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古诗文教学,有的老师只是侧重从考试分数去引导学生,从而忽略了古诗文一些传统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对古诗文有些特殊的感情,对古诗文的教学想得也较多,观摩的课例也不少,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的改革也作了一点尝试,现阐述于下,以供老师们参考。
【关键词】古诗文 读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44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对古诗文读诵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古诗文读的讲究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一是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二是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三是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诗文如何进行有效的诵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一是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者的文风、作者的评价、作者的创作背景。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二是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有感情朗诵课文。
三、诵读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琵琶行》的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正如学生所说“您那声情并茂,娓娓動听的讲课,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兴趣。个个都认真仔细地听您的课。您的朗读水平更绝了,神态与动作相结合,停顿、重音、长音恰到好处,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学生黄美玲)。身临其境,这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
其实大家都知道,熟读和背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存在。语文学习,尤其古诗文学习必须增强感性认识与语言实践,在这一点上,诵读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语言资料,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只要足够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就会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带动学生学好古诗文。
【关键词】古诗文 读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44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教古诗文时,对古诗文读诵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古诗文读的讲究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一是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二是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三是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诗文如何进行有效的诵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一是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者的文风、作者的评价、作者的创作背景。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二是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有感情朗诵课文。
三、诵读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琵琶行》的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正如学生所说“您那声情并茂,娓娓動听的讲课,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兴趣。个个都认真仔细地听您的课。您的朗读水平更绝了,神态与动作相结合,停顿、重音、长音恰到好处,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学生黄美玲)。身临其境,这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
其实大家都知道,熟读和背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存在。语文学习,尤其古诗文学习必须增强感性认识与语言实践,在这一点上,诵读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语言资料,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只要足够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就会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带动学生学好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