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预习方法与策略研究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8229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指导学生开展语文课堂预习活动中,教师只有深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取恰当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才能有效掌握预习内容的关键信息,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移情生趣——培养学生自学兴趣是搞好语文课堂预习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又称兴致,是指人对事物喜好的倾向和关切的情绪,即人们对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强烈主观意愿。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保持强烈的好奇和意愿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达到快速而深入地进入认识活动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对预习对象的浓厚兴趣对于有效开展课堂预习活动具有非常重的意义。情景感染、角色扮演等移情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预习内容以及预习活动的兴趣。
  1.情景感染。在中学语文课堂预习中,情景感染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媒介,把预习内容隐含的情景信息通过直观的方式、方法渲染出来,以达到增强学生对预习内容的主观体验,使学生的主观情绪与预习内容相一致,提高学生对预习对象的兴趣。比如,在安排学生开展对《荷塘月色》一课的课堂预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荷塘月色》配景音乐多媒体朗诵课件(没有多媒体的可以使用录音机等设施),让学生体验到该文的清丽与诗美。当学生为这样一种清丽与诗美所感染和感动时,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品读预习内容,藉此达到移情生趣、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
  2.角色扮演。中学生渴望成长,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开展课堂预习中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预习内容设定不同角色,由组员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如在组织《雷雨》一文的课堂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笔,从而达到预习的最佳效果。
  二、躬身先行——教师深入研究预习对象是指导课堂预习的重要环节
  “欲若知之,必先行之”,人们若要掌控一件事情,必须先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长期以来,有些中学语文教师主观地认为,语文课的课堂预习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学,教师不必进行过多干预。这种观念实际上不正确,教师在学生开展课堂预习工作中,不但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干预,而且应做到先行一步。
  1.教师研究预习对象是选择合适预习方法的前提。语文课堂的预习方法很多,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都要建立在教师对预习对象进行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通过深入研究预习对象的内容、内涵等来选取恰当的预习方法,去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同时,通过教师对预习对象的“预习”,还能帮助教师准确研判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以此增强备课和教学的针对性。
  2.教师研究预习对象是适当干预学生预习行为的基础。语文课堂预习绝不等于让学生上自习,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否则课堂预习很可能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堂预习之前,深入研究预习对象,对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和内容给以重点预习指导。一旦学生对这些内容出现争论等情况,要及时加以引导和解答,确保预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举一反三——评估和反馈是提升语文课堂预习效率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往往难以对特定对象保持持久的兴趣,特别是对语文课堂预习这一教学环节更是如此。仅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还不能完全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还必须把预习效果评估和反馈作为进一步提升语文预习效率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及时的督导、检查,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确保预习成效。
  1.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品读效果”。主要考察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感情把握是否准确等。对在“品读”中表达生动、语言流畅和声情并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同时,对预习检查中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批评,并强调改进方向及进一步检查要求。
  2.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有形成果”。所谓预习的“有形成果”,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预习过程中,在课本上留下的各种标注。这项工作可以由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监督检查来完成。对每个小组中预习态度认真、预习效果明显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把他们预习的“有形成果”进行复印,做成“预习成果墙报”进行集中展示,强化预习习惯引导。
  总之,课堂预习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对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并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欢墩中学(222142)
其他文献
诗歌是一种非功利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是一切文学形式的发端,是最富于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言说方式。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考虑课堂效率的问题。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已察觉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是语文教学的“痼疾”之一,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对象。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近些年来,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呼吁“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让语文回家”、“让语文回归本位”的呼唤,给浮躁、喧闹、功利、盲从的语文教学吹来一缕清风,注入一汪活水,这是
利用采样及分析检测程序对青岛市近岸6个功能区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评价了该地区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水平。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中PAHs平均浓度
“秀”是流行语,从英语“show”(给……看)演化而来,实际是表现、展示等意。一般的课堂,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课堂的交流,大多低头不语或言不达意,不敢“秀”出自己、不能“秀”出自己。《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明确把培养
一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五种能力就行。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一是知识能力,四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少数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曲解,在他们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作秀”现象,造成语文课堂的“假”、“大”、“空”现象。“教育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新课改下的语文教
语文不是一个人生来必须学习的内容,但却最关乎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语文教师不是救世主,却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语文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的时空结合体,它的声音来自灵魂,来自梦想,并在触
土钉墙支护是1种经济、安全、可靠的基坑支护型式.采用非线性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对土钉墙支护设计进行数值模拟,与传统的极限平衡法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该方法将土钉与岩土介
学生写作“失语”现象不容忽视,所谓“失语”,并不是指失去语言表达能力,而是指在写作中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也比较欠缺,只知一味模仿范文,缺少个性。对初中生作文“失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