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我的编辑心法(3)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kx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平台:
  这是周浩正先生写给编辑人的第四十七封信。
  这位台湾出版界前辈,在古稀之年把毕生经验以书信形式写出,与同业分享、探讨,盼能抛砖引玉对同业有所启发。
  本刊有幸,得到周老允许,将不定期刊登他未结集成书的书信。
  
  亲爱的朋友:
  有位刚加入编辑队伍的年轻小友,读了《编辑力初探1.0》后,写了封e-mail给我,大意是说:
  “我读完您写给编辑的信了,但对我现在的工作,似乎帮助不大。您说了太多过去的事例,又讲了不少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生的‘忧虑’──都距离我太远了。我诚恳地请托:能不能教我几手立刻能赢的方法,我要是连现在都挺不过去,明天又在哪里?”
  说得好!但,坦白说,我困惑了。
  我不认为自己在写“编辑职场生涯3分钟谋生术”,我只是用自己的眼睛或心思所及,记录下曾发生过的事、正在发生的事以及或将发生的事,希望读友从中体会出连我也无从知悉的新想法。壹传媒集团的老板黎智英先生在《我是黎智英》中的两段文字,似可帮我解答这位年轻人的部份疑惑,他在《自序》写道:“回望过去,我們不是重温旧梦,而是给过去新的批注。”又说﹕“历史是什么?那不外乎是人对己发生了的事情的了解罢了。新的知识会给旧的事物带来新的了解,历史不会长大或变小,却会不断更新,故此历史也是活的。”
  我记录的这一切,用黎智英这些话的角度来理解,就不会误读了。
  坦白说,若想从《编辑力初探1.0》得到像1+1=2似的“标准答案”甚或“如何约稿”、“如何计算成本”、“如何和作家来往”、“如何找到畅销书”……的读友,肯定要失望了,因为它完全不具这种效能,它只是用新吸收的知识解释过去的案例,从新的科技发明,想象出版与编辑将面对的挑战。它不是解答,也不提供解答,更不是ABC,它希望读友进一步去思索、去追寻自己未来之路。换言之,你所期待的解决方案握在你自己手上,它不会从天而降,它一定在,但不一定是你找到。我在信上所讲述的是,有人在他那个时代,曾经拨云见日,创新出版。我试着探索:是什么因缘成就了他们?
  这封信仍一本初衷,续谈我的编辑心法──和而不同。当然啰,仍然“没有答案”,假如你是始终不懈的学习者,有些描述或许能博你会心一笑。
  且来说说“和而不同”的“和”。
  和,要能和“众”、“同”意,又能“共”生(不是我打倒你,你打倒我,而是我活你也活,只是各有各的活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做不到“和”,在出发点上就出局了,少了和的基础,也失掉了着力点。黎智英有段话,本是他的好朋友见他年轻气盛、野心勃勃,劝他改改脾气,让自己慢下来。可我怎么读,这些字句都像在解释“什么是‘和’”:
  “因应周遭事物演进的速度做事,你便有足够的力量达到目标了;这样整个环境是你的后盾,推动你前进。
  急于求成,你便脱离事物演进的力量和方向,背离周围的人的共同意志﹔失去大众的支持,事倍而功半﹔你早晚会筋疲力尽,终致失败。那么,不管你个人有多大的力量,也不管你如何心急,你也不能令这世界走快一步啊!
  做事的方法和规律,只是表象而已,随时都可以改﹔可是原则和操守却千万不能变,因为那是大众的力量和意向,是你赖以成功的潜在支柱(fulcrum)”
  “因应周遭事物演进的速度做事”以及“急于求成,便脱离事物演进的力量和方向”,在在告诫我们如何学习到做人与做事的上乘技巧,太保守或太急躁都会误事。先学会融入情景和时潮,融入才能优游其中,做个弄潮儿;若要更上层楼,唯有求异,“求异”就是“从否定现状开始”,迈向没有地图指引的地方,找到新的领域──所谓创新,所谓“紫牛”、“蓝海”、“无人地带”、“另辟蹊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其中道理,就明白“和”乃是脱胎换骨之本,而“不同”的创意能量,即萌芽其中。
  有了“和”做基础,“不同”才有彰显、出头的可能。总而言之,“和”是沃土,“不同”是沃土上生长出来的结果;“和”是本,而“不同”的发掘过程,是一条育成之路。
  以下,还是让几个小故事,来阐明我的理解吧!
  
