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里什么时候拆迁啊?我准备结婚,但户口已经冻结了。”上海市虹口区东宝兴路125弄,一位居民向苏智良探寻。苏智良既不是区里领导,更不是房产开发商,他是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这不是苏智良第一次来到这里,也不是第一次听到居民如此呼声。苏智良教授对此地的熟知,在于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的旧址。苏智良多年来呼吁在此设立中国“慰安妇”纪念馆,但至今没有眉目。
今年2月,在沪召开的亚洲日军“慰安妇”问题工作会议上,以苏智良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与韩国学者共同提出,将联合把“慰安妇”文献与调查资料共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4月,吉林省档案馆公布了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方面的25件档案,苏智良作为中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这些档案的整理分析,并呼吁将“慰安妇”文献与调查资料共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沪港澳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苏智良再次呼吁,应尽可能快地将日军“慰安妇”档案及文献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遗迹保护之惑
早在2007年,苏智良就曾向媒体披露称,“上海市文管会已经决定保留‘大一沙龙’的房子,但涉及到动迁50多户居民,需要上亿资金。”不知不觉,7年的光阴过去了,东宝兴路125弄周边的地价不知翻了几许。“未来,这里是否能成为‘慰安妇’纪念馆?我不清楚。估算了一下,如果此地居民动迁,如今起码要近两亿资金了。”
那么,“大一沙龙”旧址在有居民日常使用的状态下,保存得如何呢?抗战胜利后,最早搬入此地的吴让三老先生,如今已经98岁了,仍生活在这里。“1946年,我只有2岁,就随着家里搬迁到这里。当时,这里是中国银行职工宿舍,我的父亲就是服务于中国银行的。”吴让三的儿子,如今也已七旬的吴煜真如是说,“现在各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时候房间里都是榻榻米。现在窗子也全部都改掉了,原先都是日式的大窗子,进门右手边还有日式神龛。上个世纪70年代房子大修,连大门方向都改变了。现在西大门进去后有一个庭院,面积不大,但日式风格至今可辨。”
苏智良教授则表示,他曾经查阅到一册日本人于战时刊印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其中刊有“大一沙龙”的广告。从广告图片可以清晰辨认“大一沙龙”的庭院。70多年过去,这庭院中的水泥花坛仍在,台阶和地坪上的马赛克装饰大部分也保留着。庭院中一棵四季常绿的植物,被居民认定是日本人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因为中国以前没有这种树。
《新民周刊》从上海市有关方面了解到,“大一沙龙”旧址尚难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考虑到该旧址建筑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罪证,上海文物部门拟先予以保留,并将研究具体保留措施,同时将处理情况报国家相关部门。
在今年2月的亚洲日军“慰安妇”问题工作会议期间,韩国数十名学者来到“大一沙龙”旧址。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细亚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韩惠仁称,希望上海方面千万不要拆除“大一沙龙”旧址,保存好历史才能警示日本社会反省战争罪行。
“位于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的‘日本关东军军人会馆’遗址陈列馆已经对外开放。”这是苏智良告诉记者的一个好消息。而位于云南龙陵县董家沟董家大院‘日军慰安所’的修缮保护,就没有孙吴县那般一帆风顺。2010年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修缮完毕对外开放时,因产权纠纷扯上了官司。原来,房主早前将董家大院捐献给政府。可在陈列馆开馆之前,部分董家后人声称,捐赠时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要索赔25万元的继承份额。“整个大院800多平方米,单是地价就值150万,更别说它的文物价值、旅游经济价值。我们要25万元,不多。”有董家后人如此说道。
“当时房子里贴满了抗议的字条。我跟副县长说,要好好与抗议者沟通,而不要以官府的名义压人。”苏智良对《新民周刊》记者说。
面对这些背负国耻家恨的重要罪证,旁观者责难房主,为何不能慷慨一些?可在已初步建立公民社会产权意识的当下中国,“无偿捐赠”有时候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同样处于闹市中心,南京利济巷“日军慰安所”旧址的情况,和“大一沙龙”有些相似。今年3月,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终于对外宣称,此地即将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在过去的10年中,利济巷一直新闻不断。2003年,其所在地块被南京国土局收储,有关方面准备将之拆除后大干一番建设事业。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朝鲜老人朴永心来此现场指认,说这里是她被迫做了3年“慰安妇”的地方。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称,经他多年研究,利济巷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的“慰安所”旧址。2003年,南京市政府少数官员称“这是中国人耻辱的象征所以要拆”,当时即遭到各界强烈不满和批评。2004年,有关方面传出利济巷只迁不拆,将派专家进一步论证。
然而,不拆不保护圈起来听之任之的局面持续了5年,2008年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将此地一栋三层高小楼的房顶、楼板烧塌。2012年11月,一块铜牌终于挂到了利济巷,上面写着“太平南路控制保护建筑利济巷慰安所”;地址:五老村社区利济巷2-18号;保护内容:依据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风貌区保护条例实施保护。到了2013年5月,新闻称利济巷破败不堪,屋外已经成了垃圾堆场,到2013年10月,传闻此地多处房屋面临坍塌。
目前,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给出说法:“列入文保单位是肯定的,至于是区级、市级,还是省级、国保级,这还要进一步商量。至于是类似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那样,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还是建‘慰安妇’博物馆,或者建遗址公园,尚在讨论。”
幸存者救济之难
