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停的脚步 顾盼之间的标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台湾70年代“纸上风云第一人”的高信疆先生,于2009年5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65岁。高公的名字与“中国时报”紧密相连,历任《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周刊》总编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中时晚报》社长,在这个舞台上开创了一个文化盛世。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新闻媒体以外,高公与夫人柯元馨于70年代初创办了言心出版社,出版有《夏济安日记》、张系国重要代表作《棋王》,朱天心的第一本小说《方舟上的日子》,动物学家“老盖仙”夏元瑜的《以蟑螂为师》,温瑞安诗集《山河录》和散文集《龙哭千里》等。台湾尔雅出版社发行人隐地先生曾论道:“言心出版社如果今日还在,后来的‘五小’——纯文学、大地、尔雅、洪范、九歌,可能风光会略为减色。”(2003)
  
  
  从李白到狄德罗
  
  高公是河南武安人,1944年生于陕西西安,父亲是国民政府首任“西北移民处”处长,在任内殉职。后来母亲带着5个子女到达台湾。
  作为诗人的高公,给自己取的笔名叫“高上秦”。2000年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专访时,高公表示,“陕西称为秦,我虽然生长在台湾,但是因为陕西还是我心灵的故乡,所以我愿意有一天回到陕西,就叫上秦。另外一个意义,在西方像土耳其这些地方称中国为秦,秦既然是中国的代表,我也希望我的一切努力,可以让中国站得更高、高大、更光明,更能让大家看见,把中国抬起来。”
  “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对自己的评价。高公九岁时哥哥教他背的第一首古诗就是李白的《下江陵》,此后,李白就成了他一生所追求的风范。
  高公自中国文化学院毕业后即进入《中国时报》,年仅26岁,当上中时海外专栏主编,3年后,接手“人间”副刊。诗人高上秦,一变而成媒体英雄高公。高公工作投入,曾有过五天四夜没离开过报社的记录。“我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为什么这么工作?我读《狄德罗》的传记,看他编辑《百科全书》,开始有钱支持,干了几年以后没人支持,他一直这样工作了二十年,最后终于完成《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狄德罗有一个工作信念,他认为自己是在为人类而工作,所以他才会有巨大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狄德罗给我很深的感动,我觉得他是编辑的伟大榜样。”(《南方周末》,2004)
  李白和狄德罗,这两个少年时代的偶像和职业上的榜样,预示着高公一生积极任事、不断寻求突破的行事作风。在高公和中时同事的努力下,《中国时报》的发行量,居然因副刊而快速成长,这在报业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盛事。当年中时曾做过一次读者调查,问他们最先阅读《中国时报》的哪个版,结果75%的读者先看“人间”副刊,然后才看社会新闻、国际新闻;当时《中国时报》每月订费45元,业务部甚至接受一种特别的订户──只订“人间”副刊,每月订费15元。
  
