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罗宾逊的第一部小说《持家》的结尾,茹丝和姨妈希薇一把火烧掉了对女性来说象征着双重辖制的房子,毅然踏上了流浪之路;二十多年后,罗宾逊的笔下的又一个新的女性角色格罗瑞却选择留守基列。女性从“离家”到“归家”,这一转变反映出女权主义运动新的发展趋势。格罗瑞的留守与露西儿的留守有着本质的区别,罗宾逊将格罗瑞提到了“救赎者”的高度,这也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一种再思考。
关键词:玛里琳·鲁宾逊 离家 归家
一、引言
玛里琳·罗宾逊是一个在美国本土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位女作家被公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多,迄今为止只发表了四部小说,分别是发表于1980年的处女作《持家》,以及在2004年—2014年连续发表的三部以美国基列小镇为背景的小说“基列三部曲”。
罗宾逊的第一部小说《持家》描写了两位离家流浪的女性——茹丝和希薇,以及茹丝的妹妹露西儿——露西儿最后被镇上的教师收养,回到了文明社会。可以说,《持家》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罗宾逊在这部小说中,对女性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女性是应该像茹丝和希薇一样,离家去流浪,还是应该回归“正常生活”?在时隔二十多年的“基列三部曲”中,罗宾逊的笔下又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格罗瑞,格罗瑞最终选择了留在基列,这一选择颇为耐人寻味,这种留守是否是罗宾逊对《持家》中关于流浪与回归问题的解答?格罗瑞的留守与露西儿的留守是否一样?从离家到归家,这到底是一种倒退,还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再次探讨”?
二、离家流浪:对女性出路的一种思考
美国文学作品中鲜少出现离家流浪的女性形象,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女性就应该是“屋子里的天使”,当男性英雄在边疆“自由自在地漫游”时,他的女性同伴(恋人、姐妹、女儿、女学究或妻子)仍然困在城镇,安然置身家中,她们本身就是稳定性与文明制约的化身。茹丝与希薇是两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她们最终选择了离家流浪,像男性一样走向荒野,重返自然。Elaine Showalter指出,《持家》为美国“夏娃们”提供了一条新出路,她们逃离家庭的束缚,像美国男作家们所写的亚当一样,回归自然,拒绝被社会化。
小说以茹丝和露西儿这一对姐妹的成长为主要线索,两姐妹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生选择反映出罗宾逊对新时期女性出路问题的思索。在《持家》的前半部分,茹丝和露西儿的母亲把一对女儿放在外婆家进门的玄关处,然后自己驾车驶入湖中自杀了,不久,外婆也去世了,照料这对姐妹的任务于是就落到了她们的姨妈希薇身上。对这件事,姐妹俩一开始都很期待,将对母亲的期许投射到这位姨妈身上,因为她是她们母亲的妹妹,她们希望这位姨妈能在她们的生活中扮演母亲的角色。茹丝和希薇相处得非常开心,然而露西儿却对这位姨妈的持家方式非常不满并因此离家出走,最终被镇上的教师收养,彻底过上了所谓的“正常生活”。茹丝认为自己又一次被抛弃了,这时的茹丝必须做出选择:是被迫追随着露西儿的脚步进入文明世界被社会化,还是继续跟随希薇,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在茹丝最为迷茫的时刻,姨妈希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安慰茹丝,希薇带着她划着一艘废弃的小船到了湖心的一片荒岛上,带领茹丝进入山谷后,希薇就立刻消失,让茹丝自己去体会“林中过夜”的孤独。追随精神领路人走向旷野是美国男性亚当故事中常见的情节,这一经历促使茹丝彻底完成了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同时,茹丝的回归自然并不是独自一人,她始终有姨妈希薇的陪伴和引导,因此,她的离家流浪也并不是为了摆脱家人,独自一人进入荒野,她选择拒绝被压迫性文明同化并不是要摆脱家庭的困扰,逃离是为了能够和家人在一起。罗宾逊其实是为女性的出路提供了又一可能的选择,即女性姐妹们携手回归自然,做自然之女,追求一种精神的家园。
茹丝的妹妹露西儿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即放弃家人,选择回归文明社会,然而却过得并不幸福。随着自我的逐步社会化和常规化,她丧失了内心亲近自然、聆听心灵诉求的能力;与自然的疏离和与亲人的分散使她内心被失落感充盈,这种“失去了作为主体的怀疑和思考能力的女性仍然只能成为主流文化中的被动客体”。
二、从离家到归家:对女性出路的再思考