  [故事一]
  
  朋友中,不少人买了游戏机Wii,放在家里,合家同乐。他们每提到Wii,会莫名地兴奋起来,几乎异口同声赞美它是最适合“全家乐”的发明。
  根据资料,到2008年年底,wii的销售量达4,496万台,比Sony PS3和Xbox相加起来的数量还多。
  Wii是什么,居然让老人、小孩、不分男女都沉迷成痴?
  这一切,其实全是宫本茂惹出来的。
  2003年9月,任天堂负责软件开发、有“现代电玩之父”之称的宫本茂,被有史以来最大赤字(30亿日元)吓到了。回到家里,看到从来不玩他开发出来的电玩、正忙于家事的妻子时,忽然蹦出一个念头:“假如能让从来不玩游戏机的家庭主妇爱上它,那是多大的商机?”
  他认为“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妻子,就可以改变每一个人”,他将妻子对游戏的关心程度作为指标,戏称为“妻度计”(Wife-o-Meter;结合妻子Wife与温度计Thermometer的自创单字)。
  于是,扩大电玩对象,让不玩电玩的人一起来玩,形成“新电玩”的战略目标,代号“Revolution”(革命)的开发案终于成案。2006年年底,Wii诞生了,果然是场革命,它席卷市场,改写了电玩的定义。
  宫本茂总结他的经验时,说﹕“勇于冒险,不要想着会失去什么,而是去思考会得到什么。”
  
  [故事二]
  
  被尊称为“7-Eleven之父”的铃木敏文,接受台湾《商业周刊》邀请,担任2008年12月的“客座总编辑”。他是一位视变化如常的企业家,他说:“世间的事物是经常在改变的,当然这看历史就知道──一直在变;所以,只要站在‘经常在改变’的前提之下,坦诚接受所有变化。”他写给采访团队的题字,是“变化对应”四字,由此可略窥他“以一个毫无消费与零售经验的门外汉,一手建立了现今全球人们看到的便利商店经营模式”的过人之处。
  有趣的是,他23岁从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系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东贩集团”担任介绍新书出版的《新刊News》基层编辑。
  让我吃惊的是,原本只有5,000份发行量的杂志,在他规划之下,成长为13万份。
  我想了解的是,他做了什么?
  在《商业周刊》的访问中,只举了一例,却已经可以充分说明他“变化对应”的本事:他做了当时的编辑不敢或不屑做的事──邀请名作家谷崎润一郎与女明星做“纸上座谈”。简单的说,铃木敏文不怕改变、不遵循前例的性格,将原有的读者群,透过女明星的美貌扩大了,将不读这类杂志的人,成为新读者,杂志的影响力也因此大增。
  他对于“不受限过去经验”的诠释与众不同,他说:“人都有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思考‘过去都是怎么做的’;另外一种是对未来有个蓝图,然后思考‘现在想要这么做’,我大概是后者。”
  他的创意不断,7年之间,铃木敏文升任主编。
  
  [故事三]
  
  高信疆,以二十多岁的年纪,由时报大家长余纪忠先生不次拔擢,接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这在上世纪70年代是石破天惊的破格任用。
  高先生敢于扬弃副刊传递文学使命的狭窄传统,走不一样的路。他重新将“文学副刊”定位为“文化副刊”,使内容有了最大包容性,而不局限于小说、散文和诗的承载。他进行形式改革,和设计家与画家结合,全面翻新版面设计,一新众人耳目;他引进新的文体(如“报导文学”),与社会弱势阶层对话,将社会关怀透过文字传播的力量,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他和出版社合作,刊登话题性的书摘,创造自己“被利用的价值”,串连被人疏忽的外在力量;举办文学奖,吸纳新生代加入阵容……当时的文学热度,可用“沸腾”两字来形容。在那年代,人才辈出,气象万千,高信疆和他结合起来的阵容,代表了迈向开放社会的一股新锐之气。
  他做的事,像所有革命家一样,在承续传统的同时跨越传统,将经营的领域(内容)扩张,容许更多不同的声音和表现手法借副刊呈现出来,副刊不再是少数文学爱好者的禁脔,他走出象牙之塔,走入群众,倾听土地和人民的声音,并得到极大的回响。他把过去对文学与艺术冷漠的旁观者,变成新的读者,也可以这么说,他扩大了副刊的阅读对象,把文学版图拓展出前所未有的疆域。
  高先生在文坛能引领风骚十二年,岂是偶然!
  
