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本色 多元纷呈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yzh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语歌曲在闽台两岸广泛流传,是一种人们十分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草根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嬗变,因而人们对闽南语歌曲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更多需求与选择,过去的《心爱的甭哭》、《再会无缘的人》等言情歌曲,《想故乡》、《针线情》等思乡歌曲,以及《男性的本领》、《一定要成功》等一些励志、生活歌曲的内容与模式已难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了。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创作因为有着较为深厚的积累,拥有一批相对固定的、优秀的词曲创作者和歌手,也有较好的市场推广运作机制,因而还是不断有适应社会各阶层民众需要的新作品出现、传唱。而福建的闽南地区,虽是闽南语歌曲这歌种的源头之地,创作却走入严重“徬徨”的“瓶颈”时期,好歌一曲难求,为此,我们须更好地溯本求源、洞悉现状,对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分析思考,探讨词曲创作上的解决策略,以保持和发扬土生土长的闽南语歌曲创作的草根本色及多元纷呈态势。 一、深刻领略闽南语的方言特色
  闽南语歌曲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民间歌谣。今天的闽南语歌曲,既是新民歌、新民谣,也是新民歌、新民谣的“裂变”,它的草根本色首先表现在语言特色方面。闽南、台湾地区地处丘陵地带,闽南语源出古汉语,也即华夏雅言为主,并与少量百越语①以及吸收浙江吴地文化(三国时孙吴曾五次入闽)的吴语、南戏融合而形成的,被称为古汉语的化石。闽南语有七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闽南语中的泉州方言,其声母有十五个(如加上四个浊音声母则有十九个)、韵母则有八十七个之多②,是以闽南语及闽南语中泉州方言的音调起伏不大、音之高低、大起大落也相对不明显。我们可从流传的闽台民歌如《思想起》、《天乌乌》、《丢丢铜》、《六月田水》、《草蜢弄鸡公》中深深领略其语言之生动、精辟,并为其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愫所沉醉。于今,我们不妨再看看上世纪30年代之后各个时期部分闽南语歌曲佳作的歌词。如《望春风》中的“惊歹势”、“弹琵琶憨大呆”、“《补破网》中的“目眶红”、“钻活缝”、《烧肉粽》中的“几落冬”、“头路无半项”以及《爱拼才会赢》中的“落魄毋免胆寒”、“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家后》中的“你有外赘”、“牵条条”,“我是你的家后”、“嫁治恁兜”、“看透透”、“毋甘放你为我目屎流”等等,这些都是充满乡土气息、口语化的语言,朴实、充满关怀,贴近民众的生活和现实,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因而易被接受、认可、传唱。故闽南语歌词语言要具乡土特色、口语化,应是既富于哲理又贴切生动的雅俗共赏之作。 歌词语言不仅是歌曲外衣,更重要的是其反映出歌曲的内容及深刻内涵。闽南语歌曲的歌词语言,大量运用了人民群众口头语、俗语、谚语、成语及歇后语等,试想,《望春风》、《爱拼才会赢》、《家后》等优秀之作如没有了那些丰富、生动传神的语言,不仅是艺术上的欠缺,更失去闽南语歌曲的本质特征。民歌是与人类结伴而生的,凡是有族群的地方就有民歌,男女老少都唱,从春唱到冬,从生唱到死,尽情的忘我地宣叙自己的心语与灵魂。闽南语歌曲正是传承着民歌古老长存的特征,拥抱着大自然,并时刻带着人的本性与天地的性灵,真实、自然、浑厚质朴③。作为从民歌摇篮中孕育出来的闽南语歌曲,民歌特有的歌词语言是它们终生赖以生存的母语,所以要创作出好的闽南语歌曲首先一定要有好词,不懂闽南方言者,即使具备高超的作曲技巧也很难创作出人们喜欢而且传唱度高的作品。但也绝不是创作者会说闽南方言就行,还要能深刻领略方言的特点,领会闽南语的意境与内涵,体会它的韵味,根据平仄规律,或抑、或扬、或顿、或挫,避免出现倒词、倒音的现象;还应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民间口头语言功底,以及驾驭歌词艺术的高超能力才能创作出佳作精品。
  二、准确把握歌曲的旋法与风格
  我们经常谈到想创作出优秀的闽南语歌曲,要过好曲调关,所谓曲调关,指的是歌曲的旋法及风格。首先,我们得承认闽南语歌曲其旋律音调、旋法等音乐形态是独具特色的,其歌词语言是浸润于闽南方言的语音、语调之中,之后还应涉及到音调或谓之“腔韵”以及风格的问题。闽南语歌曲的旋法、腔韵特征一是由于歌词语言与乐音的结合需要决定的,另一是由于作曲者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以及其要塑造的音乐形象所决定的。作为闽南语歌曲,其音乐风格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具有闽南、闽台民歌风格和韵味的,这样的闽南语歌曲才易于被当地人民所接受和喜欢。作为闽南语歌曲作曲者,除需具备一般歌曲创作技巧外,还要注重品读闽南文化的内涵,了解闽南的风土人情、乡俗文化,熟悉、掌握、善于运用闽台民间音乐,适当结合现代流行音乐于闽南语歌曲创作中,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真正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好歌。
  闽南语歌曲创作中,歌谣风为其主流,这是由于闽南语方言音调起伏不大的特质所致。但闽南语歌曲中的音韵、色彩更富于变化,其同音进行、级进或间以小跳的窄腔居多,稍有较大的起伏更多体现在每个自然句的开头或是情绪变化之需,尤其是一些歌谣体的歌曲。以《望春风》为例,全曲以同音级进为主,间以低音la至中音do、或中音mi至中音so的三度小跳,如以五声音阶调式视之,亦可视为级进。曲中只有在第三、四乐句间的衔接处,有由中音re至低音so再至中音mi的五度、六度大跳而已,全曲深情、含蓄、楚楚动人,表现少女望春、对意中人痴情守望的音乐形象。即使像《爱拼才会赢》这样的励志歌曲也均以窄腔旋法为主,这也正是闽南语歌的草根本质所决定的,是由民歌的诉说性、宣叙性、亲和性所决定的,它无需大呼大叫,而是“似说似唱”、“娓娓而谈”,如涓涓细流一般,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之处来打动人,使听众产生共鸣。这在一些优秀的歌曲中都可以看到,如《雨夜花》、《家后》等,以及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歌曲如《针线情》、《欢喜就好》、《安童哥买菜》等,闽南语歌曲的这种歌谣体的旋法、腔   韵特征体现于闽南语歌曲创作的各时期。 闽南语歌曲可作为群众歌曲一个门类,但有一些创作手法却有别于它。在今天一般的歌曲创作中,都会考虑和安排乐曲的高潮,以更好营造和宣泄歌曲情绪,更好地塑造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音乐形象。然而在闽南语歌曲作品中,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很难找到这种乐曲高潮的安排。如《望春风》、《爱拼才会赢》、《家后》、《车站》等众多歌曲,你很难找到歌曲创作中所谓的“高潮”,也正如我国优秀的民歌《康定情歌》、《茉莉花》(江苏)等,其浑然一体,秉承着我国传统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的美学思维,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也正延承着这种美学思维与创作手法,其追求的是整体音乐形象的至善至美,并不着眼于某音腔、某音节之突出。当然,我们不是否定和反对“乐曲高潮”的创作技法,也不是绝对摒弃此技法在闽南歌曲中的运用,而是应进一步研习、继承与发扬承载着华夏五千年文化精粹的民歌及延承其优秀传统的闽南语歌曲独特的创作理念、思维、技法。我们还需注意到,在闽南语歌曲创作中,“起承转合”中的“转”是非常关键的,它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如《爱拼才会赢》中的“转”句——“有时起有时落”,整句均在高音区,而其中的“起”字更是处于最高音so上。而《车站》是首单段体的乐曲(加扩充部),其“转”的部分也处于高音区上中音的“mi…so…la…高音do”,加上延承三拍子节奏,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三、精心选择歌曲的题材、体裁、形式
