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数据平台驱动教学方式变革

来源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依托区域“易加”大数据平台,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大数据促进\'适合的教育\'实践研究”,探索大数据驱动教学方式变革的逻辑理路、实践思路与行动进路,目的是让学习过程全部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深刻体验学习、科学高效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感受.
其他文献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教学是一门促进生命成长的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节奏美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教师要注意塑造课堂教学的节奏美.rn其一,和谐美.首先,教师在教学时间把控上要缓急得当.比如,课始的导入环节,要言简意赅地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外引入课内;课堂的中间环节是学习新知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在重难点处,要缓下来、慢下来,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经历学习思路的剖析、矫正、转轨等过程;课尾的归纳、拓展环节,要三言两语就引导学生把思维发散到课外.其次,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也要有缓有
期刊
名师的成长如蝶的破茧,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只在“室”里涌动,是不能破茧而出的.真正的名师,其成长过程无不充满艰辛、历经曲折.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名师的成长并非来自别人的指点,主要靠自己日积月累的打磨,最终还是“自己决定自己”.无论外界多么浮躁与喧嚣,他们不为外物所扰,专心致志、自得其乐;他们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安于一隅,潜心钻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期刊
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在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关注中,不断反思、提炼,依托嵌入机制、平衡机制、迭代机制的研究与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向融合教育校园文化的提升,实现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促进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优质发展.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融合教育的日益关注,各地普通幼儿园逐渐开始重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江苏省苏州市民治路幼儿园和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于2014年合作开启融合教育工作,探索出一条促进孤独症儿童高质量融合教育发展之路,即“影子老师”模式和“1:3小组课程”模式两种主要支持策略.在这两种策略支持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任务并增加与同伴的互动频率,为其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一直以来,江苏教育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领融合教育高水平发展.“十三五”期间,江苏聚焦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发展需求,以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根本,加强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支持研究;以推进融合教育为抓手,健全全学段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以推动两头延伸为重点,巩固提升15年免费教育覆盖率;以完善保障机制为动力,激发融合教育事业发展活力;以每一个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使命,加快推进融合教育现代化,全面构建江苏特色、全国领先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为了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安置场所,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课程基地.“娄江桂园”是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通过建构“136模式”,创建具有前瞻意义的融合教育实践策略与技术路径.
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向优质发展转变的背景下,建设“苏式课程”具有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办学主体主动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当前,“苏式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发展认识不全面、文化内涵体现不充分、育人功能待加强、课程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因而,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推进“苏式课程”建设,应进一步理解课程本质、凝聚课程文化,提升课程品质、注重聚焦育人,明晰关系作用、完善实施系统.
当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的目标指向,从侧重硬件资源建设转向侧重内涵品质提升的深度探索.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导向下,学校要把握评价指标的精神要义,抓住项目建设的关键契机,依托校际交流的互动平台,凭借内在生长的校本力量,进行自主发展,实现教育质量与特色优势的再提升.
对融合学校相关的基本涵义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有助于明确当代中国普通学校转型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将融合学校建设和融合教育实践变革推向深入.融合学校是面向所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为其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全面实施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融合学校有其基本的特征或标准,这使它与传统的普通学校区分开来.普通学校向融合学校转型是融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通学校自身变革的应然趋势与方向.
“双减”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构建纯净健康的绿色教育生态是其终极目标.对于学校而言,落实“双减”工作的核心是要在正确理解“双减”要义的基础上,将其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评价改革”“五项管理”等作关联思考,同时系统思考“教师研训”“课后服务”“作业布置”等影响校内“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