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芯的诗歌美学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j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学芯不愧为为当今诗坛的“丹青好手”,他的诗章里有清晰可辨的艺术图景,有引人入胜的美学意境,有活灵活现的自然生趣。徜徉于诗人编织的那些分行文字中,如同置身于一卷妙美异常的风景画里,那里花香四溢,鸟语如歌,给人带来阅读上的极度快慰与精神上的莫大满足。尤其对江南物象与人文的描摹,王学芯更给人用笔细腻、表现精微之感,他用巧手点染出的“江南”画卷,总是那样的情意款款,气韵生动,流淌着捧手可掬的生命情趣和历史意蕴。似乎可以说,写意“江南”而寄意高远,构成了王学芯独特的诗歌美学。
  “树的远处是一片湖/过去的波已经消隐/散乱的光亮/都是一言不发的折皱/夜雾和灯光合成的空气/寒冷从椅背上急剧下降/身躯坠入其中/从挺直/到收缩//在这样的风里坐着/左耳呼啸而过的事情/我用细细的手指/掏右耳一些已经不痒的往事/而旷野辽阔/大地听我静静的呼吸”(《在旷野里呼吸》),江南的“旷野”,或许并不如塞外那样开阔和雄浑,不如草原那样宽广和茫无涯际,但也是一处不可取代的生存空间,自有一种独具特色和力量的气质,在江南的“旷野”上呼吸的诗人,被江南大地的物事人情所感染,频频创作出光彩焕然的动人诗章,那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对于“江南”的艺术把握,王学芯常显出一种视野开阔的整体之感。我们知道,“江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里聚集着许多独特的风物、情韵、历史与文化蕴意,除非对“江南”的过去和而今有着长久的注视和深入的品嚼,一般人是很难将其内在的精神风范和人文气度准确演绎出来的。一般而言,诗歌中的江南至少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地理“江南”,一个是人文“江南”,要准确呈现江南的风姿和神韵,这两个层面的书写都是必不可少的。与“江南”长相厮守的王学芯,对这片土地有着厚重的情谊和深切的感知,他的诗歌,在对江南这方圣土进行艺术演绎的过程中,将江南的地理症候和文化底蕴生动彰显,给人带来整体性的审美体验。
  在王学芯的诗歌里,地理江南常常是雅静的、宁谧的、安详的、饱含情意的,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妙美世界。诗人写“清晨的田野”:“周边的山静极了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一种万物的绿色/说服任何人的知觉/从潜入池水的阳光里 在/反射的空中 我搭上/一直麻雀的翅膀”,安静和葱绿,构成了江南的清晨与田野最基本的色调。他写小城的“黄昏”:“黄昏浸在小巷的边缘/一座江南民居 墙上移动/最后淡淡的光/像记忆中的炊烟 从额头上/升起 在空中悬浮不动/那种晚霞的温暖/直抵过去的星辰”(《秋风的回旋》),这江南的黄昏,是温暖的,是含情脉脉的。江南的植物总是诱人的。苍郁的古树是一个可敬的“思想者”:“溪边的古树布满思想/高处的树叶如同对我的渴望/像一个老者安静的目光//飒飒风声 忽升忽降/整个溪流就是一条曲线/弧光中的小村/恰如一张有呼吸声音的照片/古树指向天空/那里绿叶长起翅膀 ”(《古树布满思想》);满眼的“油菜花”仿佛性格开朗的少女,不时发出迷人的“欢笑”:“油菜花灿烂同几个少女/在一起 她们质感的呼唤声中/垫起一片村庄/这穿过空气而来的晃眼/有一种被照亮的滚烫……如果目光能够移动我的向往/那在融入之前/我先聆听一朵油菜花的笑声”(《油菜花开》)。在江南,小鸟的形象是妩媚的,是可人的,能激发起诗人次第的灵感和无边的想象。王学芯对江南小鸟的书写也颇具功力,写出了江南大地这种轻巧动物的灵性之光。“用一根麦管 从杯底/吸进山那边的深溪/深溪藏在两棵古树的密叶丛中/小村向山脚散开/所有的鸟声从肩上的树杈/向我倾泻而来”(《一根麦管》),鸟声“倾泻”,极言鸟声之稠密,也彰显了它馈赠于诗人的听觉之享受。“一群鸟从斜面飞来/点击了树林的天际”(《梦》),这展示的是江南之鸟轻盈快捷的一面。一只鸟一阵啼鸣飞进树巢/细长的尾巴 飘起一朵摇曳的火焰(《树巢》),“鸟从一张釉亮的叶上起飞/没有一丝声响/像往上飞扬的词语//我的天空触摸到了诗的光芒”,“一只翠鸟唧唧鸣叫/在天空写着微笑的字/一圈又一圈//而我身后是幽深的景象”(《飞鸟散记》),不言而喻,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小鸟给诗人带来的艺术启迪都是无限丰沛的,小鸟的乐园里,总有无限的诗意在腾跃,在飞扬。
