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13日,顶着“世界首位电子管风琴专业博士”光环的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管风琴]奏家沈媛,在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首场题为“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的毕业归国音乐会。对于这种形式独特的音乐会,即使是见多识广的音乐学院的师生也很少看到,因此当晚的]奏厅中座无虚席,很多慕名而来的听众更是站着听完整场音乐会。
   沈媛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沈晓明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琴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沈阳音乐学院电子琴系主任等职。作为我国双排键电子琴(亦称电子管风琴)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沈阳音乐学院本科率先开设了双排键电子琴]奏专业,将自己留学日本习得的先进电子琴教学理念引入国内。同时,沈晓明还编写了大量的电子琴普及教材,为这一乐器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父亲的,陶下,沈媛女承父业,自幼学习电子琴]奏,并凭借着自己的刻苦练习,很快在国内崭露头角。2000年,曾连获全国比赛少年组第一名、亚洲国际比赛少年组最杰出]奏奖。2001年,沈媛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专业后接连在各类比赛中斩获殊荣。2006年更历史性地在世界电子管风琴比赛中获得第四名。2007年,她获得了YAMAHA国际音乐资格认证]奏家级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奏家。
   2007年11月,已经留校任教的沈媛考入了日本东京圣德大学,跟随管风琴]奏家松居直美攻读博士学位,并由此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第一位电子管风琴博士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今年3月,沈媛终以首席毕业生的身份被授予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管风琴在中国》也被日本国家图书馆收藏。
   当晚音乐会的上半场,沈媛用真实风管发音的音色为观众们诠释了三部欧洲经典作品:J.S.巴赫的《c小调管风琴三重奏鸣曲》(BWV526)、《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542)和法国作曲家C.弗朗克的《E大调众赞歌》。由于传统管风琴本身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欧洲以外的]奏家一般较少涉猎,在中国更是少有]奏家精于此道。沈媛的]奏庄重大气、技术纯熟,很好地将原作音乐中蕴含的宗教气质和当代]奏家人文情怀结合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教堂之中。“三重奏鸣曲”是巴赫时代十分流行的]奏形式,通常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加一个]奏通奏低音的古钢琴完成。在《c小调管风琴三重奏鸣曲》中,管风琴则承担了原来由多位乐手完成的工作。其实,这首管风琴音乐会上经常被]奏的乐曲,与其说是考验]奏者的技巧,不如说是考验他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如沈媛所说,作品“像有三个独立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声部、旋律、奏法,三者各自独立又融洽一体”。
   如果说开场的“三重奏鸣曲”让观众初步领略了管风琴音乐的魅力。那么接下来的《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则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巴赫最为复杂的大型管风琴作品之一,仅幻想曲部分就有五个段落,安详与宏伟的音响交替出现,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虽然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听众们很难领悟作曲家所表达的虔诚的宗教情感,但安详之处还是会让人油然而生一股平静、庄严的情感,而管风琴在表现宏伟之处所独有的强大、极具冲击力的音响,更是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敬畏之情。面对不同于钢琴的构造的多排键盘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脚踏板,沈媛的]奏可以用[花缭乱来形容,她充分调动全身的技能,展现了管风琴家高超、独特的]奏技巧,为听众营造了一个立体、辉煌的音响空间。
   弗朗克的《E大调众赞歌》与前面巴赫的作品在]奏技术、音乐形象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管风琴音乐在浪漫派作曲家的笔下显然被融入了更多人性的光辉。作为去世之前写就的“天鹅之歌”,弗朗克的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作曲家对于人生的沉思与喜悦、苦难与辉煌的深刻思考。沈媛对于这首乐曲的把握显然更为纯熟,特别是悠长而富于歌唱性的乐句表现得十分感人。
