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实证研究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事关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同时也是确保我国城镇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体制、就业市场分割、就业歧视以及劳动者素质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要想确保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必须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发挥作用,转变就业理念,完善社保体系,发挥工会作用,健全工资增长机制等,从多角度入手来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1-0086-04
   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一)实际调研样本情况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委托河北省各地区当地就业管理部门发放问卷,以邮寄的形式回收,共发放问卷2 500份,其中回收问卷2 143份,剔除了43份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2 1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5.7%和84%。分析样本发现以下特点:
  农村转移劳动力性别情况:农村转移劳动力男性占62.5%,女性占37.5%,这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同时,女性比例有所上升,女性外出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
  农村转移劳动力年龄情况:16~17岁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为0,说明企业不接受未成年人就业,同时表明,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更多农民选择让子女接受教育,而非外出务工。更多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在25~45岁,占74.25%,而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则更倾向于在家务农、帮助子女照看孩子等。
  农村转移劳动力户籍构成:调查表明,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河北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多倾向于在家或本地务工,而并不愿意外出打工,其中本地农业户口人数占54.3%,而本地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则占85%以上,外地人员并不很多,更多农民工选择就地就近转移。
  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受过中等教育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近八成,而小学和文盲比例则越来越少,更多集中在45岁以上的农民工,且从事建筑、搬运等体力劳动。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占11.55%,这部分则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民营企业工作,且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较好。
  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情况:调查显示,有53%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没有接受过培训,高级技工少之又少,农民工看到的眼前利益更多,而不过多关注未来发展。接受培训一方面农民工要花钱,企业并不负担培训费用,另一方面培训要占时间,农民工更愿意用培训所占时间多挣点钱,而不考虑未来发展因素。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情况
  依据个体就业质量十个成分对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进行衡量,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正式实施获得的被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各指标分数,例如收入保障因子得分各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
  M1=C1/(C1+C2+C3+C4);
  M2=C2/(C1+C2+C3+C4);
  M3=C3/(C1+C2+C3+C4);
  M4=C4/(C1+C2+C3+C4)。
  我们将具体项目因子荷载得分用S表示。
  这样代表保障因子得分为F1=S1*M1+S2*M2+ S3*M3+S4*M4
  同理,在上述步骤下可以计算出其他六项得分值,因此各因子得分如表1。
  以各因子的解释能力为权重系数对因子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就业质量分数值为:
  Q=(F1*19.406%+F2*8.118%+F3*7.979%+F4*6.848%+F5*5.978%+F6*5.877%+F7*4.348%)
  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平均分值(MEAN)接近0,最大值(MAX)为1.702,最小值为(MIN)-2.032,标准差(SD)为0.615,因此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不高。
  在所考察的指标上,就业质量得分低于平均分的有1 129人,占被试总数的53.8%;就业质量得分高于平均分的有971人,占被试总数的46.2%;就业质量得分在-0.172 2~-0.139 3的从业人员最多,其次是就业质量得分在0.025 1~0.058的从业人员,排在第三位的是得分在-0.238~-0.205以及0.058~0.091的从业人员,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是得分在0.124~0.157和
  -0.05~-0.172、-0.139~-0.041、0.091~0.124的从业人员,详见图1。由此可见,排在前五位的人群中,得分低于就业质量平均得分的人数远远超过得分高于就业质量平均得分的人数。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的就业质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就业质量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就业质量。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收入高低、劳动条件的改善还是劳动者社会地位的提高,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下,较低的社会生产率不可能支持较高的劳动报酬,而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知识层次的有限性也难以为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提供条件[1]。总的看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问题的核心还是生产力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劳动者对就业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城乡二元制体制和就业市场分割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公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分割等致使就业质量在部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户籍制度和地理环境分割是造成城乡分割的最主要原因。城乡分割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竞争激烈,引起农村转移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地理环境分割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成本增加、就业信息匮乏、就业机会减少。就业身份障碍和就业信息障碍直接降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就业的机会[2]。行业分割和单位分割导致工资差别进一步扩大,劳动力技能差别和农民非市民身份差异都可以通过工资差别来实现转化。在单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下,较大地限制和约束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范围和就业深度,限制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行业选择,同时也抑制了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的提高。
  (三)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歧视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待遇歧视。包括工资歧视和就业环境、就业培训、就业保障等非工资歧视,也包括培训、失业及医疗保障等就业福利方面的歧视。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职工相比,工资率低,整体收入分配不公平。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差异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但同一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是不合理的[3]。二是就业权益歧视。农村转移劳动力身份归属悬置,同样情况下其权益更易受到伤害,如拖欠和克扣工资、工时过长、劳动条件差、基本人权问题受到损害等。从工作环境中职业安全的歧视,到付出劳动后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再到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的歧视,不仅严重损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基本生活,并容易导致农民和市民的冲突激化[4]。
  (四)农村转移劳动力自身素质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长期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升机会较少,成长空间有限。究其原因,一是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和择业空间小,只能被动地选择就业质量低下的工作岗位。二是在岗培训机会少且实效差,限制其提升就业发展能力。所以,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自身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三、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1. 以扩大就业规模和兼顾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促进就业、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鼓励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及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发挥产业、财政、金融、税费、社保等政策的杠杆效应,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在政府项目投资中完善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在产业升级中促进就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探索推进“绿色就业”,从根本上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改善就业质量的整体水平,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就业工作的重心应该逐步从侧重扩大就业规模向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转变[1]。既要通过扩大就业规模缓解就业压力,又要不断满足人民提升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诉求,还要完善就业制度,实现充分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改善就业者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权益,实现体面就业,提高现有就业的质量。