  在四季分明的江南,每一季节都有着耐人寻味的诗意,而秋天也许是四季中最富情味,最能走入诗人心灵深处,激发起诗人的创作热情和表达欲望的。王学芯对江南之秋也深有感知,领悟深隽,他对江南之秋的书写,用笔绵长细密,语词讲究,用情至深,诗意独铸,而给人造成的情感激荡和思想撞击也非同凡响。2015年第2期《花城》和第4期《十月》,以较大篇幅相继推出了王学芯的组诗《秋风十首》和《秋风的回旋》,正是诗人集中描摹江南之秋的精彩之作。两组诗都以秋风为主体意象,从多种层面系统展现出江南之秋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在《秋风的回旋》中,诗人对江南秋天的落叶与雨水的写照极为细腻和传神,写落叶:“清晨的山坡 飘落/一张树叶 就那么一张树叶/掠过我的唇边/无声无息 在有露珠的草地/轻轻俯下身来”,正所谓“一叶知秋”,在诗人对江南落叶的书写里,我们分明闻到了秋天深入大地的神秘气息。写秋雨:“漫长的秋雨/开始是雨滴 随后是暴雨/跑得很快/雨具在遥远的地方/想透一口气 世界慢不下来/手指滑落的光/超过一切时速”,以“漫长”一词来形容江南的秋雨,敞现了其独具特质的一面。诗人对江南之秋的境况观察细致,体验深切,纳入笔端加以描述时自然能直抵本质,传达其神韵来。难能可贵的是,在描述江南秋景的同时,诗人并不将自我拟设为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抒情主体自觉带入其中,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季节之思融化在江南秋景里,既显示着主体的“在场”感和亲历性,又将江南秋景与人生的对应关系巧妙折射出来。在《秋风十首》里,诗人如此描摹夜色慢慢浸入江南小城的迷人景观:“正是这喘气的间隙/所有楼房人群 开始关注自己/慢慢停下来/蹲在黑夜的门口 看着/四周的天空 想起一点渴望/寂静的声音加深/星星一颗颗放得越来越大/靠近的夜晚 把一天的繁杂/变成捻亮的灯/透出深深的呼吸”,这是《秋风第三首》的前三节,细腻展示了从黄昏到入夜时的江南街景,最后一節则宕开一笔,由景的写照到人的现身:“承载过重的负载/现在一切钻进棉被沉下/我的窗帘眯着眼睛/以一种失眠的状态/蔓延在不明不暗的区域”,“我”的出现,无形中为秋之街景增添了丰厚的人文气息和生命内蕴。可以说,在秋景描述中既展现江南的季节景观,又敞现诗人主体的人生感喟,构成了这两组诗作的重要抒情线索与显在的表意策略。
  有必要补充的是,王学芯的诗歌语言,也显示着典型的“江南”性格,优雅,精细,如溪泉一般晶亮莹洁,款款而来,有声有色,既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文气,又体现着贴近事物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这样的语言选择,正好能完满实现诗人那构图师和造型师般的艺术追求,进而把“江南”这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描摹得极其到位,极有韵味,令人流连忘返,歆享不尽。
其他文献
速 写  大排档的灯牌灭了一块  偶得的谜语与暗喻无关。食客们步出饭厅  屋檐下烟蒂的丛林,明灭如信号灯  腥气和瘴热从沥青地面腾起  淋湿的文件夹,有人快速穿过马路,想想是谁  捂紧怀里失落的名声。低于我伞面的:  孩子彩色的小雨鞋。金边蟾蜍。水泥小溪。  排水道口发亮的镍币,让人想到  遗失它的主人赶往工位,神色匆匆。  合奏。以上片段非常快地:  认领了雨的声部。如弹丸  好诗圆美流转,一柄
期刊