   下半场,沈媛又使用电子管风琴为观众献上了自己根据莫扎特《安魂曲》改编的《落日之泪》和根据吴祖强、杜鸣心创作的《红色娘子军》选段改编的《红色的记忆》等曲。由于这两首曲子都是以大师的经典作品为蓝本进行改编,因此考验的更多是沈媛对于音乐形象和结构的把握能力。借助电子管风琴多声部、交响性的]奏特点,沈媛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气质,同时又巧妙地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融入其中,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又不乏新意。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当晚的两首原创十分引人注目。一首是日本作曲家、小泽征尔的同窗增本伎共子女士专门为沈媛创作的《东方之历》。在观看了沈媛的]奏之后,激动不已的作曲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且在创作这首充满现代音乐语言和高难度技巧的作品时,作曲家有感于“管风琴作品上亚洲人一直在模仿欧洲人”,因而有意“要写一首用亚洲人的方式歌唱,让亚洲人弹起来游刃有余,而欧洲人模仿不来的作品”。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复杂的节奏和重复性的音乐语汇,这种特性在技术和音乐处理上都对]奏者构成了很大的挑战。虽然和所有现代作品一样,对于听众而言,初次聆听很难完全领会作曲家的意图,但从沈媛的现场表现来看,她已经做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游刃有余”。另外一首《凋谢的记忆》则是沈媛尝试用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写成的一部作品。这部2006年世界比赛的获奖作品,曲风抒情、唯美,展现了现代青年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乐曲的旋律优美绵长、略带忧郁,通过空灵、多变的音色运用,将标题所描绘的意境十分贴切地塑造出来。
   传统表现手法中需要用多人的交响乐队或电声乐队方能表现的音乐,均由一位]奏家、一件乐器来完成,让许多初次聆听电子管风琴的观众惊羡不已。借助电子管风琴丰富多彩的表现力,沈媛为大家营造了一个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音响世界。特别是下半场的曲目,大多由沈媛自己编创,也让观众见识了她扎实、全面的音乐修养。音乐会后,周广仁老师等多位中央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上台祝贺媛音乐会的成功。周先生更是亲切地对沈媛说“可以]奏数量如此之多、跨度如此之大的作品,足以证明你拥有一个宽广包容的心!”
   从音乐会的节目单中,我们还获悉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场名为“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的音乐会,只是沈媛学成归国后即将举办的系列音乐会的开始。通过这一系列音乐会,她不仅要展示出自己近几年的学习探索传统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结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更想要更多的听众借此机会了解管风琴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此外,今年7月2日,沈媛还代表所有中国留日学生于东京新宿举办由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国内大学驻日机构联合主办的独奏音乐会。这场独奏会名为“中国留学生的返恩——日本大震灾慈善音乐会”,届时,音乐所得全部票款将无偿捐献给国际红十字日本分会。一场音乐会的所得,对于一场大的灾难而言也许显得杯水车薪。但是沈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这片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土地的感恩,更藉此展现了一个音乐家所应该拥有的大爱情怀。
   沈媛获得博士学位以及一系列音乐会的举办,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经历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我国电子管风琴专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出于文化的差异,传统管风琴在我国的发展只能局限于宗教场合、学术研究机构等特定的领域的话,那么电子管风琴则借助现代日益发达的电子技术,以其“以一当十”、“以假乱真”令人[花缭乱的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受到各类音乐人的青睐。近二十年来电子管风琴在中国的长足发展便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在专业领域,我国9大音乐学院中已有8所院校开设了本科的双排键电子琴]奏专业,而且更多的院校都在引进师资,谋划开设这一专业;业余领域,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单排键电子琴(双排键电子琴的简化版,笔者注)拥有量最大的、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然而,作为拥有这一专业的最高学历的人,沈媛对它的发展现状有着清醒的认知:“我的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发展至今,它可以满足现世,但不足以流传后世,它面临最大的质疑就是它的学术性,所以我的目标就是,用我之全力去发展和巩固我所爱的音乐,并让世人看到。常青藤就是这样从墙中钻出,拼命地伸展,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所爱的专业就像常青藤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沈媛博士毕业归国音乐会》节目单与作品介绍
  [2]《沈晓明教授谈双排键电子琴》,全息音乐网,
   http?押//music.quanxi.cc/jx/yueli/diaoshi/20100618/11461.html
  
  汪黎明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四次会员大会于2006年10月9日至14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坐落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承办。本次会员大会批准吸收了152位新会员入会,增补了一批中青年学者进入学会理事会。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王耀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对两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和迅速
