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妥协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名的裘德》作为托马斯·哈代撰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与《德伯家的苔丝》并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但它也是哈代最受争议的作品,由于反社会传统,导致该书出版后遭到批评界的强烈指责。也正因为如此,哈代被迫退出小说创作领域,转而投向诗歌创作。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作者以极为悲怆的笔触来描写女性,因塑造了一位极具反叛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因而受到了女性主义批判者的非议。本文对哈代及其作品《无名的裘德》进行简要分析,从女性视角解读哈代作品《无名的裘德》,探讨哈代式的女性思想。
  关键词:女性主义 托马斯·哈代 《无名的裘德》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在《无名的裘德》前序中自称是一部“灵与肉的生死搏斗”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哈代式悲怆的笔调刻画了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新女性“苏”这一文学人物形象。从“苏”典型的悲剧式命运中可以看出,哈代赋予主人公“苏”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父权制社会,注定无法摆脱当时的困境,所以也找不到爱情婚姻的出路,最终导致女主人公凄惨的命运。
  二、哈代及其作品《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同时也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首部具有现代内涵的作品。该部小说在为作者赢得荣誉之时,也带来很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是英国文学之绝唱,但也有人称之为一部對女性主义严厉批判的作品。然而哈代对于女性的同情和关切远远超过一般男性作家,而他的女性思想也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在哈代的所有作品中很难找到那个时代下的完美女性,几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瑕疵”。比如,在《无名的裘德》的开篇,作者写道:“的确,有很多男子,由于女人而丧失神志,而成为奴仆;又有很多男子,由于女人而丧失性命,栽下跟头,犯下罪恶。……啊,诸位啊,女人能有这样的本领,怎会说女人不厉害?”评论家认为这段话是哈代对女性主义认识的一种折射,这部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均违背社会伦理,她们身上的诸多特征被那个时代所不容。文学形象“苔丝”也是哈代塑造的最为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对其特有的性格气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上述不完美的女性身上,可以看出,哈代既没有刻意美化女性,也没有对其笔下女主人公身上的具体特性进行深入批判,而这样的忠实态度、如实描述,却被部分学者定性为“反女性主义者”。从哈代作品来说,其女性主义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哈代十分关心并重视女性,尽管她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但她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勇于追求自我、实现个体价值,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从侧面表现出时代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沉重压迫,进而凸显了哈代式女性主义。其中,小说《无名的裘德》的体现得最为明显,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文学史上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苏·布莱赫德”,并且以哈代式悲怆笔触向国内外读者袒露出自己对处于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的一种关怀与怜悯。
  三、以女性视角解读《无名的裘德》
  1.世俗传统的颠覆
  作为《无名的裘德》中最具鲜明的女性人物,苏的形象代表着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真挚热情、思想开放、性格乐观。苏对落后的习俗具有一种反叛精神,就像小说描述的那样,她将封建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小塑像带到屋子里,公然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大胆地向裘德吐露内心的情感并与其相爱。后来,裘德也曾评价过苏“太具有伏尔泰精神了”。此外,苏也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法律体系、男权社会以及宗教等发起进攻与挑战;反对将妇女当成商品一样进行买卖交易,并向世人揭露父权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所以说,苏的反抗、挑战是从人们所关注的现实社会到私人生活的一个过程,代表着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妇女追求自由平等与人格独立的呼声。当然,这也是主人公苏自我意识、女性思想的初始发展阶段,体现了作者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的婚姻、宗教、体制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苏对封建传统习俗的反抗,使其内心世界滋生一种不稳定性、特殊性和复杂性。苏对英国社会中的道德标准、教条约束等,特别是对法律意义上的婚姻以及顺其自然的结合,具有敏锐的分辨力和洞察力。