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善: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55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吹林海,泛起阵阵松涛。
   要出远门了,64岁的张英善又骑着摩托上了山。每次远行前,他都要去自己新栽的林子里转转才放心;而这一次,他要去北京接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
   张英善说,过去40年里,他其实只做了一件“小事儿”——种树。他陪着树一天天长大,树也陪着他一天天老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叠叠的枝叶,打在松树坚实的躯干上,也照亮了张英善和木头一样颜色的脸庞。他用那双半截老松木似的大手抚摸着粗壮的落叶松,就像老父亲满怀欣慰地拍着儿子的肩膀。那一刻,他微驼的身躯挺拔起来,仿佛与这片林海融为了一体。
  改革的冲劲儿
  ——“栽不活树,算什么林业工人!”
   张英善的故事,要从40多年前讲起。
   满载木材、“喘着粗气”的森林小火车穿行于林海,曾是小兴安岭司空见惯的景象。1975年,张英善接过父亲的班,伴着轰鸣的油锯和悠长的伐木号子,成为第二代伐木工人。但是,他伐木的劲头儿似乎并不高。
   “这么伐下去,用不了多久,就砍成荒山秃岭了。”眼看着上百年树龄的红松绝迹,甚至有些小树也未能幸免,张英善“瞅着都心疼”。但是,他这种想法与当时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当年周恩来总理的这句话,一下子坚定了他保护生态的信念。
   20世纪80年代前后,伊春红松资源从开发初期的108万公顷,下降到不足5万公顷。面对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伊春开始转为采育兼顾。然而,起初种树的成活率并不高。
   “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見阎王。”这是当时林区关于造林成活率的顺口溜。
   有人认为,这是技术问题;可张英善明白,这是机制问题。当时,张英善所在的经营所实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职工责任心不强,不少人磨洋工、糊弄事儿,种树时简单挖个坑,把树苗一埋,不管死活。
   “栽不活树,算什么林业工人!”树苗不活,张英善的心在滴血。
   当时,农村已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给了张英善极大启发。1981年4月,他向上级提出经营性承包造林的想法,即个人承包地块造林,三年后视成活情况给付工资并回收林地。
   在改革的风口,这项提议很快被采纳。然而,这样的举措无疑触碰了一些人的利益,有些人抵触这项改革。面对阻力,张英善第一个签下责任状,并一口气签了4公顷山地的承包合同。20多岁的张英善,成了伊春承包育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可是,4公顷林地需要栽植1.5万棵树苗,按当时的速度,每人一天栽400棵苗,4公顷林地就得干40天,可春季造林的最佳时间仅有20天。
   为了抢时间,每天凌晨两三点,张英善就上了山。他猫着腰,一手握镐头、一手拿树苗,挖坑、捋须、栽种、培土、踩实,不到一分钟就能种一棵树。一天下来,竟能种1000多棵。
   当然,张英善并非蛮干。他承包的一块林地呈45度角,水土流失严重,此前林场6次造林都没成功。他反复琢磨,尝试挖类似簸箕状的坑——雨水可以从高处淌进坑里,树苗就能得到充足的水分。
   最终,1.5万棵树苗,15天竟然全栽完了。经验收,成活率达98%,引得林业局的领导领着各林场所的人前来“围观”。
   “唱高调,爱显摆!”“还不是为了挣钱嘛!”有人说起了风凉话。
   “栽活一棵树,只挣一厘钱。一天干14个小时,也就挣1块钱。要真为挣钱,干点儿啥不好,非遭这罪!”显然,张英善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树成活。
  种树的“疯”劲儿
  ——“达不到标准,谁也不好使!”
