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支点”撬起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短,每周课时数越来越少。另外,今天的中学生在外界的诱惑及父母的宠爱下,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作为教育者,如果不思考现状,更新教学观念,更新学科知识,穿新鞋走老路,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提高课堂效率,培养新型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使学生既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又能体现出语文味呢?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指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就会被牵着鼻子走,一头雾水,无法走进文本。有了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对文本有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师生间互相解疑,就有了根基,就不会出现教师一人的“自斟自饮”,课堂不仅有预设而且还有生成。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带着目的、问题走进去,又带着答案和疑问走出来。在一进一出中,学生对文本的词语、结构、内容、人物形象、语言、手法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在教师的引领下,一个个问题就会提出并得以解决,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
  课前的预习,应是教师指导下的预习。预习的内容应当有特定性。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前预习,以导学案的形式,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是不同的。如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等,提出的预习,除了基础词句以外,其他的要有章可循,让学生在不断的预习中发现、掌握阅读这类文本的规律,知道从哪里入手。这就是“授之以渔”。
  二、有具体可行的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达成的最终结果,它是教学的统帅。失去了目标的语文课堂,就如漂泊于茫茫大海上的航船,既缺少方向也缺少动力。因此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但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对一堂课的目标,设置得太宽、太大、太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比如,一堂课设置5到6个甚至9个教学目标,这么多目标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是很难达到的。一口是吃不成大胖子的,不如吃一点保证吸收一点。有的目标甚至没有可操作性。那么目标的设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目标的制定要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本身的特点,还要分析教学资源、学生现状等。资源为教学服务,反过来对教学也起一定的约束作用。因此,要根据现有资源,设置恰当可行的目标,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适用于实际教学。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不同的地域、班级等基础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制定目标时,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能力,便于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目标的制定要有极强的可达成性
  目标的制定就像在树下摘果子一样,蹦一蹦可摘到,那就是可行的目标。如果好高骛远,多而繁杂,往往什么都抓住到、抓不实,目标就不可能实实在在地达成。制定的目标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来完成,不可在课堂上虚晃一枪。例如,我在设计《热爱生命》一课的目标时,就两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细节描写;在品读细节的基础上品味人物的精神魅力。
  3.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因果性
  设置的目标之间要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有先有后、有因有果,层层加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我在《热爱生命》一文中目标的设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细节,在细节品读的基础上,品味人物的精神魅力,即有粗知到细品,在细品中概括人物精神。这体现走进去,再走出来的认知过程。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学生认识感兴趣的事物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进行清晰全面的感知,引起浮想联翩的想象和积极深入的思维,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研究发现,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既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智能不足。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对学校教学的态度,是教师在教学策略中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在设计《热爱生命》一课时,用一个淘金者的故事串起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让故事撩动起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让学生在兴趣中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不知不觉一堂课结束了。下课了,学生仍沉浸在故事中。
  当然,上好一堂语文课,除以上要注意的问题以外,课堂上教师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智慧的头脑,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智慧的引领,对学生的活动、提出的问题、做出的答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处理好细节,让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好、上好每堂课,就一定会成为新时期的好教师。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家长们正面临着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多了,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了,为什么他们生活的意志却薄弱了?生活的能力反而更差了呢?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呢?我认为其主要责任应该在于家庭教育。这里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
日前,为贯彻落实《质检总局关于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意见》(国质检监[2015]364号)精神,深入推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质检总局发布通知进一步优化生产许可审批流程,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的潮流。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生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文件《201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信厅科[2010]74号文)要求,JC/T885((建筑用防霉密封胶》和JC/T884((金属板用建筑密封胶》立项修订,计划号为:(2010-059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好的理念需要有好的策略和具体操作,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政治科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一、思维导图及其特点    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先从一个或几个点出发,展开联想,想到很多很多相关的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认真地备好了第四册小说单元的课。按照惯例,小说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借助情节梳理分析人物形象。其中,《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讲读篇目是单元的重点,情节梳理和形象分析更是必不可少。可是,当我把备好的教案合上,自以为近10天的辛苦可以暂告一段落的时候,偶尔翻开学生配套用的教辅书《名师一号》,赫然发现,我将要在课堂上花费半节课时间梳理概括的《药》的情节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意义的能力,是一个需要主动参与交流的复杂行为(美国纽约州奥尔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确切地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心灵的呼唤,是孩子一生信心、力量、勇气、灵感永不枯竭的源泉。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开放地进行阅读实践,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对拓宽学生阅读
12月6日,全国建筑防水产品质量提升大会暨2013年建筑防水行业年会期间,首届“联盟杯”全国建筑防水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碧海蓝天的厦门举行。经初赛选拔出的全国12支参赛队
根据系统可靠性原理和微机技术,编制出在一定范围内求解系统可靠度符号表达式的计算程序,为系统可靠性问题在微机上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指出了雕塑和园林艺术有着不可分开的紧密关系。着重论述了纪念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的特点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