2011年2月20日下午,我正在乌鲁木齐参加新疆师大音乐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项评审会,忽接好友赵志扬的短信,告知冯光钰先生“今日凌晨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噩耗传来,让我悲恸不已,真是太突然、太意外了!前不久,我们还一起出席先后在南京、南宁举行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年会,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甚是欣慰;离开南宁前,他还告诉我后续活动的一连串
一、西藏教育的总体状况    (一)西藏自治区的学校教育  在旧西藏,由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制约,教育十分落后,除了寺院教育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僧官和贵族子弟举办的学校外,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1951年3月昌都小学成立。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所实施现代教育的新型学校,它标志着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事业的起步。  1952年8月,
已故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赵梅伯先生,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声乐史”,他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著名的声乐家、合唱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是第一个赴欧洲留学声乐并第一个将中国民歌介绍到西方的中国音乐家,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演唱欧洲古典、浪漫歌曲与近代歌曲的中国音乐家,也是第一个在欧洲歌坛上为中国人夺得歌唱头奖的人。虽然他曾经侨居美国近30年,虽然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国内乐坛沉寂不闻,但他为中国现代音乐的
家是以文字谋生的,音乐家是以音符谋生的,既以音符谋生又离不开文字的人,大概就是音乐作家了。我这里要说的“音乐作家”是田艺苗。因为田艺苗的主业是作曲理论教学,副业却是音乐散文写作。取得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高级复调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的她陆续在上海各种报章杂志发表了大量的音乐散文。当然,她热衷于用文字写音乐的同时,还时刻不忘用音符写音乐。她很清醒,教书与作曲才是她的主业。她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听风
南语歌曲在闽台两岸广泛流传,是一种人们十分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草根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嬗变,因而人们对闽南语歌曲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更多需求与选择,过去的《心爱的甭哭》、《再会无缘的人》等言情歌曲,《想故乡》、《针线情》等思乡歌曲,以及《男性的本领》、《一定要成功》等一些励志、生活歌曲的内容与模式已难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了。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创作因为有着较为
刚从瑞典回京沒几天,陈黔来电话,要我去听他的“交响管乐作品音乐会”。放下电话,心里有感。一是为小老弟高兴。二是好奇,因为我从来沒在现场听过纯管乐队的音乐会。三是另一个好奇,这个好奇,用北京话讲,叫“纳闷”。我在国内用的手机号,平常关机,回国才开。刚落地,还沒跟任何朋友联络,这位小老弟直不楞瞪一个电话过来,逮我个正着。奇怪,莫非他有“第六感应”,或者“特异功能”,感知这个人现在京城,感知京城多了一份
2008年,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余志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严宝瑜联诀推荐的风行欧美及港台的国际性音乐欣赏教材——《听音乐》第六版正式在我国出版。该教材作者罗杰·凯密恩先生(Roger Kamien)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和钢琴演奏家,先后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在纽约城市大学的皇后学院教授音乐欣赏课20年。由他编写的这本教
本刊讯中国交响乐团2011—2012音乐季近日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拉开帷幕。本乐季中,“国交”继续遵循“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际化”的理念和“中外曲目并举、提高与普及并重”的发展策略。在中国作品方面,除《春节序曲》(李焕之曲)、《红旗颂》(吕其明曲)以及关峡作曲的《大地安魂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奠基者》之外,作为“国交”推动中国交响乐创作的系列专题《龙声华韵》,还将推出叶小纲作品专
近年来,在涉足舞剧音乐创作的诸多中国作曲家中,郑冰的名字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极地回声》(文化部首届舞剧调演优秀作曲奖)、《二泉映月》(文化部第四届精品工程入选舞剧),至前不久由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与上海歌剧院合作出品、上海歌剧院舞剧团演出的舞剧《周璇》的音乐,郑冰的舞剧音乐创作已走入了他的成熟阶段。    一、特定的题材精心的创意    2010年春节前夕,上海大剧院上演了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