在《持家》的结尾,茹丝和姨妈希薇一把火烧掉了房子,毅然踏上了流浪之路。时隔二十多年后,罗宾逊的笔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女性角色——格罗瑞,小说《家园》的叙述者。有评论家认为,格罗瑞这个人物的出现象征着女性寻求自我身份的失败,离家出走的茹丝在二十多年后还是又回归了家庭,做出了和妹妹露西儿当年一样的选择,在《家园》的结尾,格罗瑞选择下半生都在基列留守则是完全践行了父亲(男性)对她的性别期待。事实却并非如此,格罗瑞的回归和留守并不是对露西儿选择的简单复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格罗瑞最终发现了哥哥杰克的跨种族婚姻,并决定在杰克走后终身留在基列,等候杰克的儿子归来。后半生困在基列,这本来是令格罗瑞深感恐惧却不得不为之的将来,这时却成了格罗瑞的主动选择。这一转变折射出格罗瑞内心的变化。杰克的到来为格罗瑞封闭窒息的世界提供新空间。在抚慰这个浪子的过程中,格罗瑞开始重新校验自己的信仰。通过关注种族、家庭等问题,格罗瑞一步步让自己变得刚强,开始对人生充满新的盼望,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生命的荣耀。虔诚的信仰使得格罗瑞不再害怕一个人留守基列的孤独未来,并转而开始努力践行自己名字的内涵,“成为这个家庭中上帝的真实显现”,承担起救赎的职责。
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再次探讨”。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格罗瑞代表了上帝的荣耀在鲍顿一家的显现。“浪子回头”本来是一个只有父子三人的故事,罗宾逊却为这个本应只有男性角色出现的故事,添加了一份女性的注疏。“《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以浪子回到家中而终结,而《家园》则更像是这个故事的续集,继续探讨了归家后的父子冲突;这种冲突所形成的巨大张力只有通过格罗瑞这一女性人物才得到缓和。” 与两位父辈成日为杰克的道德救赎问题而苦恼不同的是,格罗瑞是一个忠实于哥哥的小妹妹,她拒绝超越上帝对杰克做出道德上的评判,表示“你的灵魂在我看来没有问题”。在小说的结尾,老鲍顿即将走向死亡,杰克再次离家出走,格罗瑞则独自留在基列,等候几位哥哥姐姐的归来——这其中包括二姐霍普。霍普在《家园》中多次被提到,她是老鲍顿几个女儿中最美丽的一个,然而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格罗瑞的留守,预示着希望最终将会出现,也表现了作者罗宾逊对上帝救赎的女性主义诠释。鲁宾逊认为,女性是人类实现救赎的希望。
罗宾逊笔下的这几个女性人物的离家与归家之旅,和女权主义的发展脉络也是一致的。《持家》出版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期,那一时期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因此或多或少受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体现出某些女权主义的特征。到了20世纪晚期,女权主义开始进入反思阶段,女权主义者们开始认识到,如果说前期反对传统男权是女性的一种解放,那么,过分强调女权也就落入了新的性别主义的窠臼。
在这种背景下,罗宾逊对新时期女性的出路进行了新的思考。在《家园》中,罗宾逊用大量篇幅来描写的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却恰恰是与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和慰藉相联系的,其出发点是要说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类琐事中劳作是要探索生活的奥秘,探求平淡生活下的终极真理。这说明罗宾逊认识到了简单的离家流浪,一走了之并不能解决女性面临的所有问题,通过女性在各种家庭琐事中的日常劳作,上帝的荣耀才得以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显现。同时,与被迫成为“被动客体”“内心被失落感充盈”的露西儿不同,格罗瑞的留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在做出这一选择的过程中,格罗瑞变得越来越坚强,对人生开始充满新的期盼,并坚信希望终将出现。在《家园》中,罗宾逊还将女性的地位提到了“救赎者”的高度,男性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女性才能得到缓和,女性才是人类实现救赎的希望。从“被动客体”到“救赎者”,这一形象的转变,反映出近几十年来女性地位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于倩.书写信仰: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01-120.
[2] Ravits, Martha. Extending the American Range: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J]. American Literature, 1989(4):44-66.
[3] Showalter, Elain. A Jury of Her Peers: American Women Writers from Anne Bradstreet to Annie Proulx [M]. New York: Vintage, 2010.