   见过张英善的人,都会被他那双奇特的大手所吸引——硕大、粗犷,掌面纹路沟壑纵横,皲裂得如老树皮一般。
   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双大手给了作家姜孟之灵感,写成了文学作品《一双手》。对于这双手,文中这样描述道:“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种树,是手上的活。每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张英善一天种1000多棵树,手就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他本可以戴手套,但是为了不窝根,他每次都用裸手把苗送进土里。松树苗枝多、叶硬,总扎得他满手是伤。时间长了,他的手粗糙开裂,疼得钻心。
   为了止疼,张英善尝试缠胶布、擦手油,但不顶用。最后,他用棉线一圈圈把关节紧紧勒住,满手缠的全是线。至今也不知道是感染了细菌,还是扎到了带毒的刺,他左手拇指的指甲莫名地脱落了,再也没长出来。
   1984年,张英善响应国家号召,开办了乌马河林业局第一个家庭经营性林场。此后10年间,他累计承包300公顷造林地。他把路近、土质好的林地都留给别人,主动选择了路最远、坡最陡、土壤最差的山头。
   每天早上天不亮,张英善便背着树苗上山。一捆树苗一百棵,连泥带水有一两百斤重,把他的肩膀勒出两道血印子。一天下来,他浑身浸满汗水、裤子沾满露水、鞋里灌满泥水,“衣服就没干过”。
   夏天,山里蚊虫多得“糊脸”,张英善只能走着吃饭;秋冬季不能生火,几个凉馒头、一捧河沟水,就是他一天的饭。
   因为成天钻林子,闷头栽树如痴如醉,张英善被工友戏称为“不觉累的机器人”,还得了个“张山疯”的绰号。
   每天早上,妻子燕玉平比张英善晚一小时左右上山,她要收拾好家务、做好饭再出发。上山栽树的苦,燕玉平能忍受,可突如其来的危险却让她害怕。
   有一年刚开春,燕玉平和平常一样收拾完家务出了门,上山没多久,一头“黑瞎子”闯进她的视野。好在这头黑熊只是路过,并没有攻击她。
   等找到张英善,燕玉平委屈的泪水决堤而来:“跟你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要不是搞承包,大家一起上山,能有危险吗?就算单干,要不挑这么偏的地方,能有危险吗?就算地方偏,你要是晚走会儿,跟我一起出门,能有危险吗……”    这些年,他们被蛇咬过,被野猪瞄上过,张英善觉得对不起妻子,可又无言以对,只能紧紧搂着她,抱头哭在了一起……
   为了种树,“张山疯”有时真的“六亲不认”。有一年,张英善和妻子忙不过来,便请弟弟和妻子的妹妹帮忙。可刚干了两天,张英善发现,弟弟和妻妹种的树有一半没达到标准,他当场发了脾气——“返工”!
   “二姐夫,你是不是也太较真了?好心帮你栽树,你还让返工!”小姨子满腹委屈。
   张英善却一脸严肃:“达不到标准,谁也不好使!”
   “他就是这么个人,能咋办?”燕玉平想起多年前承包的一块林地,全是草甸子,没人愿意包。张英善包了20公顷,陆续栽了6万多棵树。如今,燕玉平每次路过那里,看着郁郁葱葱的林子,觉得“一切都值了”。
  坚守的韧劲儿
  ——“树在就等于我在,永久在。”
   “倔”了一辈子,张英善唯独在提起儿子时松了口——儿子初中辍学,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我们成天在山上造林,儿子就像没爹没妈的孩子,脖子上挂把钥匙到处晃。”张英善内疚地说。
   儿子8岁那年的春天,在放学路上被一辆运材汽车撞倒,造成锁骨骨折,可司机只带孩子到卫生所简单包扎了一下。
   当时,张英善夫妇正忙着造林,听到儿子受伤的消息,大脑一片空白。可如果误了栽种时间,满地树苗全都得蔫死,张英善急得搓着大手在原地打转儿。
   “孩子是小伤,栽树是大事!”他最终决定,让妻子回去照看,自己继续栽树。
   等燕玉平赶回家时,只见儿子缠着纱布,独自坐在冰冷的平房里,两趟眼泪都快冻住了……
   有人说,张英善的心真硬,“宁舍孩子不舍树”。但面对两难选择,苦都在他自己心里。不过,为了树,他确实什么都豁得出去。
   草多的林地,老鼠就多,红松树苗香味浓郁、汁液甜美,是老鼠的“美食”。1983年7月,天气干旱,鼠害严重,白天栽完树,晚上就被老鼠啃了。
   为了治鼠患,张英善买来灭鼠丸撒在林子里,可鼠药一沾湿气,就成了粉状,老鼠不爱吃。思来想去,张英善回家炒熟半斤豆油,然后浇在灭鼠丸上,既防水,又增香,果然药到鼠除。
   可是,当时实行供给制,半斤豆油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用量,张英善这一折腾,让本就见不到荤腥的饭菜里又没了油水。
   有一年开春,张英善的小腿被汽车轮子碾起的一根小径木打折了,送到医院一检查,小腿骨裂了一拃长。“伤筋动骨一百天”,大夫给他打上夹板,让他静养。
   在种树的当头,张英善哪里待得住,不到一周,就让妻子用板车拉他到山下,然后自己拄着镐头上了山……
   2006年,张英善已栽下近百万棵树,平均胸径达12厘米。同年,伊春进行林权制度改革,张英善将自己承包造林的300公顷林地无偿交给了乌马河林业局。有人粗略地算过,张英善当年种下的百万棵树,可为国家创造收益近3000万元。
   但张英善却说:“树比钱更有价值。”
   2011年,张英善退休了。尽管他在城区买了楼房,但为了“守绿”,仍和老伴儿住在山里低矮阴冷的小房子里,缺水无电,连个旱厕都没有。
   退休10年间,张英善又栽了8万多棵树,光买树苗就花了1.5萬余元。
   一个人,一座山,一辈子。张英善用一双大手托起一片林海,而无数大树也像一双双大手,牢牢攥住了一方水土。
   生于林,长于林,献于林。张英善说:“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树在就等于我在,永久在。”
其他文献
人物介绍  崔道植,193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转业后进入公安系统工作,曾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处长、刑事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参与办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无一差错。自1994年6月退休至今,崔道植仍然在为公安事业奋斗,参与破获多起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2021年6月,崔道植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