  时势造英雄
  
  
  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个人魄力以外,还需天时、地利、人和,而高公可谓躬逢其时。
  70年代的台湾,报禁尚未开放,报纸新闻千篇一律,彼此之间并无多大差别,限制只能印一大张半的报纸,真正的看点就是那半张的副刊。彼时社会运动隐然骚动,现代诗论战和乡土文学论战在报端点燃,《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则是其中重要的中介,刊登了论战的重要文章。在那个封闭肃杀的年代,高公鼓励报告文学,开设“现实的边缘”专栏;发掘民间艺术,大规模报道了素人画家洪通、雕塑家朱铭、音乐家李达等,让大众能看到这些来自民间的原生力量;开辟海外专栏“春来燕归人不归”,广邀海外学者作家如周策纵、夏志清、余英时等投稿,引进不同的思想文化,激荡思潮;大胆发表李敖复出的第一篇文章《独白下的传统》及向刚出狱的柏杨邀专栏,70年代末又推出当时在台湾仍为禁忌的“五四运动”系列报道。作为副刊主编,他还跨出编辑室,举办座谈、演讲、辩论、画展,开辟电影周、文学周,设置文学奖、电影奖,将“人间”的影响力伸展扩充至前人未及的角落。
  如此种种,无不掷地有声。高公说:“作为媒体的一个编辑人,你应当有一个角色的自觉,有一个身份的认知。你这个身份是联系在专业精英跟社会群体之间,你应该做一个很好的桥梁。但是当你在做桥梁的过程中,尤其在一个社会处于变动、转型的时代,你必须有一个理想,就是你要做什么,你为什么来做这个编辑以及你如何做。然后对编辑的责任、使命和方法你都要懂,否则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编辑人。你是在社会里,你是记录这个时代,甚至探讨现实的社会问题,以及追寻大家一个可能的共同理想,这个时候你要有一个自觉。这种自觉在我而言就是首先要认识你是谁,你所处的时代是什么,你的环境整体的需求和问题何在。” (《南方周末》,2004)
  而在那个禁锢的年代,一个年轻人所开创的文化副刊黄金时代的背后,需要一份对理想的认同、信任和支持。“放纵”高公去开拓的就是时任《中国时报》董事长的余纪忠先生。
  高公在做洪通报道的时候,连续5天全版“爆炒”,虽然由此促成洪通画展出现参观者排了两条马路的轰动景象,但也招来很过忌妒。當时某大学毕业公演就演“谋杀洪通”,还有艺术家投书15,000字长文到别的副刊骂高公和《中国时报》。报社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总编辑、总经理、采访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广告部主任五大巨头找高公开会,要求立刻停止报道。高公当时回答:“你们要想停止,很简单,明天贴个布告把我开除掉就可以停止了。如果我还在做副刊主编,我要告诉你们,我还会做下去。”10分钟后,高公接到余老的电话:“我告诉他们我就喜欢你这样的理想性格,你会对报社有大的贡献,所以请他们忍耐,但是你要跟长辈们道歉,你那样讲话不礼貌。”
  如此意气风发,难免树大招风。70年代中,高公一度离开中时,后在1978年重掌主编,直至1985年从中时离职。1988年任《中时晚报》社长,却并不是他最可发挥的编辑位置了。
  1980年代后期,报禁解除、报纸增张,文字变得泛滥、模糊;又十年,思想退位,电视、电脑主宰了大众耳目……他代表的纸上风云时代,于是走入历史。(陈义芝)
  
  积极参与华人文化交流互动
  
  90年代离开《中时晚报》后,高公受邀担任香港《明报》集团编务总裁、北京《京萃周刊》创办及顾问。这两段经历在各种资料中总显得语焉不详,也许相较“人间”的辉煌时代,这实在算是黯淡吧,无论香港还是大陆,皆跳脱不了时代的流转。但毕竟,“前瞻大陆,回首台湾,人生徜徉至此,亦高人哉!”(李敖《送高信疆归大陆序》)
  除了两岸三地,高公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也及至东南亚。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复刊期间,高公心感有道义要扶助这样一份有风骨的报纸,特地到马来西亚给予编务上的指点。
  
