的甚本功,书法讲究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也是国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国画中最早成熟的应当是人物画,人物的面部器官以及胡须、头发、衣纹等都是中锋用笔,花鸟画中的花朵、叶筋、树的枝干,鸟的头部等也都离不开中锋用笔。中锋用笔反映了儒家美学的本质,即“中和”之美。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艺术和谐观,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儒家倡导的不激不厉、温柔敦厚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五代画家荆浩所著的《笔法记》,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国画笔墨还不够成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画政治功能削弱,国画的主要角色被山水画所取代。山水画皺法的出现和发展, 先后创造了锤头皴、折带皺、乱麻皴、芝麻皴、斧劈皺、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技法有几十种之多,这些技法的发明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毛笔的侧锋也被逐渐应用,除了笔法之外,用墨的变化也逐渐成熟起来。墨法中的染法、擦法、落墨以及焦墨、破墨、积墨、宿墨等方法也经常用于画面,笔墨技法的逐步完善,标志着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已经走向成熟。
元代的赵孟烦对古画领悟深刻,提出恢复五代、北宋的画法,。他身先士卒,排斥南宋大斧劈湿笔画法,由此引发“元四家”用干笔作画。运用干笔绘画可以进行多次点染、皺擦,墨色效果变化更多。一般来说,运用湿笔需要一定的功底,而干笔比较容易。湿笔容易画的单薄,干笔容易画的厚重。湿笔在渲染时需要花费时间,而运用干笔皺擦省时省工。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油画引进我国,国画的变革步伐加快。高剑父等留学日本的画家,把日本的画技与传统的中国画技相结合,开创了新的中国画模式。徐悲鸿将西方绘画明暗关系的造型手法融入了以线造型的笔墨之中,推出了新的中国画造型方式。张大千把西方的绘画色彩与中国画的泼墨相结合,创造了泼彩与泼墨技法。这一时期中国画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国画家对国画的笔墨、形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种探索和研究是一种自觉变革。
“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国画家认识到传统的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逾越的成熟阶段。中国画要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中国画,就要在某些方面进行突破。实验水墨技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然而受到各种批评和质疑。批评和质疑是正常的,实验水画的创新精神还是应该提倡的,它是中国画发展的有益探索。
二.中国国画的发展与人才
对艺术的反思、素养的提高、观念的拓展、语言的创新等,是画家在追求艺术自由道路上必须不断解答的问题。在绘画实践中,不甘模仿有所作为的画家,对画技的创新更觉必要,它直观地显示出画家的个性和才能,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是画家引领人们向前向善的博大情怀。把当代不同阶层、不同人的情感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则需要把握好两个关系:深刻的理解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创新以及东方与西方文化关系;在理性思考和意象把握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题材、意境、技法与时代的关系。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人才。
首先是提高美术专业高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加大文化课成绩录取新生时所占比重,控制生源的文化素质,考察学生艺术成绩的同时,把文化课成绩作为与艺术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美术天赋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是培养一个美术人才的起码要求,缺一不可。
其次是加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艺术专业除了开设本专业的课程,也开始了多门其它学科的基础课,这些基础课大多数学生不愿学习,或者应付了事,所以要加强管理,要求学生学好这些课程。除此之外,在挑选选修课、网络课时,指导学生选修其它学科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拓展美术文化视野,增强学生涉猎综合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为专业技能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要不间断的学习,不能吃老本。启发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保持可贵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激情,因人而异地进行培养并给予及时启发,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结束语
中国画是用视觉形式记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随。从绘画程式的出现,继而在历代画家继承、变革、创新中世代相传。每一个时代具有每一个时代的绘画品质,他是画家把握时代,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画家主观意志并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笔墨产物,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风格。绘画风格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要舍得力气培养人才,培养他们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认清大自然的本质,达到自我认知的最高境界,并引导他们坐得下、沉得住,踏踏实实地创作,传承我们的国粹,弘扬我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介绍:王爽,南阳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书法及美术教育)
关键词:时代 人才 中国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御龙图》画,《御龙图》是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输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撞击和融合,出现了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创作山水、花鸟画的萌芽绘画,但宗教绘画成为当时的主流。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事业高度繁荣,绘画也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翻开历史画卷,中国画总是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出现了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的局面。