期刊
这一刻,浓缩百年奋斗历程。   这一刻,铺展复兴光明前景。   公元2021年7月1日,既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   万众瞩目,中国共产党人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实绩庆祝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世纪考题,需要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手上交出答卷。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一定要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
期刊
盛夏时节,走出位于“溪水大院”的办公室,秦瑞亮眼里透出一片绿色的希望——眼前的溪水国家森林公园青山叠翠、湖水湛蓝,150万株醉蝶花竞相绽放,为苍翠的林海增添一片姹紫嫣红。   “现在正是旅游旺季,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美食一条街对面就是公园和花海,到了饭点儿,一桌难求。”作为溪水林场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秦瑞亮回想起五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无限感慨。  打造“看得见绿色”的田园   “大家还要自力
期刊
2021年7月3日,王宝霞从北京带回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殊荣。第二天,没来得及休息,王宝霞便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在完成居民疫苗接种名单统计工作、主持党务工作会议后,王宝霞便马不停蹄地穿街走巷走访居民。   笑脸迎着笑脸,无论是相处十多年的老邻居,还是店铺刚开业的新商户,王宝霞都像到亲友家串门一样,谈笑间了解群众的近况和需求,说明走访意图。   在扎根基层的十多年里,王宝霞始终围着社区
期刊
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17.04.014  庄子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以来的庄学研究备受关注,使庄子美学思想不断得到阐发,并在文学创作者的笔下不断实践和升华,写下了许多富有庄子美学特色的作品。在当代诗人中,受庄子影响最深的应属海子。  一、海子接受庄子思想的内外机缘  海子与庄子都生活在历史转
期刊
夜深了,她案头的灯还亮着,伏案工作的身影被灯光拉长投射到墙壁上。从整理好的一堆资料中抬起头,她揉了揉酸疼的肩膀,又在心里过了几遍出差前要完成的工作:制作党课课件,制订主题党日活动方案、党员学习计划、家有中考生的党员心理疏导计划……确定一切安排妥当,她才走进卧室,疼惜地抚摸着两个孩子稚嫩的脸颊——次日一早,她就要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又要好几天见不到这两个小家伙了。   她叫李雪莹,
期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由黑龙江省党员教育中心创作的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在荧屏上播出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历史”这一宏大主旨、重大主题、庞大主线,省党员教育中心精心策划、细心组织、用心制作,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奉献出一部思想精深、内容精彩、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用光与影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献礼,用史与实为全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助力。  以“奋斗”凝练精深思想   一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黑龙江省党员教育中心摄制了反映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历史的大型党员教育电视片《百年奋斗》。该片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和干部教育网络平台等播出后,受到全省党员干部的好评,也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下面我介绍几点创作体会。   精心谋划,打造“经得住检验”的红色力作   《百年奋斗》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历史,呈现了一幅充满牺牲奉献和奋斗精神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在赓续传统、接力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
期刊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出了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区,驱车一路向北疾驰40公里,一块写有“老哈村”的村牌映入眼帘,继续前行,宽敞的村道刚刚翻新过,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阵微风吹过,一股东北独有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差的贫困村。2017年6月1日,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投集团”)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哈尔滨市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