  不应被遗忘的编辑典范
  
  作为媒体人,高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不管是副刊、新闻、还是出版——而这是不会随时代流逝而消失的。
  “人间”副刊在高公的引领下,变被动为主动,推出了“人间参与”、“现实的边缘”等栏目,把策划理念带入了编辑工作。1983年至1985年高公担任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总编辑,策划出版了一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把中国历代的名著加了白话的译注。高公认为“中国的古典知识应该而且必须由全民所共享”,但古典名著多艰涩,若要大众化,则需有古文及白话功底深厚、且文笔流畅的作者来“翻译”。台湾专栏作家苏惠昭评论说:“从当下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在大陆的大流行来看,这套书的构想至少超前了二十多年。”当时登报征订,一个月内就收入4,800万台币,邮局送划拨单是一个大麻袋,非亲身经历难以想象。
  内容革新以外,高公还推行了版面的革新,重视插画、照片与设计编排,在以文字为主的版面,由插画家林崇漢每天依主题配画;专题、专稿图文并茂,在当时的报界,甚至整个华文报界,都是水准一流的,令人耳目一新。高公还打破禁忌,开放编辑权,于1981年邀请50个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人为“人间”副刊设计一天版面,这些专家设计的版面,今天看来仍然不乏新意。
  “人间”副刊也是一个“人才养成所”。季季、骆绅等都是在“人间”成长起来的优秀编辑。《印刻文学生活志》总编辑初安民表示,他这年代干编辑这行的,几乎很少有不受高信疆影响的。
  另一项同样出色的本领则是作家的发掘和关系维持。据《中国时报》前社长王健壮回忆,大牌作家像张爱玲、鹿桥、黄春明、王祯和等人,都被戏称是高公的“专属作家”;旅居海外的知名文人只要回台,他从机场接,到机场送,美其名是全程陪伴,其实就是“绑架”,不让其他报社有接触机会。武侠名家温瑞安曾说过一个故事:高公在编海外专栏时,向仍在马来西亚一小埠里念初中的他约稿,还为他写了三十几页的信,对其作品发出感慨,多年之后,他才知晓这位台湾文化界的大将军是几乎从不写长信的、也从来绝少人能得到他的来信。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文章谈及写信这件事,把作家的写信风格分为四派,而高公却在这四派之外,“气魄最大”、“根本不写信,只打越洋电话”。高公每月的电话费惊人到连报社财务都来查,而许多人都是因为感念他的午夜电话而发奋提笔,写出了影响那个时代的许多文章。人才的发掘需眼光,而人脉的维持却需用心和尊重。
  
  从1970年进入中时,高公一生起起落落,但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却从未歇止。得意与失意之间,创造了一个时代,也记录了一个时代。
  人们的遗忘速度往往是时间流动的n次方。在回顾和期盼之间,总有一些我们希望能复制的美好,这就是不应被遗忘的典范和标竿。故人往矣,今人能做的是对那个文化盛世的追溯和记录。唯有如此,才能让隔着时光河流眺望的后来者多一点原始的了解,而非道听途说的“传奇”,这才不会辜负开创者的一番心血。
  