[4] [美]玛丽莲·罗宾逊.管家[M]. 林泽良、李佳纯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
[5] [美]玛丽莲·罗宾逊.家园[M]. 应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玛里琳·鲁宾逊 离家 归家
一、引言
玛里琳·罗宾逊是一个在美国本土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位女作家被公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不多,迄今为止只发表了四部小说,分别是发表于1980年的处女作《持家》,以及在2004年—2014年连续发表的三部以美国基列小镇为背景的小说“基列三部曲”。
罗宾逊的第一部小说《持家》描写了两位离家流浪的女性——茹丝和希薇,以及茹丝的妹妹露西儿——露西儿最后被镇上的教师收养,回到了文明社会。可以说,《持家》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罗宾逊在这部小说中,对女性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女性是应该像茹丝和希薇一样,离家去流浪,还是应该回归“正常生活”?在时隔二十多年的“基列三部曲”中,罗宾逊的笔下又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格罗瑞,格罗瑞最终选择了留在基列,这一选择颇为耐人寻味,这种留守是否是罗宾逊对《持家》中关于流浪与回归问题的解答?格罗瑞的留守与露西儿的留守是否一样?从离家到归家,这到底是一种倒退,还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再次探讨”?
二、离家流浪:对女性出路的一种思考
美国文学作品中鲜少出现离家流浪的女性形象,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女性就应该是“屋子里的天使”,当男性英雄在边疆“自由自在地漫游”时,他的女性同伴(恋人、姐妹、女儿、女学究或妻子)仍然困在城镇,安然置身家中,她们本身就是稳定性与文明制约的化身。茹丝与希薇是两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她们最终选择了离家流浪,像男性一样走向荒野,重返自然。Elaine Showalter指出,《持家》为美国“夏娃们”提供了一条新出路,她们逃离家庭的束缚,像美国男作家们所写的亚当一样,回归自然,拒绝被社会化。
小说以茹丝和露西儿这一对姐妹的成长为主要线索,两姐妹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生选择反映出罗宾逊对新时期女性出路问题的思索。在《持家》的前半部分,茹丝和露西儿的母亲把一对女儿放在外婆家进门的玄关处,然后自己驾车驶入湖中自杀了,不久,外婆也去世了,照料这对姐妹的任务于是就落到了她们的姨妈希薇身上。对这件事,姐妹俩一开始都很期待,将对母亲的期许投射到这位姨妈身上,因为她是她们母亲的妹妹,她们希望这位姨妈能在她们的生活中扮演母亲的角色。茹丝和希薇相处得非常开心,然而露西儿却对这位姨妈的持家方式非常不满并因此离家出走,最终被镇上的教师收养,彻底过上了所谓的“正常生活”。茹丝认为自己又一次被抛弃了,这时的茹丝必须做出选择:是被迫追随着露西儿的脚步进入文明世界被社会化,还是继续跟随希薇,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在茹丝最为迷茫的时刻,姨妈希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安慰茹丝,希薇带着她划着一艘废弃的小船到了湖心的一片荒岛上,带领茹丝进入山谷后,希薇就立刻消失,让茹丝自己去体会“林中过夜”的孤独。追随精神领路人走向旷野是美国男性亚当故事中常见的情节,这一经历促使茹丝彻底完成了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同时,茹丝的回归自然并不是独自一人,她始终有姨妈希薇的陪伴和引导,因此,她的离家流浪也并不是为了摆脱家人,独自一人进入荒野,她选择拒绝被压迫性文明同化并不是要摆脱家庭的困扰,逃离是为了能够和家人在一起。罗宾逊其实是为女性的出路提供了又一可能的选择,即女性姐妹们携手回归自然,做自然之女,追求一种精神的家园。
茹丝的妹妹露西儿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人生选择,即放弃家人,选择回归文明社会,然而却过得并不幸福。随着自我的逐步社会化和常规化,她丧失了内心亲近自然、聆听心灵诉求的能力;与自然的疏离和与亲人的分散使她内心被失落感充盈,这种“失去了作为主体的怀疑和思考能力的女性仍然只能成为主流文化中的被动客体”。
二、从离家到归家:对女性出路的再思考