在她看来,在传统落后的习俗中,个人要想获得自由与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明确指出:一切基于法律的婚姻都具有一定的虚伪性,其实质是肮脏的契约。由此可见,苏对法律层面上的婚姻观提出大胆的质疑,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在面临不公平的社会价值观时,苏又表现得十分大胆,最终选择与其抗争。苏的女性意识超越了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所以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当一个人的理想和灵魂不能融入时代的发展中时,就只能默默承受时代所“赠予”的那份悲哀。令人惋惜的是,苏在多重打击下,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父权下的抗争与妥协
  苏作为一名典型的知识女性,骨子里充满了个性活力与魅力。在苏身上隐藏着一种新时代下的女性精神——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礼法束缚以及凸显女性意识。而她自己就拥有独立的见解、思想,特别是在爱情、婚姻和哲学等方面更为明显。苏倾尽全力追求并期待着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契合及精神上的沟通,而非对世俗物质的满心追求。尽管苏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失败而告终,但她身上所彰显的新女性意识仍然具有反封建传统之效,其婚姻不可作为一种手段。
  对于父权的妥协,表现为苏在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分裂”。父权制下的婚姻专制对女性的摧残与压迫使其失去个性和特质,以至于要求她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扮演对应的角色。无论是在苏与裘德的非法同居中,还是在与菲洛特桑的婚姻中,为了生存与独立,主人公苏表面上表现出一副屈从的样子,但实际上却充分利用“女性身份”获取男性的庇护,从而增强自我实现、独立生存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哈代在该部作品中对苏的描述也有其矛盾之处:一方面,作者赋予其新女性思想——独立自由、追求爱情和向往新生活;但一方面,由于受父权制社会的影响,苏最终又屈服于旧时代,哈代对女性的懦弱描述及女性形象的骤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宿命论的思想。   3.爱情自由和婚姻平等
  裘德与苏的同居生活则是女主人公苏自我意识、女性思想发展的高潮阶段。裘德深沉而低调,苏自由而乐观。表兄妹的关系使他们心生爱慕之情却无法真正结合。伴着无奈与失落,裘德带着孩子们往来于各个城市,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寻找生活的落脚处。实际上,在交往之初,苏虽然在行为上接受裘德的爱,但心里却总想着裘德对她的爱,正是这种矛盾思想填满了她的内心,即便在两人有了孩子后,苏仍然认为在两性关系之中,女性应当毫无保留地对男性付出与奉献。虽然苏经常表现出一副超凡脱俗、不甘示弱的样子,但其女性意识却未能完全摆脱当时社会传统的影响。在与裘德之间的关系中,苏因为惧怕一纸契约毁灭了他们的爱情,所以一直躲避“结婚”这一话题。由此可见,苏自身的女性意识似乎又返回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天使”角色。此外,蘇还认为,女性的根本职责在于帮助男性实现梦想,而这样的角色转换,无论是与裘德的同居关系,还是与菲洛特桑的婚姻关系,苏都做得十分称职。
  在19世纪末期,英国婚姻制度明确规定:妻子应保持对丈夫绝对忠诚与贞洁,并且不能处处约束男人。对于苏凄惨的爱情及困窘的婚姻,作者哈代深表同情之意和关切之情。小说中菲洛特桑曾对苏这样说:“你不爱我,就等于犯罪。”甚至,他的密友对女主人公苏持更为苛刻的态度,即用拳头使她清醒。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利用法律来限制女性的某些行为,并通过婚姻关系来维系他们的“特权”。尽管法律这样规定,但苏依然蔑视婚姻,并且与之进行一番抗争,宁死也不委身于礼法宗教,选择离开菲洛特桑,终结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裘德对苏的痴迷与深爱,加之女主人公的独立、反叛,使他们不顾家庭的反对,不顾宗教律法的制约,勇敢地相爱。很显然,这种爱超越世俗的一切,十分可贵。但是,这样的爱又不能为时代所接纳,同时也无法获得亲人们的祝福,最终只能落得失去工作、四处流浪的结局。
  四、结语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大胆地塑造了苏这一女性形象,她性格鲜明、追求自我,对爱情及婚姻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男性作家,哈代没有回避女性问题,悉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位女性,挖掘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悲剧,分析其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揭露出社会的阴暗与冷漠。由此可见,哈代对女性的关切和同情是不可置疑的,而其作品《无名的裘德》正体现出新女性在旧时代下的牺牲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美]哈代.无名的裘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 李小冰.无法解脱的困境——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无名的裘德》[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 孙田芳,刘丽珊.淑对父权制的反抗与妥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无名的裘德》[J].科技信息,2011(34).
  [4] 吉科利.《无名的裘德》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观[J].文学教育(上),2010(6).