今年5月1日,苏智良的夫人、现亦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陈丽菲教授,带着研究生到山西省武乡县等地考察。他们新发现、确认了8名“慰安妇”幸存者。平均年龄87岁。
这不是苏智良第一次来到这里,也不是第一次听到居民如此呼声。苏智良教授对此地的熟知,在于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的旧址。苏智良多年来呼吁在此设立中国“慰安妇”纪念馆,但至今没有眉目。
今年2月,在沪召开的亚洲日军“慰安妇”问题工作会议上,以苏智良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与韩国学者共同提出,将联合把“慰安妇”文献与调查资料共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4月,吉林省档案馆公布了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方面的25件档案,苏智良作为中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这些档案的整理分析,并呼吁将“慰安妇”文献与调查资料共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沪港澳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苏智良再次呼吁,应尽可能快地将日军“慰安妇”档案及文献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遗迹保护之惑
早在2007年,苏智良就曾向媒体披露称,“上海市文管会已经决定保留‘大一沙龙’的房子,但涉及到动迁50多户居民,需要上亿资金。”不知不觉,7年的光阴过去了,东宝兴路125弄周边的地价不知翻了几许。“未来,这里是否能成为‘慰安妇’纪念馆?我不清楚。估算了一下,如果此地居民动迁,如今起码要近两亿资金了。”
那么,“大一沙龙”旧址在有居民日常使用的状态下,保存得如何呢?抗战胜利后,最早搬入此地的吴让三老先生,如今已经98岁了,仍生活在这里。“1946年,我只有2岁,就随着家里搬迁到这里。当时,这里是中国银行职工宿舍,我的父亲就是服务于中国银行的。”吴让三的儿子,如今也已七旬的吴煜真如是说,“现在各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时候房间里都是榻榻米。现在窗子也全部都改掉了,原先都是日式的大窗子,进门右手边还有日式神龛。上个世纪70年代房子大修,连大门方向都改变了。现在西大门进去后有一个庭院,面积不大,但日式风格至今可辨。”
苏智良教授则表示,他曾经查阅到一册日本人于战时刊印的《支那在留邦人人名录》,其中刊有“大一沙龙”的广告。从广告图片可以清晰辨认“大一沙龙”的庭院。70多年过去,这庭院中的水泥花坛仍在,台阶和地坪上的马赛克装饰大部分也保留着。庭院中一棵四季常绿的植物,被居民认定是日本人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因为中国以前没有这种树。
《新民周刊》从上海市有关方面了解到,“大一沙龙”旧址尚难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考虑到该旧址建筑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罪证,上海文物部门拟先予以保留,并将研究具体保留措施,同时将处理情况报国家相关部门。
在今年2月的亚洲日军“慰安妇”问题工作会议期间,韩国数十名学者来到“大一沙龙”旧址。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细亚历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韩惠仁称,希望上海方面千万不要拆除“大一沙龙”旧址,保存好历史才能警示日本社会反省战争罪行。
“位于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的‘日本关东军军人会馆’遗址陈列馆已经对外开放。”这是苏智良告诉记者的一个好消息。而位于云南龙陵县董家沟董家大院‘日军慰安所’的修缮保护,就没有孙吴县那般一帆风顺。2010年董家沟“日军慰安所”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修缮完毕对外开放时,因产权纠纷扯上了官司。原来,房主早前将董家大院捐献给政府。可在陈列馆开馆之前,部分董家后人声称,捐赠时没有征求过他们的意见,要索赔25万元的继承份额。“整个大院800多平方米,单是地价就值150万,更别说它的文物价值、旅游经济价值。我们要25万元,不多。”有董家后人如此说道。
“当时房子里贴满了抗议的字条。我跟副县长说,要好好与抗议者沟通,而不要以官府的名义压人。”苏智良对《新民周刊》记者说。
面对这些背负国耻家恨的重要罪证,旁观者责难房主,为何不能慷慨一些?可在已初步建立公民社会产权意识的当下中国,“无偿捐赠”有时候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同样处于闹市中心,南京利济巷“日军慰安所”旧址的情况,和“大一沙龙”有些相似。今年3月,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终于对外宣称,此地即将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在过去的10年中,利济巷一直新闻不断。2003年,其所在地块被南京国土局收储,有关方面准备将之拆除后大干一番建设事业。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朝鲜老人朴永心来此现场指认,说这里是她被迫做了3年“慰安妇”的地方。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称,经他多年研究,利济巷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的“慰安所”旧址。2003年,南京市政府少数官员称“这是中国人耻辱的象征所以要拆”,当时即遭到各界强烈不满和批评。2004年,有关方面传出利济巷只迁不拆,将派专家进一步论证。
然而,不拆不保护圈起来听之任之的局面持续了5年,2008年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将此地一栋三层高小楼的房顶、楼板烧塌。2012年11月,一块铜牌终于挂到了利济巷,上面写着“太平南路控制保护建筑利济巷慰安所”;地址:五老村社区利济巷2-18号;保护内容:依据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风貌区保护条例实施保护。到了2013年5月,新闻称利济巷破败不堪,屋外已经成了垃圾堆场,到2013年10月,传闻此地多处房屋面临坍塌。
目前,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给出说法:“列入文保单位是肯定的,至于是区级、市级,还是省级、国保级,这还要进一步商量。至于是类似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那样,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还是建‘慰安妇’博物馆,或者建遗址公园,尚在讨论。”
幸存者救济之难
今年5月1日,苏智良的夫人、现亦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陈丽菲教授,带着研究生到山西省武乡县等地考察。他们新发现、确认了8名“慰安妇”幸存者。平均年龄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