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语文课堂美丽之所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命留白,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道理放到语文课堂上来看,亦有道理,留白也可以成为课堂中的美丽之所在。近日,我教学了一篇文言文《夸父逐日》。因文体特殊,我针对性地做了一些设计,都有关于“留白”。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是一种颇具艺术的选择,因为空白是具有美感的,空白也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闲适,空白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课堂教学中留白的意义在于教师要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在知识形成处、能力增长处、情感孕育处、思想生发处等下功夫,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追求。
  一、美在留白中的朗读
  本课的开始和结尾,我都设计了朗读教学。开头读《夸父逐日》,结尾读拓展的同样出自《山海经》的《刑天舞干戚》。对于学生来说,初次学习文言文是一种挑战,而最初级的挑战就是朗读。如何让学生快速地将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朗读通顺呢?在这里,我逐步提高朗读难度,让学生依次来读。
  1.给学生《夸父逐日》的课文版本(豫教版)。
  2.出示去掉标点符号的版本。
  3.出示去掉标点符号的竖版文本。
  4.在竖版文本的基础上,将简体字变成繁体字。
  5.出示《山海经》成书时代的篆书字体。
  6.出示带有墨迹沾染进而影响完整阅读的篆书版本。
  通过这一次次文本版本的变化,逐步提高了学生课堂上朗读的难度,他们必须自主地去学习,去记忆,去诵读,这是课堂上真实学习的体现。学生在这样的环节中,真正地融入情景中,去挑战自己的潜力。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我在课堂上进行的朗读挑战,就是对学生智慧潜能的考验。
  这个环节的高潮自然是在最后。当带有墨迹的文本出现时,达到了朗读挑战的最高难度——朗读不完整的文本,文本中的部分字都被遮挡住了。
  【教学片段:读《刑天舞干戚》】
  师:其实啊,很多文本在流传过程中,会有破损,或是一不小心有墨迹沾染上去了,你还能读吗?
  (五六个学生的手举起来了。一名学生起来读)
  生:……乃以乳为眼……
  (其他生指出错误:应该为“乃以乳为目”)
  师:是不是有字读错了?
  生1:是,把“目”读成了“眼”。
  生2:挡住的那个“目”他读错了。
  师:字读错了,但我仍然要表扬他,因为他是在真正理解了字义之后读出来的。
  这个错误多么美丽。要知道:“学生的一个差错,正好是老师所需要的用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知的东西。(美国数学家哈莫斯)”这个错误的价值在于表现出了这个学生的真实朗读经验,让我看到了他的朗读记忆方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朗读,进而填补了文本的预留空白。这个空白的位置本来是我随意预留的,可没想到,一个学生的发言让我看到留白让课堂生成出了新价值。
  二、美在留白中的想象
  在这节课上,他们再一次用丰富的、夸张的想象力让我惊叹。而这想象力的展现正是来自于文本的留白。
  在学生理解第三句话意思时,出现了一个引起争议的词——“未至”。有学生说,是“未至大泽”,也有学生认为是“未至太阳”。瞧,文本中“未至”一词后面出现的空白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
  继续理解下一句话,“化为邓林”又引起了争议。到底是手杖化为桃林,还是身体化为桃林呢?学生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化为”的前面出现的空白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继续和学生们探讨:“其实,这个故事还留了一个大大的空白,你找到了吗?”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个故事没有说出夸父逐日的原因,这就是最大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岂能错过,让学生们想象起来吧!
  生1:我觉得是太阳太热了,让人们都苦不堪言,庄稼也都晒死了,所以夸父要去报仇!
  生2:我觉得是夸父因为身强力壮,跑步速度很快,所以他想跟太陽赛跑。
  生3:夸父想追上太阳,爬到太阳的身上,让太阳带他到天上看看。
  生4:夸父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太阳上的火种来治病,所以要追上太阳给孩子治病。
  学生们在课堂上“寻找自己的句子”(海明威),创造自己的神话。而这些精彩的发言就来自于文本的留白,是诞生在留白处的想象。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来自于对话,与作者对话,也与其他读者对话。对话中,就生成了美丽。
  三、美在留白中的留白
  本课选择了《山海经》中的两个故事,可以算作两个代表,但又不能代表《山海经》全书,代表不了更多经典的中国神话传说,只能算管中窥豹。这节课就是希望通过这两篇文言文的阅读,让孩子喜欢上文言文,喜欢上《山海经》,喜欢上中国的神话。
  我在本节课的结尾简单地提到了《山海经》。


  课堂之外的那些经典作品,就是一种空白吗?一种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呈现的空白;一种需要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索的空白;一种需要长年累月去填补的空白。课堂上此处的空白,我想,就让它留白,由孩子在课后自己去填补上!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逸仙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古诗语言精练,且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人的情感与诗的和谐韵律能够使朗读者朗朗上口。小学生在古诗的熏陶下,认识生字、词,更可以产生朴素的审美能力,逐步爱上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领悟诗歌的含义,并展开想象表达出自己阅读诗歌后的感受,是学科教学的具化要求。教师教学古诗时就应关注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新授课时,笔者做过这样一些思索。一、穿越时空的遇见  古诗蕴藏着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原本农村的景象和风俗、农村地域特色的乡土气息正逐步地消失,乡村孩子对生活中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感受正在逐步减弱。乡村学生习作缺乏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气息,学生习作没有了特色和生气。“四化习作”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习作目标,积累丰富的习作资源,搭建个性展示的舞台,给予多元的习作评价,鼓励乡村孩子热爱写作,学会写作。一、习作目标序列化  习作目标序列化就是围绕《义务教
期刊
每个人都有童年,当孩子与故事中的小孩子产生共鸣时,那将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本次美文阅读选择贾平凹的《风筝》和冰心的《吹泡泡》,品读两篇文章都以“体会快乐”为主线,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吹泡泡、看泡泡、想象泡泡时的快乐,牵引到学生生活中的快乐,让孩子从阅读中不仅能体会到快乐,还知道如何表达快乐。下面就以这节美文阅读课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孩童,透过文字感受快乐,表达快乐。一、古诗引入,寻找童年游戏
期刊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有趣的倒顺词》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6“语文与生活”中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学习内容。这次实践活动学习内容展示了汉语言中有趣的倒顺词现象,即一个双音节词在字序上发生变换后,会变成另一个意思相近或完全不同的词。它有三项要求:一是阅读相声片段,认识倒顺词的特点;二是读六组词语,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三是在相声片段中补充更多的倒顺词。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地会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遍览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古代优秀诗歌,却没有一篇古文。小学高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现代文教材内容改编自古文,如《负荆请罪》《螳螂捕蝉》《孔子游春》……初步进行简单的小古文学习,可以使儿童感受我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扎下
期刊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列为科学素养的一大要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期刊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科普文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再者,科普文也是学生了解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技巧的重要过渡。然而,由于科普文知识性较强,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科普文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往往会取得很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要有趣味,科普文教学更需要用趣味来
期刊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理文。说理文语言简洁、凝练,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极好材料。这几篇说理文的行文邏辑和表达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结构上看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生如何学好说理文,教师怎样从“语用”的视角抓住说理文的共性进行教学,帮
期刊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三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怎样立足语文本位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悄悄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呢?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期刊
【课例】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  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  师:“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板书课题)  生:是足字旁的路。  师:为什么是足字旁?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  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  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  生:是小鸟!  师:小鸟认错人了,惹祸的就是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