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图中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中有所涉及,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历史地图有的与教材正文相互印证,有的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和扩展,认真解读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出许多隐性知识。在此,以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为例,其中共有30幅历史地图,在挖掘其隐性知识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历史地图中隐含着一些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知识。以《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这些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在图中反映了以下几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西门豹渠、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芍陂: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兴建。西门豹渠:由战国时期魏国邺县令西门豹主持兴建的引漳灌邺工程,开渠12条,引漳河水灌田,使含盐碱成分过高的土地成为良田。郑国渠:战国时期,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了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其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二、古代关隘要塞
中国历史上关隘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上征收赋税,军事上进行防御,交通上承担枢纽。许多重要的关隘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历史地图中有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以《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为例,涉及函谷关、武关等著名关隘。函谷关,为历史上今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交通的重要关隘,战国和秦朝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东有崤关,西有潼关,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所以名叫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之移到新安县东北,这就是汉代函谷关。作为战国秦汉时期的重要关隘,当时许多重要的军事活动都与函谷关有关。武关,位于陕西丹凤县东20公里商山谷中,与潼关、萧关、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塞”,早在战国时期,武关就是从东南出入关中地区的重要关口,历史上从战国到汉唐明清时期,在武关附近都有征战记载,刘邦、黄巢、李自成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
三、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
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一种不可回归性和不可逆转性。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再加上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等有利条件,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迁,即向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迁移,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进行迁移,南宋元朝时期完成迁移。以《西汉手工业分布图》、《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两幅地图为例进行对比,西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手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如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邯郸(今河北邯郸)、襄邑(今河南睢阳)、临淄(今山东淄博)等,西南地区的手工业城市则有成都(今四川成都)、广汉(今四川金堂)等;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东移南迁到大运河沿线、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手工业城市和大都会主要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如定州(今河北定州)、邢州(今河北邢台)、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州)、扬州(今江苏扬州)、宣州(今安徽宣州)、苏州(今江苏苏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洪州(今江西南昌)、广州(今广东广州)等。
四、古代边疆地区民族变迁
古代边疆地区民族变迁频繁,以中国北方为例,在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骠悍的游牧民族,他们曾经活跃在北中国辽阔的草原上。在《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北戎、山戎、赤狄、白狄等。在《战国兼并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东胡、匈奴等。在《秦朝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东胡、匈奴等。在《张骞通西域》图中,北方主要为西域各族、匈奴等。在《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中,在中国北方,东汉时期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内迁态势在西晋末年进一步加强。在《隋朝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东突厥、西突厥等。在《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中,北方民族主要为靺鞨、回鹘等。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契丹、党项等。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契丹、党项、女真、西州回鹘等。在《宋金对峙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契丹(西辽)、党项、女真、蒙古等。在《明朝前期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瓦剌、鞑靼等。在《清朝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蒙古族(分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
五、古代城市名称及地位变化
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交通的变化发展,城市地位和城市名称会发生变化。以北京为例,在《战国兼并形势》图中北京称为蓟,为燕国的都城。在《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中北京称为渔阳,在今北京密云附近。在《隋朝疆域》图中北京称为涿郡,为大运河的东北端点。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北京称为幽州。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北京称为南京(辽国的陪都,辽国的五京之一)。在《宋金对峙形势》图中,北京先后称为燕京、中都,为金朝的都城(绍兴和议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在《元朝疆域》图中,北京称为大都,为元朝的都城。在《明朝前期疆域》图和《清朝疆域》图中,北京都称为京师,为明清两朝的首都。从图中可以发现,北京在元明清時期城市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首都。
六、古代疆域变迁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在《商朝形势》图中,商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在《秦朝疆域》图中,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在《隋朝疆域》图中,隋朝疆域:东到大海,东北到辽河流域,西到今新疆东部,北到大漠,南到大海,西南到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中,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在《元朝疆域》图中,元朝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在清朝疆域》图中,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七、古代运河交通
中国古代运河交通十分发达,其中最著名的是隋朝开辟的大运河。以《隋朝疆域》图为例,可以发现隋朝大运河的概况:“三点”,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即从北到南四段为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到涿郡(今北京),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通济渠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北起洛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邗沟,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它北起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南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五大水系”,即大运河从北到南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隋朝疆域》图中还有一段容易被人忽视的运河——广通渠,它是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名广通渠(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首都长安。
