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aox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他曾四次获得列宁勋章及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镰刀锤子”金星奖章,两次获得劳动红旗勋章,获得一枚荣誉勋章。1970年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伊萨科夫斯基于1900年1月19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叶利尼亚县格洛托夫卡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里。他们家中有13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5个。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农闲时父亲经常外出找活儿干,好不容易才在邻村找到一份邮差工作。每个星期父亲去火车站时就把他带着,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他还利用父亲工作的便利能够接触报纸和杂志,学会了读书写字。1910年秋,在本村的小学发蒙。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眼疾,经常辍学,但在老师和好心人的热心帮助下总算念完了小学。19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摩棱斯克省沃罗宁私立中学,读了两年便转到叶利尼亚中学,但家庭无力承受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故而被迫辍学。他从小就喜欢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并且自己开始学写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发表,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
  1917年秋,伊萨科夫斯基参加工作,当过小学老师,做过编辑。后因眼疾日益严重,迫不得已离开编辑部。之后,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他将诗集《麦秸中的电线》(1927)看成是自己诗歌创作的开端。该书曾受到大文豪高尔基的称赞:“该书作者正确理解现时生活的基本方向,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实。”伊萨科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民性。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民歌的优秀传统,其主要特点是明畅、人民性和旋律优美。
  伊萨科夫斯基将其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诗与歌献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讴歌美丽可爱的家乡,描绘乡亲们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充分展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内心世界,纵情表达了对家乡、对俄罗斯、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被谱成曲后,在苏联乃至全世界广为传唱,成为真正的俄罗斯民歌。
  这里要特别说说伊萨科夫斯基和著名作曲家布兰捷尔联手打造的杰作——《卡秋莎》。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写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唱着一曲美妙的歌儿,来到晨雾飘浮的河边,站在峻峭的岸上,柔情荡漾,幽思绵绵,想念着她心爱的人儿——远方的边防战士,姑娘清脆的歌声随着金灿灿的太阳飞向远方恋人的身旁,给他带去甜蜜的问候……然而,两年后,正是这支浪漫的情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了战斗的号角、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时时刻刻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和后方百姓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随着滚滚硝烟,英雄的《卡秋莎》飞出苏联国门,传到烽火连天的欧洲战场。欧洲各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们唱着它冲锋陷阵,意大利游击队员将《卡秋莎》的歌词改写后作为队歌,唱着它从法西斯手中解放了罗马城。《卡秋莎》简直就是威力无比的武器!可不是吗,苏军在战争初期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式武器——火箭炮,就在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大显神通,给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红军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火箭炮,就用《卡秋莎》歌中姑娘的名字,亲切地称之为“卡秋莎”。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两人的回忆:1938年年初,诗人开始创作《卡秋莎》,写到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了,结果只写了头几行,便将其搁置一旁。此后,作曲家哈扎罗夫登门向他索取歌词,他便拿了出来,但哈扎罗夫没看上。开春后,伊萨科夫斯基在《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交谈中,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此时他想起了未完稿的《卡秋莎》。布兰捷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后来也就淡忘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夏天布兰捷尔碰见他,说曲子已经谱好了,但得把没写完的歌词补上。伊萨科夫斯基很快写完了全部歌词。1938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连京娜·巴季谢娃在莫斯科首唱《卡秋莎》,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首都听众的心,掌声经久不息,连续三次谢幕,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卡秋莎》歌声很快响彻苏维埃大地,这是布兰捷尔和伊萨科夫斯基压根儿没想到的。后来,哈扎罗夫不胜惋惜地说,他当时没看出来《卡秋莎》这首诗里蕴含着的浓浓的歌味。