   挚友谈高信疆
  
  李欧梵:国民党经常会花重金邀请海内外的著名人士为政府建言,但是国民党建言会的影响力不如《中国时报》的一个“人间”副刊。
  季季:他的一生,可说是高度的理想,也高度的燃烧。
  张大春:高信疆发明了今天都跟不上的副刊形式,他创造了副刊编务的主动性,不管是创造议题,或是捕捉风潮,或是引发争论,他无役不与。
  王健壮:办报纸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反映潮流,另一种是领导风潮,信疆毫无疑问是后者的代表性人物。
  杜南发:高信疆是少见的,那种可以出口成章的人……高信疆的非凡文采,思路的清晰是我至今十分少见的。
  南方朔:高信疆是台湾过去五十年里,对新文化贡献最大的人,他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巨大的影响力,把文化的关怀范围和新的文化带进来,并用副刊来整合庞大的年轻族群。
  阮义忠:高信疆是什么人?就是全部的华人精英都笼络在他的媒体上,以后他会很重要的。
   ——摘自《中国时报》等相关媒体报道
其他文献
手机从第一代的模拟电话“大哥大”、到第二代有短信语音功能的数字电话、再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手机,手机功能从单纯的语音通讯,进化到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分享;手机已不再是手机,而是具有视讯、上网等功能的行动媒体,因此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机比报纸互动实时、比电视方便携带、比计算机价廉普及,这些优势让它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一、小
期刊
2009年4月,筆者決定做台視文化的專訪,打電話給台視文化的陳綺華副總經理,不料她卻對我笑了笑:“台視文化的歷史並不有趣,一路走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事。這種報導真的沒什麼意义。”我明白其謹慎的心理。其實,自台視於1987年正式設立子公司台視文化後,台灣另外三家無線電視台(中國電視、中華電視、民間電視)亦先後成立文化公司,涉足演藝人員培訓、出版、公關行銷、買賣影片等業務,惟都因難以獲利而先
期刊
2008年3月,我因投稿出版第一本书《最长的辞职信》,踏进圆神(方智)出版社。没想到,却意外地接下一个大案子——采访受到云门“流浪者计划”奖助的“流浪者”。这是一趟意外的旅程,却让我走进生命深处,了解“真正的旅行”,接受了一场生命的洗礼。  云门“流浪者计划”由林怀民老师于2004年发起。规定只能一个人旅行,还要在亚洲地区,流浪60天,历经兴奋、疲倦、甚至水土不服,种种困厄,重新找到往前的力量,流
期刊
潮流暗藏,新书井喷    每年的一至五月,是新书井喷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一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和四月份的全国书市(2009年在济南),多数出版社会把重点书放在这两个书业盛会之前出版。这期间,出版物相对比较主动,因为各出版社尚有大量值得操作的选题在运作,每家都拿出自己最抢眼的新书抢占市场。可以说,上半年是出版机构的黄金时段,把握好这一时机,全年的出版计划也就顺利完成大半。尤其是,这期间的图书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爱上了书,一爱就没商量,就不放手,而且会爱书一辈子,与书白头偕老。因爱而生瘾,因爱而痴迷,因爱而成癖。  “购书狂”。有人爱集邮,有人爱收藏,我爱购买书籍。小时候,时兴小人书(画书),常渴望拥有十册八册,那兴趣比扇三角(烟盒纸)、摔四角(纸面包)还浓。当时因家穷,只偶购三两本,多是拿赢得的三角、四角从三角迷四角痴手中换得,三两年也拥有画书一木箱。读初中时,常在星期天到八里外的集上书店买
期刊
编辑平台:  这是周浩正先生写给编辑人的第四十七封信。  这位台湾出版界前辈,在古稀之年把毕生经验以书信形式写出,与同业分享、探讨,盼能抛砖引玉对同业有所启发。  本刊有幸,得到周老允许,将不定期刊登他未结集成书的书信。    亲爱的朋友:  有位刚加入编辑队伍的年轻小友,读了《编辑力初探1.0》后,写了封e-mail给我,大意是说:  “我读完您写给编辑的信了,但对我现在的工作,似乎帮助不大。您
期刊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频道精心打造推出《台商故事》栏目,开播2年多来播出100多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众多观众和台商的要求下,《台商故事①》于2009年1月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而第二本,第三本……也将陆续面世。台商在大陆的艰苦奋斗和辛酸历程,成为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激励着广大读者和有志者。当我们品读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对这些台商,我们有的是尊重、钦佩、敬仰和自豪。    
期刊
记得去年年底,东北风呼呼地刮着脸,感觉自己很像一只北京板鸭,被厨师锋利地片着。抬头间,便来到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磨铁”)的院子前。白墙黑字,十分高调地写着,“跟文化死磕”。“这只是一种做文化的态度。我们对文化,不仰视、不跟风,更不盲目。我们一直致力于制造潮流,回归自我。”这是磨铁总裁沈浩波对这句口号的解读。      星光大道 磨铁铺造    曾几何时,图书行业被排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三,
期刊
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1938年~),生于纽约州水牛城,现居纽约。他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小说不仅在美国备受推崇,还跨越大西洋,完全征服了自诩为侦探小说故乡的欧洲。他的作品是拥有最多崇拜者、精英分子最爱收藏的推理小说。其作品简繁体版分别由新星出版社和城邦脸谱出版社出版。  本期两岸出版专题,将为您讲述两岸出版业者与这位当代著名侦探
期刊
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生的阅读更是如此。传统的阅读训练课程是按照年级或年龄来设计,教师在推荐阅读教材时也是面向全班的所有孩子。但实际上,同一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并不一致,这还取决于各自的学习能力、课外阅读训练和阅读兴趣。如何进行差异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教育者面临的难题。现在这一难题在香港商务印书馆设计的“阶梯阅读”空间里迎刃而解。  阶梯阅读空间利用互聯网,为小学生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