  闽南语歌曲创作除了要善于驾驭歌词语言及音乐语言外,还需善于选择、发现和挖掘题材,题材的良莠对歌曲创作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闽南语歌曲是闽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自己的歌,他们喜欢表达的是自己的生活、劳动以及对生活的诉求、憧憬和希望,或是爱情、亲情、乡情等题材的歌曲。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受众的文化结构、审美水平也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着更多的需求,这就要求创作者有新视野、新角度,亲情、爱情可写,激人奋进的励志歌曲可写,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等大题材也可大写特写。写大题材也并不是要人们去空喊口号,而是用人们易以接受的方式去演绎、抒发情感。如《我的中国心》歌中是这样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己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又如《红旗飘飘》(乔方词,李杰曲):“那是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一张天下最美的脸,没有人不留恋你的容颜。……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腾空志愿像白云越飞越高,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年轻的心不会衰老。”以上这两首歌能以小见大,以发自内心的语言,真挚、朴实地诉说着对红旗的咏赞,并以通俗的手法进行成功的音乐诠释,从而取得令人信服的艺术效果。新的、重大的题材要开拓,敢写、能写、写好,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涵养、生活积淀以及艺术表现功力。而对原本的一些言情题材也要有所突破,如爱情歌曲题材不能老徘徊、停留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情调与风格。大家熟知的《爱拼才会赢》为闽南语歌曲创作打开一个新天地,它励志、催人奋进,鼓励了很多靠自己努力在外打拼的草根大众,但如今的励志歌曲题材不能仅仅是《爱拼才会赢》的翻版。在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歌曲创作中,应该要有勇气探索新题材,拓宽题材选择的视野,多一些阳光、积极向上、歌唱美好爱情与生活的作品,反映当今社会各层面的现实生活。
  在体裁、形式的方面,由于歌种的草根本色所决定,其主流也应是歌谣体的群众歌曲和群众性、通俗性的独唱歌曲。演唱形式上可独唱为主,也可是组合、小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多形式多元发展。尤其是童声合唱、混声合唱可在一些中、小学以及音乐院校推广,这对闽南文化进课堂、进学校,以及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大有裨益。前些年福建省音乐家协会曾与台湾的音乐团体共同在厦门、台北举行海峡两岸闽南语童声合唱(创作)比赛,对两岸闽南语的童声合唱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广和促进作用。
  四、结 语
  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中,深刻领略闽南语的方言特色,准确把握歌曲的旋法与风格,精心选择题材、体裁、形式三者相辅相成,应能相得益彰,创作出老百姓喜欢、传唱度高的作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闽南语词曲创作者应该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思考如何有作为,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闽南语歌曲创作虽然只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但它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繁荣社会文化生活,有利于闽南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因而今后我们还需以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和相关研究为载体,更好地创作、传播闽南语歌曲,缔结海峡两岸人民两情相依,音声相随的情感纽带,更好地发挥音乐在社会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增强和促进两岸中华文化共同繁荣和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闽台两岸闽南语歌曲的传承与发展2010B09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眼1?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闽台文化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眼2?演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眼3?演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2005年发行。
  ?眼4?演林衡道编著《台湾历史民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眼5?演陈郁秀编《台湾音乐阅览》,台湾玉山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眼6?演郑恒隆、郭丽娟《台湾歌谣脸谱》,台湾玉山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①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鹭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9页。
  ③余峰《近代中国音乐文论中的人文精神》,《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
  ④《张清郎教授台湾歌曲乐展1—4辑》,DVD(2007.08.07—2008.02.01)。