  战后,在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建立了一座《卡秋莎》歌曲博物馆(现为伊萨科夫斯基纪念馆),该馆位于他用自己得的斯大林奖金建造的文化馆内。在离此3公里的乌格拉河岸上建了一组象征性的建筑——“卡秋莎河岸”。在石板铺成的一小块平地上,有一个用原木搭建的农舍屋顶和几段原木摆成的长凳;还有一棵剔去了枝桠的松树,树干分了杈,好像是姑娘高高举起的两只手;旁边躺卧着一块巨石,嵌在石头上的铜板上刻着《卡秋莎》的歌词:“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这就是别具一格的《卡秋莎》歌曲纪念碑,它是诗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而建造的。
  伊萨科夫斯基视创作如生命,他晚年重病缠身,仍然不遗余力地关心苏联诗歌的命运;双眼几乎失明,仍然答复读者来信,扶植诗坛新人。1967年,他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之约,着手写自传体小说《在叶利尼亚的土地上》。他知道自己年迈体衰,大限临近,因而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甚至于在临终前3天,还在按编辑们的要求对书的章节作增补修改,校对,看清样。遗憾的是,作者没等到此书问世的那一天,就匆匆地谢世了。
其他文献
鹅毛笔,常以大型鸟类羽毛制成,天鹅羽毛最佳,经脱脂硬化处理后即可削尖成笔。鹅毛笔尖形美、锐利、优雅,似天鹅高歌。蘸以墨水,便可落笔成书,拟以成狂。   ——题记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专制与宗教至上的年代,大革命一触即发。而这其中,却出现了一位为统治阶级所不容,为教会所唾弃,为正直光明的人们所不齿的人,那便是声名狼藉的色情小说家——萨德侯爵。   萨德侯爵,全名当拿迪安,阿尔风斯,法兰
2013年1月12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进入新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多遭遇严重雾霾天气,北京、河北、山东等多地空气质量级别达到严重污染程度,PM2.5指数直逼可测量的最大值,多地PM值濒临“爆表”。其中北京城区PM2.5值曾一度逼近1000,京城十面“霾”伏,如坠入一片云雾之中,空气质量级别多达重度污染或是严重污染,PM2.5当仁不让成为首要污染物。此后半年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是以色列导演阿里·福尔曼2008年的作品。此作一经上映便在纪录片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了影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部动画纪录片,其革命性的表现方式也成为了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大胆革新预示着纪录片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追求。  动画在表现形式、时空重塑、历史还原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自由度,对扩展、开拓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本
在尼罗河西岸悬崖峭壁环抱之下的河谷盆地深处,坐落着许多辉煌壮丽的古代神庙。其中最为华丽雄伟的要数名为“杰塞尔-杰塞鲁”的神庙(意为“万圣之圣”),它是为了供奉阿蒙神而建造的,但同时它也是埃及一位最为与众不同的法老驻跸之所。  这座神庙建造在由众多石柱所支撑的平台上,并有长长的坡道与其下方相连,神庙的下方曾经是一处处美丽的园林。在神庙的内壁上用雕刻和绘画的方式讲述了这位法老一生的故事:在众神关注下出
A horse left this track as he walked.  Here a fore hoof made its print,  obscured as if by superscript  when hind came down where fore had been.  He turns toward home, extends his walk  till hind far
2009年的韩国娱乐圈可谓是多事之秋,从亚洲第一天团东方神起传出解散消息始到super junior的中国籍成员韩庚向韩国法院提起诉讼,每一条消息都闹得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但是,这之中最让人们关注的是韩国当红组合2PM队长朴宰范的“辱韩”事件,这件事到现在在韩国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最终结论。这个事件不仅仅是在韩国娱乐圈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在社会上也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实属罕见。从“水
从目前人类可以勘查到的史前先民文化遗址上,仍有大面积的巨石文化遗存,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巨石崇拜遗迹。此处所规定的巨石文化,特指人类由“新石器时期转入青铜时期”这一个历史阶段。各个地方人类的文化进步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在时间概念上,就缺乏一致性,不同地域里,巨石文化之间会相距数千年的时间。  审视先民的巨石文化现象,都带有十分强烈的表现
在我们有关历史与文化的书写和话语表达中,大量充斥着的是对帝王将相、英雄伟人的塑造与描述,而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中真正鲜活而繁复存在着的平凡大众,也有人不断在质疑人类文化视野与文艺创作中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大历史”,而真正隶属于民众的“平民生活的小历史”一度处于缺席状态。文化表达又何尝不是?在当今许多文艺作品中,都不乏对于乡野传奇和民间神话的表达,在电影中生造民俗奇观、杜撰民间传奇人物就是典型的例证
刚刚逝去的20世纪可谓是一个奇迹与灾难共生的“极端的年代”。一方面,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屠杀和贫困等问题也空前凸显。始创“极端的年代”提法者,是著名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他一生以马克思主义为信条,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各种社会活动,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霍布斯鲍姆在西方世界素有多种称号,如“左派雄狮”,“头号实践的
鲁道夫·赫斯(1894—1987),纳粹德国第三号头目,1923年“啤酒馆暴动”的参加者,暴动失败后与希特勒一起服刑狱中时,希特勒对他口述了《我的奋斗》一书,赫斯笔录后于1926年出版。1925年任希特勒的私人秘书,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总理,开始独裁统治。不久,赫斯即被任命为希特勒的党务助手。1939年被指定为希特勒的继承人(排名戈林之后)。至此,追随希特勒十余年的赫斯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