  [5] 张炳飞.鸟·窗·女人——对《无名的裘德》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16SA0036
  作 者:涂 超,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文化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谭庆禄的散文集《东乡草木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鲁西精彩纷呈的植物世界,表现出从一草一木中发现美、感受美的生活美学思想和情趣,并赋予植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倡导人类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持平等共生思想与植物和谐相处。文风平实质朴,体现了知识性、审美性、哲理性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谭庆禄 《东乡草木记》 知识 情趣 平等共生  聊城作家谭庆禄的散文集《东乡草木记》曾入选第三届泰山文学奖。该书图文并茂
期刊
摘 要:女性从裹脚到瘦身、锥子脸、颜值到肌肤“白皙”,对女性身体“美”的标准越来越精致化、苛刻化,福柯的微观权力打破了反本质论身体概念从权力解构身体,认为身体是特定权力关系的产物;是社会、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着实为女性主义学者的身体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从福柯的权力到当前建构女性主义文化的设想,女性的身体在解构和重构中渴望被“解放”。  关键词:微观权力 女性身体 女性主义文化  一、男性
期刊
摘要: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一文中正式提出“民间”的概念,作为20世纪以来与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形态相对应的理论范畴。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民间文化形态的主体意义通过政治权利得以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真正具有了独立的发展空间,政治权利指涉的民间也并非作家心中所想的民间。政治权利的干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使真正具有民间立场作家的文本表达困难重重,充满张力和裂隙。本文以作者的
期刊
摘 要:曹雪芹为《红楼梦》女性拟作了许多诗词,大都是对人物性格的反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就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诗在描摹海棠优美姿态的同时,将薛宝钗自身的性格特点寓于花之中,由此突出了薛宝钗是一个表面含蓄温婉实则内心骄傲、城府极深的人。整首诗歌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外延与内涵,使诗作呈现出一种张力的美。  关键词:新批评 《红楼梦》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红楼梦》诗词大都
期刊
摘 要:契诃夫《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结局曾令好多读者大惑不解:为何华连卡“哈哈”一笑便结束了别里科夫的恋爱,且令其迅即死亡?本文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社会、时代等角度,剖析了别里科夫“闪恋”速死的原因。别里科夫阴郁孤僻,保守顽固,而华连卡活泼开朗,开放激进。华连卡是新潮人物,别里科夫却与新生力量格格不入,对变革十分恐惧,对时代绝望至极,故而他的恋爱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人生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关键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对自居易《长恨歌》的主旨作进一步探究。面对爱情说与讽喻说二说轩轾的局面,本文试图通过辨析《长恨歌》“风情”特点,对诗歌进行分节梳理,以寻找诗歌中隐藏的李、杨感情升华的线索,并结合自居易自身的“湘灵情结”,对诗歌主题进行更为准确的概括。  关键词:“风情” 感情升华 湘灵情结  会昌六年(846),皇帝李忱写下一首追悼之诗,遥奠于洛阳去世的老臣白居易。李忱在诗中写道:“缀玉联珠六十年,
期刊
摘 要:莱辛的小说《四门城》中的女主人公玛莎通过漫游伦敦的街道,以女性书写创造了一个抵抗的空间,也通过作为治疗的文学达到了自我康复。玛莎在游历伦敦时,访问的不是通常人们会去的特拉法尔加广场等著名历史文化地标,而是城市中的异质空间,达成了对城市空间的“他者”解读。此外,玛莎的伦敦游记强调了以感知为主导的个人经历在城市书写中的重要性,摒弃了宏大叙事,改写了都市历史。最终,在玛莎的都市漫游中,她通过书写
期刊
摘 要:长篇小说《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采用历史纪实与小说书写相结合的方式,书写了康巴藏区一个部落近两百年的历史变迁,起到以史鉴今的作用。本文从作品历史纪实的特征着手,分析作品的文学审美特征,表现边缘群体在流离状态下对身份文化认同的追求,以及多元环境下本民族文化现代性反思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以史纪实 干预性叙述 多重离散状态 身份认同  阿来的长篇小说《瞻对:终于融
期刊
摘要:《背影》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早期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抒情散文,被不少译者译成了英文,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原则,对《背影》的四个经典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张译对原文风格的保留最大化;杨戴夫妇译语篇衔接的连贯性最好;徐译虽忠实原文译文特色却并不出众;David译在遣词造句、文化思维转换和交际意图传递上更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  关键词:《背影
期刊
摘 要:传统观念中向来以古为雅,文学作品也往往是越有历史的底蕴越为大众所追捧和推崇,但如何处理好现实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现实写作在兼具文学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近距离地反映现实,成为当前中国文坛所面临的窘境。余华作为当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坚持现实写作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越来越贴近现实,同时也越来越具有当代性。那么他的现实创作风格经历了哪些变化,他的写作是如何离现实越来越近、越来越反映当代现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