  2. 完善公平、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个人权益。一是切实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拥有公平、平等竞争权。公平、平等竞争是最基本的人权。农村转移劳动力身份的差异,导致个体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歧视。不加歧视的就业权,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不加任何附属条件参与社会管理是公平、平等竞争权力最基本的内涵。此外,平等的居住权、受教育权、参与企业和社会的管理权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同城镇居民平等。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必须建立统一开发的劳动力市场,让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企业和社会管理,消除身份上的差异。二是要遵循就业机会人人平等的原则。个体劳动者的岗位是由其个人能力和素质决定的,并不取决于身份、户口、年龄和性别。要消除身份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现象。三是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设,使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能够自由实现就业,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同时,加大社保卡推广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四是其他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消除企业所有制的歧视,平等地对待进入市场的任何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改革户籍制度,突破劳动力城乡流动的最大障碍。消除本地政府为了对本地居民实施就业保护而排斥外来就业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促进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3. 引导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一是保留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集聚地,维护基于地缘连接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发展关系型社会资本。二是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自组织建设,如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就业服务组织和工会组织,增加组织型社会资本。三是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工会等代表职工利益的第三方组织,发挥第三方的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权益。
  4. 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实现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同步增长。二是全面推行一体化、多层次、可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各类劳动者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补齐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短板。四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统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抓紧研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五是完善失业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公共就业服务均享。在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同时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发挥失业动态监测对企业岗位、用工情况、失业保险参保实施科学决策的参考作用,实现城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共享,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5. 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监管力度。继续大力督促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切实抓好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群体就业失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加强指导和调控,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企业生产经营、减薪、裁员等情况,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减轻企业运行成本,稳定就业岗位,防止企业出现大规模裁员。
  加大《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和执法力度,加大对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的监督。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方案,宏观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加大对企业参保情况的监督,督促企业承担起应付的社会保险责任。严格落实国家安全法规和法定工作时间等劳动法规,加大对违反劳动法规的惩罚力度。
  6. 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问题上强化政府的责任必须做到适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是政府无法替代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必须建立在维护和对微观组织的管理不至于降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性。要注意到,一是就业质量的改善不应影响到企业雇佣关系决策,二是确保企业是工资决策的基本单位,三是坚持“广覆盖、低水平”的社保政策,使社会保险能够覆盖每个劳动者,还要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水平,确保劳动者的收入能够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就业质量企业应发挥的作用
  1.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增强劳动者主人翁意识。在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中,要关注农村转移劳动力权益保护,将此作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工会组织过程中,尽可能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加入工会组织体系,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权益真正保护,一方面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劳动者自发的不合法维权现象发生,维护社会稳定[5]。
  2. 完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素质。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力资本投资缺乏,部分劳动者在就业中意识到自身职业技能缺乏的现实以及职业技能对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并有获得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的愿望。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实施程度低,劳动者难以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持续提升,更多地靠边干边学和频繁跳槽的方式积累工作经验和劳动技巧,因而其职业空间和个人成长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用工难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应从有利于长远发展考虑,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体系,着力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晋升不论年龄、资历、学历、性别、户籍,只论业绩;另一方面要加大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轮岗培训等,促进劳动者在企业内部的合理流动。同时,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激发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度,以提高职位增加压力转成动力,激励劳动者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3. 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健全福利制度。为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企业应根据利润、政府指导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价位,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企业利润和劳动者工资同步增长,从而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动。除货币之外的劳动保障,还可以开发有弹性的福利制度,根据劳动者的贡献水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奖励,通过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对于组织战略的支持功效。
  4. 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是劳资双方利益的基本保障。建立科学的劳动管理制度,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签署合同,杜绝劳动合同签署中的歧视现象,避免不规范不合法的合同行为,以免在以后的劳动争议中产生矛盾。订立劳动合同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来进行,不能“一刀切”,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达到科学的、人性的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郑东亮.就业质量问题研究[M]//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报告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张一名,张建武,薛继亮.推动实现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研究[M]//吴江主编.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7-129.