在《持家》的结尾,茹丝和姨妈希薇一把火烧掉了房子,毅然踏上了流浪之路。时隔二十多年后,罗宾逊的笔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女性角色——格罗瑞,小说《家园》的叙述者。有评论家认为,格罗瑞这个人物的出现象征着女性寻求自我身份的失败,离家出走的茹丝在二十多年后还是又回归了家庭,做出了和妹妹露西儿当年一样的选择,在《家园》的结尾,格罗瑞选择下半生都在基列留守则是完全践行了父亲(男性)对她的性别期待。事实却并非如此,格罗瑞的回归和留守并不是对露西儿选择的简单复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格罗瑞最终发现了哥哥杰克的跨种族婚姻,并决定在杰克走后终身留在基列,等候杰克的儿子归来。后半生困在基列,这本来是令格罗瑞深感恐惧却不得不为之的将来,这时却成了格罗瑞的主动选择。这一转变折射出格罗瑞内心的变化。杰克的到来为格罗瑞封闭窒息的世界提供新空间。在抚慰这个浪子的过程中,格罗瑞开始重新校验自己的信仰。通过关注种族、家庭等问题,格罗瑞一步步让自己变得刚强,开始对人生充满新的盼望,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生命的荣耀。虔诚的信仰使得格罗瑞不再害怕一个人留守基列的孤独未来,并转而开始努力践行自己名字的内涵,“成为这个家庭中上帝的真实显现”,承担起救赎的职责。
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再次探讨”。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格罗瑞代表了上帝的荣耀在鲍顿一家的显现。“浪子回头”本来是一个只有父子三人的故事,罗宾逊却为这个本应只有男性角色出现的故事,添加了一份女性的注疏。“《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以浪子回到家中而终结,而《家园》则更像是这个故事的续集,继续探讨了归家后的父子冲突;这种冲突所形成的巨大张力只有通过格罗瑞这一女性人物才得到缓和。” 与两位父辈成日为杰克的道德救赎问题而苦恼不同的是,格罗瑞是一个忠实于哥哥的小妹妹,她拒绝超越上帝对杰克做出道德上的评判,表示“你的灵魂在我看来没有问题”。在小说的结尾,老鲍顿即将走向死亡,杰克再次离家出走,格罗瑞则独自留在基列,等候几位哥哥姐姐的归来——这其中包括二姐霍普。霍普在《家园》中多次被提到,她是老鲍顿几个女儿中最美丽的一个,然而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格罗瑞的留守,预示着希望最终将会出现,也表现了作者罗宾逊对上帝救赎的女性主义诠释。鲁宾逊认为,女性是人类实现救赎的希望。
罗宾逊笔下的这几个女性人物的离家与归家之旅,和女权主义的发展脉络也是一致的。《持家》出版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时期,那一时期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因此或多或少受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影响,体现出某些女权主义的特征。到了20世纪晚期,女权主义开始进入反思阶段,女权主义者们开始认识到,如果说前期反对传统男权是女性的一种解放,那么,过分强调女权也就落入了新的性别主义的窠臼。
在这种背景下,罗宾逊对新时期女性的出路进行了新的思考。在《家园》中,罗宾逊用大量篇幅来描写的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却恰恰是与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和慰藉相联系的,其出发点是要说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类琐事中劳作是要探索生活的奥秘,探求平淡生活下的终极真理。这说明罗宾逊认识到了简单的离家流浪,一走了之并不能解决女性面临的所有问题,通过女性在各种家庭琐事中的日常劳作,上帝的荣耀才得以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显现。同时,与被迫成为“被动客体”“内心被失落感充盈”的露西儿不同,格罗瑞的留守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在做出这一选择的过程中,格罗瑞变得越来越坚强,对人生开始充满新的期盼,并坚信希望终将出现。在《家园》中,罗宾逊还将女性的地位提到了“救赎者”的高度,男性之间的冲突只有通过女性才能得到缓和,女性才是人类实现救赎的希望。从“被动客体”到“救赎者”,这一形象的转变,反映出近几十年来女性地位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于倩.书写信仰: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01-120.
[2] Ravits, Martha. Extending the American Range: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J]. American Literature, 1989(4):44-66.
[3] Showalter, Elain. A Jury of Her Peers: American Women Writers from Anne Bradstreet to Annie Proulx [M]. New York: Vintage, 2010.
[4] [美]玛丽莲·罗宾逊.管家[M]. 林泽良、李佳纯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
[5] [美]玛丽莲·罗宾逊.家园[M]. 应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