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深处接受心灵洗礼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1982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叙述的是老师引导孩子感受并回报父母的爱的故事,启发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感恩。教学双方的“沉默”,是故事的重点。面对老师意外的提问,孩子以“沉默”表示自己心中的愧疚和不安;老师以“沉默”搜寻孩子潜藏的淳朴和真诚。此情此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在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方面,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沉默”。可见,“沉默”是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可以此为线索,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在情境感受、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得到精神的提升和语言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促其“沉默”,引发情感体验
  
  只要学生课前自读了《可贵的沉默》,父母的生日对他们来说便不再是秘密,然而,在关爱父母、关爱家人方面,他们的很多“沉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的。为此,新课开始,可创设情境,促其“沉默”,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①同学们,“六一”节或其他什么时候,爸爸妈妈给你买过什么礼物吗?想到这些,你心情怎样呢?——此刻,学生定会尽情交流,显示心中的得意。②长这么大了,每到父亲节、母亲节或者其他什么时候,你有没有送爸爸、妈妈什么礼物呢?——此刻,学生多会沉默不语,显出心中的不安。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想什么办法向他们表示自己的爱呢?——此刻,学生定会出计献策,表达自己的爱心。
  情境创设中,学生“显示”时的得意,“沉默”时的不安,“出计”时的真诚,一定显露无余,这就为走进文本感受情境,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揭题初读,关注“沉默”,整体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这样引导:提到父母送我们的礼物,大家津津乐道,得意洋洋,而说到我们送父母的礼物,大家却又沉默不语,心情复杂(板书:沉默)。这里的“沉默”,让人感到意外,但也让老师感受了你们心灵深处那可贵的东西(板书:可贵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齐读:可贵的沉默),里面的孩子与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文中的孩子们与我们刚才的经历有哪些相似?——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寻找相似。
  学生自读感知后,教师引导交流,从而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初问时的神气十足——再问时的沉默无语——想方设法时的七嘴八舌——家长们的真心夸赞——沉默中的心灵享受。
  2.把握重点,理解关系。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各部分内容与“沉默”的联系:沉默前,神气十足地享受爱;沉默时,默默无语很可爱;沉默后,想方设法表达爱(学生七嘴八舌,出计献策;家长不约而同,纷纷夸奖;老师无比快活,尽情享受)。
  
  三、指导精读,理解“沉默”,倾听心灵之声
  
  故事中的孩子们用“沉默”敞开心灵之窗,用“沉默”倾吐心灵之声。创设情境与文本情境的相似,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为学生感悟情感创造了条件。
  1.由“热烈”感受内心的幸福。作者借助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活现了老师提出的有关生日的问题后,教室里场面热烈。答题时的异口同声,举手时的神气十足,交谈时的无拘无束,均表现出孩子们享受爱的幸福。对此可这样引导:老师提问后,孩子们有怎样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想些什么?——引导阅读思考,揣摩人物内心;同学们,你就是文中的孩子呀,爸爸妈妈为你祝贺生日,你心情如何?为什么?老师要清点人数时,你为什么骄傲地举起了手?你呢,为什么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呢?你为什么越点越兴奋呢?你为什么竟然站了起来?你在快乐地交谈时有什么感觉呢?——引导移情体验,显化孩子内心,感受被关爱的幸福。
  2.由“沉默”感受内心的不安。孩子们的“沉默”折射出“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课文借助“安静下来”“依然很安静”“沉静”“寂静无声”“沉默”“沉默不语”等词,对沉默的场面进行了细致刻画。教室安静,师生沉默,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无声”,在表述中显化“有声”:先仔细阅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继而画出反映安静的词语,并由这些词语推测孩子们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引导练笔:课堂上,“老师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这一分钟,对孩子们来说是何等漫长。表面看来,师生都在沉默,课堂那么安静,但不管是谁,心潮都在翻腾,孩子们有多少话要说,要对爸爸妈妈说,要对老师说,要对自己说。想到爸爸妈妈为自己祝贺节日,而自己甚至连他们的生日都不知道,如果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孩子,此刻你心中想些什么呢?请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3.由夸赞感受心灵的反响。孩子们的可爱,不仅反映在知错后的沉默,还反映在改错中的行动上。孩子七嘴八舌地出计,家长不约而同地夸奖,都说明了这一点。可在重点理解以下句子的同时,拓展空间,引导想象,感受“沉默”在孩子身上产生的强烈反响。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对这一句话可这样引导理解:如果你就是其中的孩子,除了内疚和不安,你会想办法弥补过错吗?想些什么办法呢?——在心理揣摩中感受爱心。
  “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对这一句话可这样引导理解:如果是你,听到老师新的问话,心情怎样?会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刚才教室里“热闹”,现在教室里又“热闹”了,两个“热闹”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吗?——在揣摩比较中感受:先前的“热闹”表现孩子的洋洋得意,他们在尽情享受幸福;后来的“热闹”表明孩子在出计献策,他们在想办法奉献爱心。
  对家长的夸赞一段,可细化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入境入情中感受孩子们的真诚和可爱,感受他们心灵的纯洁。
  “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对结尾一句可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老师,听到家长们不约而同的夸奖,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想对孩子们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听了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对老师说呢?——老师因学生的变化而欣喜,学生因老师的引领而感谢!
  
  四、想象延伸,升华“沉默”,抒发真挚情感
  
  面对爸爸妈妈的夸奖,他们是神气十足地享受,还是默默无语地思考?不同的孩子肯定有不同的想法。神气十足地享受也好,默默无语地思考也好,都能表现出他们的淳朴和可爱。可运用这一空间引导想象:同学们,文中的孩子,为父母做了一点小事,父母就如此满足;而父母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他们却始终没有炫耀。我们的父母不都是这样吗?想到这些,你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呢?请拿起自己的笔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在心语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中升华“沉默”,抒发真挚的情感。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2010年3月1日召开的云南省“三生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透露,由云南原创的“三生教育”教材已被13个省市采用,其中陕西、河南、安徽三个省均以发文的形式在全省学校推广使用。据悉,云南原创教材被省外使用这在云南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此外,省教育厅近期还将出版《三生教育中国公民读本》。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懂得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技能,了解生活常识,最终获得人生的幸福,2008~2月。云南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
期刊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明确互动目标。发挥教师教学智慧    明确的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而师生互
期刊
百闻不如一见,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深受启发。现摘录其中精彩片段,和同人一起欣赏,一起思考,一起共享。  片段一:寓数于景。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吗?  生:是黄老师。  师:对,暑假里,我和同事们一起出去旅游了。能看出我拍照的地方吗?  生1:在一座山上。  生2:还是一座不一般的山。  师:是的,这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理念:对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经历被剥削压迫的儿童来说,学习本篇课文就是要让他们了解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通过听讲和朗读课文,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体会乡亲们饮水思源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课文中的两类生字
期刊
教学简述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过草地时,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它。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故事感
期刊
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物”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由《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个片段的描写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片段均为入物描写的经典。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算单位“千”,初步体会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把原《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不善于挖掘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课文《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泻的山洪,他果断指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在教学老汉和小伙子对话的片段时,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描写人物动作、对话的词语和句子,启发想象,加深体验。彭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老汉和小伙子动作和对话的部分: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一把揪出一
期刊
教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简析: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发现知识;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