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级提升 感悟本质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页)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亦积累了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此课又是学生首次系统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教师要重视引领学生由“形象——表象——抽象”逐级提升。也就是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获得清晰的实物表象,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建构起长方体立体图形的空间表象,从而感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抽象出立体图形。鉴于此,教学中应力求体现: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看、想、画、摸、数、量等实践活动,经历“直观感知——概括特征——抽象图形”等学习过程,逐步认识长方体。
  2.注意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丰富图形的空间表象。
  3.适度拓展,巩固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感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课境写真】
  教学思路简介:先列举生活中的长方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长方体的形状,根据长方体的原型试着画一画长方体,接着通过学生的感官触摸并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根据反馈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最后在练习中通过用吸管搭长方体,自然地引出正方体,感悟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包含关系。
  【片段一】认识棱的特征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棱的特征?
  生1:长方体有12条棱。
  生2:长方体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长方体前面和后面完全一样,所以前面长方形的长和后面长方形的长一样长。
  师:你的意思是说,因为相对的面完全一样,所以对应的棱长度也相等。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来看大屏幕。
  媒体演示:屏幕上分别闪动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再出现两个面相交的边,跳出“棱”字。隐去长方体的6个面,出现12条棱组成的框架。水平方向4条棱变成红色,左右方向4条棱变成蓝色,垂直方向4条棱变成绿色,分别抽象出三组棱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刚才验证说明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就把这样同色的4条棱称为一组相对的棱。从棱的框架中很容易看出,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棱?(3组)一个长方体中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练习:屏幕上红色的棱长5厘米,蓝色的棱长4厘米,绿色的棱长3厘米,计算这个长方体棱长的和。
  【片段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请看屏幕。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3条)分别是哪3条棱?(让学生指)我们把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立体图上分别跳出: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将你手中的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一个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为什么?
  生1: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
  生2:只要知道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就知道12条棱的长度和了。可以用“长×4+宽×4+高×4”来计算。
  生3:用(长+宽+高)×4计算更简单。
  师:说得都对。如果要搭一个长方体,你认为只要确定什么长度就可以了?
  
  
  
  
  
  
  
  
  
  
  
  
  
  
  
  
  
  
  
  生:确定长、宽、高的长度。
  【片段三】:拓展练习
  练习一:“图1”的小棒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经过测量并充分思考后反馈。
  生:可以,这里有12根小棒(图1),根据长短正好可以分成3组,每组都有等长的4根小棒(图2),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如图3)。
  练习二:教师为每组(四人学习小组)准备一根36厘米长的吸管、一把剪刀、12个接头。根据组内同学讨论的意见,用上述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要求:
  1.填写表格后搭长方体。
  
  
  2.每组确定一位同学介绍:本组同学是怎么想的,用多长的吸管搭成了长、宽、高各为多少厘米的长方体。
  学生操作后反馈:
  生1:我们组先确定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高为1厘米。因为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所以一共用了“4×4+2×4+1×4=28(厘米)”。
  师:我们的吸管还有剩余。
  生2:我们组先用36÷4,得出9厘米,就知道了“长+宽+高=9厘米”。我们确定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1厘米。
  师:好办法。长、宽、高的和是9厘米的长方体只有这一种吗?
  生3:有好多种,我们组搭出的长方体长为5厘米,宽、高都是2厘米,棱长和也是36厘米,这个长方体的左右面还是正方形呢!
  生4:我们搭了一个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长方体。
  生5:那是正方体。
  师:对,这样的立体图形就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媒体出示右图)仔细观察正方体的面(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师生归纳正方体的特征。(略)〕
  师: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发现这两种立体图形有怎样的联系?(略)
  教师归纳: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如右下图)。所以我们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课后反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使之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形象——表象——抽象”逐级提升,在建构长方体立体图形认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数学思维能力。
  1.形象——表象:储备经验。学生通过看、摸、量、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先后构建了“事物表象——模型表象——图形表象”,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载体。如,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建立起实物表象,再闭上眼睛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建立起模型表象,然后将想象的结果用简单的图表示出来,形成较为清晰的图形表象。
  2.表象——抽象:理性分析。当学生储备了一定的表象经验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已形成的表象进行概括、提炼,即认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同时恰当地加以拓展运用。
  (1)观察——比较。先通过对长方体的观察、比较,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揭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把重点放在“棱”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上。通过触摸实物、课件演示,让学生亲历“表象的棱——抽象的棱”这一过程。通过调整长方体实物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宽、高是随着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的。
  (2)操作——感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他们通过操作去感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获得亲身体验。判断无序摆放的小棒能否摆成长方体,是巩固长方体棱的特征的针对性练习。如果图中的小棒可以分成3组,每组都有等长的4根小棒,那么这些小棒可以搭成长方体,否则不能。判断的过程是对长方体棱特征的应用。观察并比较小棒的长短,通过想象让静止的小棒有序排列起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用吸管搭长方体的开放式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解题思路开阔:有的根据总长度推算出每段的长度,有的先确定每段的长度,再根据总长度来调整。搭成的长方体形状各不相同,预设的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的出现,为后面的正方体特征的探索和长方体、正方体相互关系的揭示提供了契机,缩短了预设的教学时间。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小
  ◇责任编辑:李瑞龙◇
其他文献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课文《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泻的山洪,他果断指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在教学老汉和小伙子对话的片段时,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描写人物动作、对话的词语和句子,启发想象,加深体验。彭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老汉和小伙子动作和对话的部分: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一把揪出一
期刊
教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简析: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发现知识;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使
期刊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叙述的是老师引导孩子感受并回报父母的爱的故事,启发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感恩。教学双方的“沉默”,是故事的重点。面对老师意外的提问,孩子以“沉默”表示自己心中的愧疚和不安;老师以“沉默”搜寻孩子潜藏的淳朴和真诚。此情此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在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方面,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沉默”。可见,
期刊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萨沙一家人外出度假时突遭暴雨,父母把仅有的一件雨衣让给了年纪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不甘心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的故事。这篇课文在描写萨沙一家人时突出了两点:一是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二是大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把它给了萨沙。其
期刊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理念】  理念之一:重视朗读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义和所浸透的情感;遵循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独特感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格。  理念之二:鉴于本文虽是写人的记叙文,但并不明显具备一般叙事文章那样典型的“五要素”,也没
期刊
在学校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受观摩课的影响,把两个课时的内容集中在一课时完成,而另一课时则用大量的练习来查缺补漏,既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针对这一情况,五华区小语教研室开展了“合理分配课时容量,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向全区展示了先锋小学陈文老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让老师们进一步掌握合理分配课时内容,有效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向学生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视角之一,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蕴含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
期刊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思想感情的“镜子”。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呢?  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应把学生看成
期刊
“各位同学,别忘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别忘了回家要向长辈问好,别忘了……”诸如此类的提醒,是小学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们忘记了教师所交代的事情,忘记了平时要求掌握的知识,忘记了积累的经验……而我们在提醒学生这样“别忘了”或那样“别忘了”时,是否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有没有忘记了什么?  老师,当我们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时,自己却操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当我们要求学生写字要规范时,自己批改作业
期刊
近日,中国物理学会举办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演讲中谈到,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小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大学生是否学得紧张勤奋。这样的“标尺”,听起来新鲜,细细一想,颇具深意。  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多,学业负担相应增加,这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我们周遭,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问问小学生,“你觉得学习轻松愉快吗?”恐怕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