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核心素养审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来源 :中学语文·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关于“整本书阅读”尤其是讨论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不难发现,研究者们的目光几乎都只集中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而至于“为什么要率先使用《红楼梦》来教”的话题则很少有人思考。笔者认为,在探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时提出要“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必修下册指定了以《红楼梦》作为实践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的书籍。下面本文就将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出发,结合《红楼梦》自身的文本特点来论述使用《红楼梦》来实践“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意义,明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究竟能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 “文备众体”提升语言素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很早便有了明晰的“文体意识”。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每一类文体均应以不同的要求去写作。曹丕还补充道:“四科不同……唯通才能备其体。”他不仅强调文体有别的事实,只有“通才”才能擅长各类文体的写作。
   新课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当然没有要求学生要达到曹丕所说的“通才”水平,但曹丕所谓的“文体通才”也为我们提了醒,即当下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缺失。如今语文作文教学已经不再要求学生掌握特别多种类的文体写作,包括“诗歌”也逐渐被剔除于学生的日常和考试写作。同时,学生在教科书中学习到的文体种类也十分有限,某些文体内容还是以文学常识的形式带给学生,这就造成学生文体视野的“狭窄”,无法接触到丰富的语言形式。即便很多文体的写作已不再做硬性规定,却仍旧不能否认学生在接触和阅读这些文体时所能接受到的有益影响。以“对联”为例,《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就分别为“沁芳”“有凤来仪”“杏帘在望”“蘅芷清芬”共四处地点题写了对联。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就提到过“属对”是传统教育中一项包含了语音、语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的语言训练,并且还能够起到训练修辞和逻辑的效果。
   除了文体的丰富性,《红楼梦》还拥有种类多样、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书中的每一个场景几乎都能够被视作是“口语交际”的情境。以过去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原题为“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为例,一次性就出场了十几位角色,十几位角色又展现出十几种不同的说话风格。王熙凤“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但听其声,是其泼辣性格的外显;林黛玉“时时注意,处处小心”,不敢多说一句话,是她寄人篱下处境的写照……
   除了受人物性格影响,《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还受场景、礼节和交谈对象的限制。面对不同的人物,身处不同的场合,人物的语言都会发生变化。教师以《红楼梦》中的场景为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
   二、“伏脉千里”训练阅读思维
   许多学生第一次读《红楼梦》时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阅读前面的情节,很容易不知所云或不清楚作者如此设置的用意。事实上,对于刚开始阅读《红楼梦》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段极为宝贵的思维训练过程。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尽量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用引导和启发的手段进行阅读教学。例如,为什么要写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的浇灌之恩、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判词和听到的曲子究竟有何含义、为什么许多人名和物名读起来奇怪但似乎暗藏深意。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包含两个方面,一为阅读,二为研讨。《红楼梦》表现手法的“谶语”性质,就可以很好地被教师用来组织读书研讨。例如:以“探究袭人的结局”为问题,组织学生共同研究讨论。解决这个任务问题关键点有两个,一方面学生要解读袭人的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字面意思,二是联系蒋玉菡赠予贾宝玉的帕子又被宝玉转赠袭人这一件小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袭人最终嫁给蒋玉菡的结论。经常进行此类问题的研讨,能够有效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风月宝鉴”明辨美丑善恶
   “风月宝鉴”是《红楼梦》的别称,也是书中的确存在的一面镜子。风月宝鉴的一面是栩栩如生的美人,另一面则是可怖骇人的骷髅。贾瑞因不听劝告沉溺于风月鉴的正面,迷失在了本性的欲望中而一命呜呼。作者意图用该情节告诉读者,美丑善恶区分的依据绝不仅来自表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应时刻提醒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书中的情节。鲁迅先生讲《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如何正确欣赏《红楼梦》,把握其中的善与美,甄别其中的丑与恶,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是否持有辩证的眼光影响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全面认识。例如,许多学生对刘姥姥这一人物的理解,都只停留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滑稽桥段,为了“打秋风”而不得不扮做谄媚讨好的“丑角”。这是受到了以往“单篇”文本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只看到了其落魄困窘、插科打诨的情节,却不知晓判词中早已预言了“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报恩之举。
   《红楼梦》還通过对比,展现了大量美与丑的对照从而彰显美好可贵的品格。例如书中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的对比,男性角色中如贾赦、贾琏、薛蟠等人的骄奢淫逸:贾赦想要强占贾母的丫鬟鸳鸯做妾而威逼利诱;贾琏多情好色偷娶尤二姐;薛蟠仰仗家族权势令家奴打死了冯渊。与男性角色相对照的女性角色的品格,就多显得尤为美好,甚至“大观园”中除了贾宝玉这一个男性外,就全部都是女性。作者为赞扬书中女性品格的高洁,不惜动用了大量笔墨。
   《红楼梦》是一面“宝鉴”,作者用这面镜子照出美丑善恶,教师应正确引导,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大观”展示传统文化