一、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历史地图中隐含着一些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知识。以《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这些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在图中反映了以下几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西门豹渠、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芍陂: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兴建。西门豹渠:由战国时期魏国邺县令西门豹主持兴建的引漳灌邺工程,开渠12条,引漳河水灌田,使含盐碱成分过高的土地成为良田。郑国渠:战国时期,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了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其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二、古代关隘要塞
中国历史上关隘的主要功能是经济上征收赋税,军事上进行防御,交通上承担枢纽。许多重要的关隘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历史地图中有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以《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为例,涉及函谷关、武关等著名关隘。函谷关,为历史上今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交通的重要关隘,战国和秦朝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东有崤关,西有潼关,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所以名叫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之移到新安县东北,这就是汉代函谷关。作为战国秦汉时期的重要关隘,当时许多重要的军事活动都与函谷关有关。武关,位于陕西丹凤县东20公里商山谷中,与潼关、萧关、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塞”,早在战国时期,武关就是从东南出入关中地区的重要关口,历史上从战国到汉唐明清时期,在武关附近都有征战记载,刘邦、黄巢、李自成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
三、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
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一种不可回归性和不可逆转性。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其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再加上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等有利条件,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迁,即向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迁移,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进行迁移,南宋元朝时期完成迁移。以《西汉手工业分布图》、《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两幅地图为例进行对比,西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手工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如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邯郸(今河北邯郸)、襄邑(今河南睢阳)、临淄(今山东淄博)等,西南地区的手工业城市则有成都(今四川成都)、广汉(今四川金堂)等;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东移南迁到大运河沿线、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手工业城市和大都会主要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如定州(今河北定州)、邢州(今河北邢台)、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州)、扬州(今江苏扬州)、宣州(今安徽宣州)、苏州(今江苏苏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洪州(今江西南昌)、广州(今广东广州)等。
四、古代边疆地区民族变迁
古代边疆地区民族变迁频繁,以中国北方为例,在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骠悍的游牧民族,他们曾经活跃在北中国辽阔的草原上。在《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北戎、山戎、赤狄、白狄等。在《战国兼并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东胡、匈奴等。在《秦朝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东胡、匈奴等。在《张骞通西域》图中,北方主要为西域各族、匈奴等。在《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中,在中国北方,东汉时期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内迁态势在西晋末年进一步加强。在《隋朝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东突厥、西突厥等。在《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中,北方民族主要为靺鞨、回鹘等。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契丹、党项等。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契丹、党项、女真、西州回鹘等。在《宋金对峙形势》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契丹(西辽)、党项、女真、蒙古等。在《明朝前期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瓦剌、鞑靼等。在《清朝疆域》图中,北方民族主要为蒙古族(分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
五、古代城市名称及地位变化
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交通的变化发展,城市地位和城市名称会发生变化。以北京为例,在《战国兼并形势》图中北京称为蓟,为燕国的都城。在《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中北京称为渔阳,在今北京密云附近。在《隋朝疆域》图中北京称为涿郡,为大运河的东北端点。在《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北京称为幽州。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北京称为南京(辽国的陪都,辽国的五京之一)。在《宋金对峙形势》图中,北京先后称为燕京、中都,为金朝的都城(绍兴和议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在《元朝疆域》图中,北京称为大都,为元朝的都城。在《明朝前期疆域》图和《清朝疆域》图中,北京都称为京师,为明清两朝的首都。从图中可以发现,北京在元明清時期城市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首都。
六、古代疆域变迁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在《商朝形势》图中,商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在《秦朝疆域》图中,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在《隋朝疆域》图中,隋朝疆域:东到大海,东北到辽河流域,西到今新疆东部,北到大漠,南到大海,西南到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中,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在《元朝疆域》图中,元朝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在清朝疆域》图中,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七、古代运河交通
中国古代运河交通十分发达,其中最著名的是隋朝开辟的大运河。以《隋朝疆域》图为例,可以发现隋朝大运河的概况:“三点”,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四段”,即从北到南四段为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到涿郡(今北京),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通济渠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北起洛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邗沟,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它北起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南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五大水系”,即大运河从北到南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隋朝疆域》图中还有一段容易被人忽视的运河——广通渠,它是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名广通渠(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首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