一.中国画的发展与时代
中国画的发展与成熟明显晚于书法,“以书入画”是绘画用笔的甚本功,书法讲究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也是国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国画中最早成熟的应当是人物画,人物的面部器官以及胡须、头发、衣纹等都是中锋用笔,花鸟画中的花朵、叶筋、树的枝干,鸟的头部等也都离不开中锋用笔。中锋用笔反映了儒家美学的本质,即“中和”之美。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艺术和谐观,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儒家倡导的不激不厉、温柔敦厚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五代画家荆浩所著的《笔法记》,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国画笔墨还不够成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画政治功能削弱,国画的主要角色被山水画所取代。山水画皺法的出现和发展, 先后创造了锤头皴、折带皺、乱麻皴、芝麻皴、斧劈皺、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技法有几十种之多,这些技法的发明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在中锋用笔的基础上,毛笔的侧锋也被逐渐应用,除了笔法之外,用墨的变化也逐渐成熟起来。墨法中的染法、擦法、落墨以及焦墨、破墨、积墨、宿墨等方法也经常用于画面,笔墨技法的逐步完善,标志着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已经走向成熟。
元代的赵孟烦对古画领悟深刻,提出恢复五代、北宋的画法,。他身先士卒,排斥南宋大斧劈湿笔画法,由此引发“元四家”用干笔作画。运用干笔绘画可以进行多次点染、皺擦,墨色效果变化更多。一般来说,运用湿笔需要一定的功底,而干笔比较容易。湿笔容易画的单薄,干笔容易画的厚重。湿笔在渲染时需要花费时间,而运用干笔皺擦省时省工。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油画引进我国,国画的变革步伐加快。高剑父等留学日本的画家,把日本的画技与传统的中国画技相结合,开创了新的中国画模式。徐悲鸿将西方绘画明暗关系的造型手法融入了以线造型的笔墨之中,推出了新的中国画造型方式。张大千把西方的绘画色彩与中国画的泼墨相结合,创造了泼彩与泼墨技法。这一时期中国画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国画家对国画的笔墨、形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种探索和研究是一种自觉变革。
“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国画家认识到传统的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无法逾越的成熟阶段。中国画要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中国画,就要在某些方面进行突破。实验水墨技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然而受到各种批评和质疑。批评和质疑是正常的,实验水画的创新精神还是应该提倡的,它是中国画发展的有益探索。
二.中国国画的发展与人才
对艺术的反思、素养的提高、观念的拓展、语言的创新等,是画家在追求艺术自由道路上必须不断解答的问题。在绘画实践中,不甘模仿有所作为的画家,对画技的创新更觉必要,它直观地显示出画家的个性和才能,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是画家引领人们向前向善的博大情怀。把当代不同阶层、不同人的情感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则需要把握好两个关系:深刻的理解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创新以及东方与西方文化关系;在理性思考和意象把握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题材、意境、技法与时代的关系。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人才。
首先是提高美术专业高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加大文化课成绩录取新生时所占比重,控制生源的文化素质,考察学生艺术成绩的同时,把文化课成绩作为与艺术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艺术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美术天赋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发展,是培养一个美术人才的起码要求,缺一不可。
其次是加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艺术专业除了开设本专业的课程,也开始了多门其它学科的基础课,这些基础课大多数学生不愿学习,或者应付了事,所以要加强管理,要求学生学好这些课程。除此之外,在挑选选修课、网络课时,指导学生选修其它学科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拓展美术文化视野,增强学生涉猎综合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为专业技能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要不间断的学习,不能吃老本。启发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保持可贵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激情,因人而异地进行培养并给予及时启发,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结束语
中国画是用视觉形式记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随。从绘画程式的出现,继而在历代画家继承、变革、创新中世代相传。每一个时代具有每一个时代的绘画品质,他是画家把握时代,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画家主观意志并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笔墨产物,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风格。绘画风格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要舍得力气培养人才,培养他们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认清大自然的本质,达到自我认知的最高境界,并引导他们坐得下、沉得住,踏踏实实地创作,传承我们的国粹,弘扬我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介绍:王爽,南阳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书法及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