  王萍萍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教程》)是姚恒璐教授多年致力于现代音乐分析研究之后的一部力作。它对现代音乐分析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研究。也是我国已经出版的第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对现代音乐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专著。  20世纪的音乐在作曲技术及音乐语言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各种新技法、学派、潮流层出不穷。这些基于与传统音乐不同的音乐美学、创作技法、思维
2007年11月9日—11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橙天歌歌数码娱乐公司承办的2007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学院杯”邀请赛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论坛以“流行音乐教育建设与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大规模、大规格    本届学术论坛可谓盛况空前,在规模、规格上创国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领域之最,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
“双减”犹如一剂药方,直击教育当下的痛处。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当按着这份“药方”寻药治病,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追根溯源,深刻认识“双减”的意义  思想比行动更重要,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必然打折扣。当下的教育备受诟病,主要在于教育之路越走越窄。教育窄化为教学,教学窄化为知识点讲授,知识点讲授窄化为应试策略,最后的目标仅剩下升学。全民走上补习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背
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1924—)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学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范围涉及歌剧、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音乐、贝多芬和威尔第研究等方面,并主张在音乐研究中加入价值判断等批评因素,对西方当代音乐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克尔曼开始尝试撰写音乐评论性文字,对音乐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传统进行反思,提出在掌握文本、文献的同时,注重社会文化背景,运用历史的眼光,并
一个人,一个村,五年坚守,“誓以忠骨对媚骨,愿将佛心换民心”,在精准扶贫的战场上以“老兵”姿态入户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以“战士”的赤诚选择逆行——他就是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驻麻家渡镇白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袁峰。  袁峰,现年50岁,中共党员,在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从事食堂管理与学生资助工作。2015年10月,他被选派到麻家渡镇白玉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在他身上,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又有千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四次会员大会于2006年10月9日至14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坐落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承办。本次会员大会批准吸收了152位新会员入会,增补了一批中青年学者进入学会理事会。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王耀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对两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和迅速
2011年2月20日下午,我正在乌鲁木齐参加新疆师大音乐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项评审会,忽接好友赵志扬的短信,告知冯光钰先生“今日凌晨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噩耗传来,让我悲恸不已,真是太突然、太意外了!前不久,我们还一起出席先后在南京、南宁举行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年会,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甚是欣慰;离开南宁前,他还告诉我后续活动的一连串
一、西藏教育的总体状况    (一)西藏自治区的学校教育  在旧西藏,由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制约,教育十分落后,除了寺院教育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僧官和贵族子弟举办的学校外,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1951年3月昌都小学成立。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所实施现代教育的新型学校,它标志着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事业的起步。  1952年8月,
已故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赵梅伯先生,被誉为“一部活的中国声乐史”,他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著名的声乐家、合唱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是第一个赴欧洲留学声乐并第一个将中国民歌介绍到西方的中国音乐家,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演唱欧洲古典、浪漫歌曲与近代歌曲的中国音乐家,也是第一个在欧洲歌坛上为中国人夺得歌唱头奖的人。虽然他曾经侨居美国近30年,虽然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国内乐坛沉寂不闻,但他为中国现代音乐的
家是以文字谋生的,音乐家是以音符谋生的,既以音符谋生又离不开文字的人,大概就是音乐作家了。我这里要说的“音乐作家”是田艺苗。因为田艺苗的主业是作曲理论教学,副业却是音乐散文写作。取得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高级复调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的她陆续在上海各种报章杂志发表了大量的音乐散文。当然,她热衷于用文字写音乐的同时,还时刻不忘用音符写音乐。她很清醒,教书与作曲才是她的主业。她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