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师人格的构成及其塑造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威力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所不同。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然而,基于 “两课”的特性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性特征,即使是真理的力量最终还得借助“两课”教师的人格来实现。在此,“两课”教师人格专指从事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道德水平、情感意志、智能结构和行为的内在倾向性。其特点是除了应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基本人格之外,还应具备从事“两课”所必需的特殊要求,其构成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坚定的政治信念。“两课”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是政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它首先要求“两课”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错误思想的侵蚀;同时,“两课”教师还要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民族的安危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大学生所肩负的重大责任,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用正确的理论去引导、教育大学生,对大学生出现的错误言行要敢于批评、纠正,决不迁就。
  出色的智能。具体包括丰富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能力。“两课”教师知识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知识;二是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科学知识;三是管理学、法学、人才学、人际关系学、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四是操作学科知识,如演讲学,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外潮水般的各种文化思想潮和价值观念正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其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灵。为此,“两课”教师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引领、驾驭局面的能力,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信息的鉴别者,思想教育和道德的示范者。由于大学生往往是将“两课”与“两课”教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的,只有“两课”教师的形象端正才能有效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两课”教师应以德感人,以德树威,以德服人,做到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大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真诚的爱心。“两课”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上。“两课”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感动、教育大学生,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两课”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并把这些观点转化为其自觉的行动,身体力行地恪守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其情感的核心则是对大学生真诚的爱心。为此,“两课”教师应有一颗真诚的心,爱护、理解并尊重大学生,对其教育要发自内心,决不可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
  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两课”教师人格必要的组成部分。一名“两课”教师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并以自己优良的个性、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去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两课”教师要做到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善解人意、有与他人交往的意愿和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二
  
  “两课”教师人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特定文化,具体讲就是一定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对他们的直接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文化,从而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是“两课”教师不断地从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而追求价值与人格的理想,从而实现其人格的改造和提升的过程。因此,“两课”教师人格的塑造既是一个内在个性发育的渐进过程,又是一个外在熏陶塑造教育过程。由此就决定了“两课”教师人格塑造的两个着力点:一是紧紧抓住其内化自律这一环节;二是注重外界环境的整合与优化,为“两课”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两课”教师的内化自律。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也是“两课”的基础。“两课”教师必须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把这种信仰上升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为此,“两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其次,勤于学习,努力提升智慧品质。才学结合是“两课”教师搞好“两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两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博学、理性和创新的特质。博学指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内在品质,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既懂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又具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理性是以正确运用智力为特征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两课”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理性品质,能够面对复杂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决断。创新是“两课”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目前“两课”教育所处的环境之复杂是以往不可比的,这迫切要求“两课”教师要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再次,加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两课”教师要自觉地加强修养,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爱生,对大学生应充满爱心,不矫揉造作,善解人意,富于同情感,正义感,给大学生以信赖感。行端,仪表优美,态度谦和,不卑不亢,举止有节,无害人之量,豁达大度。品优,作风朴实,志趣融合,境界高远,不骄不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干扰侵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民主,对大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且一旦自己出现了错误,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批评。
  最后,强化锻炼,注重情感品质的培育。一般地讲,文化知识与品格的纯洁和高尚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和艰苦磨炼的过程,其思想境界才能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两课”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两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中认识“两课”教育的意义,体会其中的乐趣,得到各种各样需要的满足,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自觉地克服困难并锻炼作出抉择的毅力并形成乐业情感。从而使自己对职业行为的选择超越有意和勉强的驱使,不再为欲望和冲动主宰,达到从容与自然,自己主宰自己的自由境界。
  外界环境的整合与优化。其一,民主化管理,注重“两课”教师独立人格的培养。高校有不少同志认为,“两课”是一门党性和阶级性极强的学科,“两课”教师谈不上独立人格的问题。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两课”党性强并不能否定“两课”教师的独立人格。这不仅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人格都是独立人格;更重要的还在于“两课”的特殊性。因此,在“两课”的实践中,我们对“两课”教师要实行民主化管理,鼓励他们参政、议政。
  其二,创设“两课”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两课”教师人格是一种职业人格,脱离“两课”来谈其人格的塑造显然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努力创设“两课”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人格在“两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一是提高对“两课”的重视。高校少数干部、教师对“两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深度不够,甚至还认为可有可无。为此,高校要加强对“两课”的认识,尤其应倡导领导的带头作用,领导的“身体力行”,“关心群众”等作风是激发“两课”教师积极性的有利因素。二是增强“两课”工作的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目前,“两课”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方面还不够灵活,显得单调乏味,大学生对此也无多大的兴趣。因此,必须提升“两课”的内在意义。要坚持谁创新,谁优先的原则,鼓励“两课”教师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建功立业。三是建立有效的“两课”教师职业保障机制。相对来说,“两课”教师的待遇在高校是偏低的,这对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不利。
  其三,大力优化社会环境。大学生家庭、社会风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国家教育制度,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环境虽处学校之外,但同样对 “两课”教师人格的塑造有不小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第一要净化社会环境。社会上存在重才轻德的价值倾向,大学生就业时,被看重的只是其使用工具的技能,至于理论修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消极的社会导向客观上使“两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必须尽快纠正。第二要解决“两课”教师精神需要被忽视的问题。“两课”教师有较强的精神需要,比如,成就需要,奉献、服务需要,求新、创造需要,个性独立及尊重的需要等,全社会都要充分尊重、关心“两课”教师的精神需要。
  其四,制定必要的“两课”教育约束机制。“两课”的特征决定了“两课”教师必须讲政治、讲学习、讲道德,尤其是不能出现政治上的动摇和错误。可是,就全体“两课”教师而言,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自律的自觉性,即使能够自律的“两课”教师也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自律,特别是一些“两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人不仅在“两课”教学中理不直,气不壮,而且在社交场合也不时出现政治上的动摇和错误,给“两课”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制定必要的“两课”教育的约束机制,强化“两课”教师的政治责任意识。
其他文献
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精彩的一出.是尤金·奥尼尔的第一部表现主义戏剧.两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和奥尼尔都采用声音效果来营造可怕气氛并外显主人翁的内心恐惧,借助类似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这既形成了它特有的优势,也导致了它特有的问题:一是网路拥塞,二是内容庞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们发现新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这就给普通高校的基础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教”与“学”的难题,本文将
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毕业后,在2~3年内不适应教学工作的现象叫“缓苗期”,其大大降低了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影响了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对缩短乃至消灭“缓苗期”,作一对策分析,其“模式”内容及其依据可概括为五“统一”。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注重实践,改变了传统的至今仍
本文从使用场合、语法的意义特征以及词的感情色彩三个方面分考查“いそがしい”和“せわしい”这两个词的区别,“いそがしい”一般用于公众性的场合,可以构成句型“……ハ…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从纯语言考虑走向根据需要培养。如何贯彻执行《课程要求》
报纸编辑的历史意识就是自觉地用历史的眼光 关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善于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确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位置。历史意识要求编辑在选取稿件时,自觉选择那些能够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发生后3-8小时内细胞凋亡程序已启动,如果在缺血后及时治疗,部分脑细胞仍有可能恢复正常。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凋亡途径一旦启动,会引起一系列的凋亡分子改变,通过正反馈或负反馈加重细胞凋亡;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XIAP)能调节凋亡启动分子Caspase-9和效应分子Caspase-3的表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85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察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通过开展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其辨别美丑的能力,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要想全面地、完整地理解和实践自己的工作任务,高校辅导员应该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