   《红楼梦》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内容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服饰、饮食、医药、戏曲、宗教等诸多内容,展现了作者极高的知识广度和文化素养,如同其笔下的“大观园”,《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座文化的“大观园”。据统计,《红楼梦》中光药方就有二十多剂、美食就有一百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红楼梦》的“文备众体”也是作者文化底蕴的体现,单论诗歌便涵盖了绝句、律诗、歌行体、骚体、咏物诗、怀古诗等各类诗歌体裁。教材和课内的知识毕竟有限,更多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涉猎,《红楼梦》为学生提供了拓宽文化视野的可能性和路径。
   作者曹雪芹因其优渥的出身而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者、作品、掌故都如数家珍,并且还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判断”。曹雪芹身处清中叶,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不爱读儒家经典、不追求仕途经济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甚至有两章直接用《牡丹亭》和《西厢记》来命名章回题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包罗万象的同时,作者不忘融入自己的文化判断和文化批评,这一点尤为值得借鉴。新课标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强调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要甄别出糟粕文化,万不可“照单全收”。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紧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红楼梦》文本的自身特点,首先明晰《红楼梦》文本的阅读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去探寻适恰的教学方法,让《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之中真正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三十年前,还记得我独自到镇中学报到的那天,我背着沉重的行李提着大包小包坐上汽包车到了学校,看着学校里进进出出的家长和学生,我惶恐自己孤身一人无所适从.
期刊
摘 要 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一个人既是冷酷、恶毒的,同时又是温暖、善良的。我们的小说文本,往往只说其一面,另一面就成了“还未说出的内容”。我们阅读小说文本,就是要将那些还未说出的内容“说出来”。   关键词 小说文本;人性侧看;未说出的内容  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让笔者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小说阅读的内容,不是已经说出的内容,而是还未说出的内容”。[1]法国哲学家利科尔也说,“理解一段文本,不是去发现
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言”“文”分离,运用“三层六级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够整合文言文教学繁难杂乱现象,很好地解决“言”“文”分离的困境,辅以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整体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语料,是构成试题的关键元素.以15个省市试卷中的文言文语料为样本,从语料的数量特征、来源特征、内容特征和应用特征四个维度进行数量分析,我们发现文言文命题的语料选择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共识.
思辨性细读是一种理性的、对话式的、思辨的阅读,是通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中处处留白,隐语不断,要融入文章,读懂作者,必须要厘清看雪时和写作时的“两个”张岱.作者看雪时,痴情山水,率性而往;写文时,茕茕孑立,理性而淡雅.正是景在忆中,人在景外;事在雪中,情在事外.在思辨中细读,对话,论证,体悟,是阅读的应有之道.
摘 要 为发挥课程标准导教、导评作用,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向深层次发展,以我国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公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2018年版)》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发现日本课程目标在凸显终身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设置灵活易行、课程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对方意识”以及侧重综合施评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日本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新内容,对完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
为切实提高师生在命题方面的能力,笔者围绕汪曾祺的小说《茶干》进行命题,并要参加命题的师生给出参考答案和命题依据.经对本次命题进行梳理,发现大多命题仍局限于茶干制作的工序、语言修辞的赏析、人物形象的概括等方面,而关乎学生思维拓展与提升,宏观把握材料之间关联等方面的命题少之又少.基于此,笔者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茶干》一文命题应关注的几个点进行探讨,希望对有效命题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注重语文阅读情境的真实创设,第二强调阅读任务参与的驱动作用,第三突出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性评价.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专题教学为例可以发现,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的选用上关注文本特质,并以此创设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情境,同时依据学生特点,开发协作式阅读思维任务群,此外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领学生运用自测量表促进阅读成效.
自从2015年语文高考全国卷采用“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以来,“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已成为全国卷的必考,而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进行了微调,增加了“以×××××为主题”的命题形式,而有许多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仍然按“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模式审题立意而忽略其“主题”对写作指向的限制,丢分严重.本文从高考“主题型”新材料作文题出发,试谈其审题难点与突破.
摘 要 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多元文本、多元视角的比较和参照,开展群文阅读,选好合适、优质的议题和文本是关键。在开展群文阅读时,为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议题要根据学情选择,设置目标要精准精当,选择文本要典范多元。在进行群文选择时,可以采用同题集群方式、同体集群方式、同作家集群方式等多种方式,实现群文阅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 群文阅读;议题选择;组合方式  “群文阅读”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