  [3]冯虹,杨桂宏.户籍制度与农民工就业歧视辨析[J].人口与经济,2013,(2):86-91.
  [4]张体魄.我国就业歧视研究进展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3,(2):149-152,171.
  [5]国福丽.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小企业的证据[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曹华青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ebei Province
  Shi Yonghui, Xing Mingqiang, Wang Feng
  (Research Institute,Hebe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Abstract: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quality is related to health,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also to ensure that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smoothly. Through to the Hebei Provincal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sample surveys and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system of two yuan, the employment market segmentation,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abor is the reas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effect. To ensure that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quality continues to improve, we must let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jointly play a role, to transform the employment idea,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xerting the function of trade unions, improve the wage growth mechanism, from many angle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Quality of employment;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行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面对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的战略要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互联网金融思维逐渐深入人心,这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互联网核心思维的“大数据”战略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在庞大的中国金融消费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以“大数据”战略为核心的转型方案,深入挖掘市场机会,成为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而
期刊
引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变革,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催发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唤起了人们对法律理性的追求。公开、公平、公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行国民待遇的基础,而缺乏足够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法律本身,将会趋向于诱致或迫使民众蔑视法律的尊严。支离破碎漏弊丛生的商事登记立法就为法治尊严的确立和强化界定出了一个颇为尴尬的生态环境。统一和改革商事
期刊
摘 要:从董事会结构和CEO变更角度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股价信息含量与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在股价信息含量较高的公司,CEO变更与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这种关系在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并不存在。研究结论表明,股价信息含量具有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只有继续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加强投资者保护、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以及鼓励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才能增强股票市场信息效率,改善公司治理
期刊
摘 要:如何优化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事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利用对西部地区三次社会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SFA),测算兼业化背景下农户劳动力在不同领域的配置效率,并对不同类型农户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比较,发现风险与不确定性是导致农户兼业化的主要原因,兼业化的风险规避行为影响了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应从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着手,加快转变农业发
期刊
摘 要: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高技术产业也有低端环节;要改变观念,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高端走,而不仅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会出现过剩。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应充分利用背靠京津优势,实施吸引人才和借用人才并举战略,通过协同创新快速融入京津创新体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进行升级;背靠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关键词:京津优势;协同创新;价值链;产业链;服
期刊
摘 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近年来显著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因素。构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探寻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如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系数大,这和农村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淡薄及尚未形成低碳消费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政府作为建设
期刊
摘 要: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从银行这一主要融资主体获得的贷款却极其有限。检验银行市场集中度假说以及与之对立的信息假说对我国的适用性,判定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从而为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寻找新的突破口。采用有外生变量的线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实证数据支持银行市场集中度假说。  关键词:银行市场集中度;中小企业银行融资  中图分类号:F8
期刊
摘 要:通过选取金融危机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构建相关指数实证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和极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中国民营经济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要大于区域间贡献率;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内部差异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大;中国民营经济各极化指数呈现类似U型变动趋势,东—中—西部方向空间极化程度最
期刊
摘 要:结合零售行业,在阐述大数据给传统零售业带来的思维、商业、管理这一系列变革的同时,着重从传统零售业数据统计步骤的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诠释这几个方面分析大数据给零售业统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同时分析大数据应用在零售业所带来的关于隐私问题的挑战,给出零售业统计应如何应对变革的一些探讨,诸如扩大数据的采集面、增加数据采集的广度与深度、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数据诠释等
期刊
摘 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为方法,实证分析中国31个省域2005—2012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31个省域的碳排放呈现出正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等;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表现出正相关系,高碳排放、低碳排放分别处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表现出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中国短时间内实现低碳经济较为困难。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