90年代诗歌的身体书写,以身体作为一种考察的角度,侧重考察90年代诗歌在具体书写中对“身体”的各具特色的呈现、理解和阐发,进而对其在90年代的诗学诗艺、文化想象和现实介入等诸多方面所作的各具特色的努力及其努力的结果,作一番尽可能详尽的梳理与考辨。在90年代诗歌文献与史料梳理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其有关身体书写的种种有价值的探索及其探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失;这种种书写也体现出90年代诗歌与90年代文化
期刊
你会是闯入镜头的孩童吗  会是风,会是衔露的水鸟吗  相遇似乎光芒,诗人向我  讲起来时的地方,向我泄露  那里四季的气息堆满马鞍的骨架  暂坐的窗外,湖柳映带左右  高低不一的芦苇丛  被這座北方城市从内部容纳  无风的湖面有碑石的轻盈  若是陷入涟漪  就有絮的重感  由此我盲目推断:它应该是  在替湖底的沙砾、淤泥,鹬蚌  摇晃却垂直朝上地存在着  像这座百年诗歌的记录馆  为无数与我有关无
期刊
整个上午,伪满皇宫博物馆的鸟鸣  从四周传来,像一座城包围着我。  风从远方吹来,比我更加  小心翼翼地倾听着时间的枯萎。  隨行的导游时不时地讲述着  酒精、鸦片以及少女的泪水。  我跟随着人群继续向前,反复地  目睹这些死亡之物的  再次复活。茶具和桌椅  依旧被整齐地摆放在原来的位置。  我们浏览,拍照,继而被后来者  匆匆地擦去脚印。  仿佛没有谁离去,也没有谁来过。
期刊
陈东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发生于1981年。是年,是当代诗歌“理想之光”最为闪耀的时刻。自此年,他相继写下了《避居》《短章》《野寺》《一百单八将》《诗篇》以及组诗《涉江及其它》《月夜》以及之后诸多的诗篇。而此年,亦是他生命最为绚烂的二十岁。但是,与时代、与自我都极为不和谐的是,甚至形成“战争”和“对立”的是,在他最初的诗篇中,触及的话题,既不彰显时代的“理想”,亦不呈现青春的“华彩”。陈东东的诗歌在创
期刊
新诗的语言模式与硬性规则使章闻哲无法脱离形式与节奏的樊篱,或许这也是牵制她疾行于精神社会的因素之一,然而,散文诗的出现或许更能释放她内心茂盛的诗意,使她在社会的沧桑与自然的超脱间获得一种释然,且游刃有余地参与其中完整性地表达自我。诚如诗人自己所言:“散文诗正是一种要求打破游戏惯势的诗体——没有一种诗体比散文诗更要求自由无拘地抒情了……这种文体可以贯穿其余一切文体,使之集体归于其抒情的需求内,其他文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郑 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6月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直至退休。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期刊
我有即将过去的一天。  刚刚睁开眼睛时它还是早晨,而现在  它已经被众多的事物  推到眼睛后面。不曾有谁抓住那只手  一个被暗中推到镜子  外面的脸孔,一个人看不清自己  一个人  在黑暗里,茫然,孤立,仿佛迷了路。  仿佛黑暗提早了暮年  一个人早晨还是孩子,现在已经  被叫做姐姐,母亲;  使用着我二十年后的身体,现在  她和我一样开始爱上回忆。夜晚的灯光  照下来,一个人从往事里  触到了青
期刊
赵思运的诗歌很少繁复的修辞,但有一种直逼内心的锐利感。他的精神深处有一种对日常事物、语言的敏感,而他又善于把这种敏感在一种反讽和戏谑的语气中表达出来。挖掘日常语言背后的深层意涵,使得他的诗歌在两个“日常”然而又“禁忌”的话题空间中展开探寻:性和政治。这是他特有的进入历史现实的方式,它决定着一个诗人诗歌书写的话语系统。尽管这两个主题古已有之,但赵思运的独到之处是他善于从被遮蔽的日常生活中微妙地把它们
期刊
“朋友离去草地已经很久/他带着他的瓢,去了大海/他要在大海里盗取海水/远方的火焰正把守海水/他带着他的伤/他要在火焰中盗取海水/天暗下来,朋友要一生才能回来”(《朋友》),东荡子仙行了,朋友们要一生才能与他相见。而同时,他又似乎从未离开,他通过他的诗,一直在朋友圈中来而复往。而以朗诵或评论的方式演绎与阐释东荡子的诗歌,既是对故去诗人、朋友的怀念,也是让好诗得以更大范围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诗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