  [故事四]
  
  大约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事。
  一向意气风发、不断推案的“远流出版公司”,遭遇到转型的瓶颈。经营者王荣文邀请年纪不到三十岁的詹宏志出任总经理,一肩挑起再造远流的责任。
  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有很多事值得反复咀嚼。因为在我的认知中,詹宏志经营远流的事迹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出版(商业)模式的翻新。他是第一个将商业思维全面导入出版事业,并获巨大成功的人。他本身即是书迷,爱书成痴,而且兴趣广泛,无书不读。他念的本科是经济,但小说、诗歌、评论等文体样样出色,在文化界很早就显露才华。痖弦是业界最早知道他非池中之物的人,一再提拔﹔中时大家长余纪忠先生则是真正委予重任,让他独当一面,先是《工商时报》副刊主编,不久即出任《时报周刊》总编辑。王荣文找他的时候,他才从《时报周刊》史上最年轻的总编辑大位辞职,那时的他,是天空熠亮的新星,他的崛起,像传奇一样为人瞩目。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詹宏志还未加入的、早期的远流,出版物缺乏长期线型规划,每一种书都靠自己单打独斗,在书市求生,无法累积成果。
  那时的出版界,是五小(纯文学、尔雅、大地、洪范、九歌)天下,整个书市的特色是“独尊文学”。
  假如当时詹宏志领导的远流也加入这片红海混战,必然遭遇围堵,胜负难料;即便赢了,也不过是分食者之一,难成大气候。他非常聪颖,决定另觅利基──选择了非主流的、文学领域外心理类书籍,背水一战。那儿,没有强大的竞争者,更没有领先者,先进去整合的出版社,即能独享市场。
  远流出版“大众心理学丛书”之所以被台湾出版界视为经典战役,因为它从领域的择定、编辑方针、定价策略、发行暨营销技巧的细腻布局,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先。
  在那年代,谁敢一次推出40本书,凶猛上市?巨大的出书量,立即成为新闻焦点。在那年代,詹宏志运用他的影响力,在书还没上市之前,序跋、书介在主流媒体已喧腾一时,比花钱登广告的效益更大、更强。
  詹宏志“和而不同”,敢为天下先。他勇敢地以新的编辑方式(书系品牌化)切入市场,组建新读者。他将心理学经营成新显学,当时的学生和上班族几乎人手一册,手捧远流版的心理学丛书,表示自己的前卫、进步与时髦。
  若干年后,许多学校图书馆添、补书籍时,“大众心理学”仍常常被整套勾选,由此可知其渗透力道之广之深。
  这个出版模式在远流一再复制,创造了“远流奇迹”。
  类似上面的故事,还有不少,情节虽不尽相同,内涵都颇相似,也就不再重复。从这四则样板,我们似乎可简略归结出“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与众不同”的旨趣,但请小心,千万别忘了有个前提──和。因为唯有身在其中,了解情势,才知生存艰辛﹔因为了然艰辛,才会努力创新(求生)。
  有些网友告诉我,读《编辑力初探1.0》最大收获,是读我未曾实现的企划构想。有些小友和我在网上经常互通音讯,成了忘年之交,所以,说起话来特别直率。他们不止一次建议,多讲案例──不是我写的企划构想有多动人,而是它刺激了阅者的想象,让读的人思潮汹涌,浮想翩翩,衍生出自己的点子。
  我没料到有这种节外生枝的奇效,大乐之余,忍不住手痒,又想画蛇添足了。
  既然是不存在的蛇足,容我用最扼要的文字稍作说明。
  当年,我主编的“实战智慧丛书”侥幸占有市场一席之地,但很快发现它的软肋──争译国外知名作家和著作,是条充满荆棘的路,因为各家出版社相似的路线都在抢同样的作者/作品,不自觉地陷入同质化的泥沼。长此下去,大家都长成一个模样,对读者而言,我们全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
  破解之道,即在“独特,或者差异化”。一方面,不放弃国外知名作家和著作的翻译(和);一方面,另行布局,精心策划一条副线,名之曰“中国式管理”(不同)。此案后来几经转化,抽绎精髓,变身成“实用历史丛书”,推出之后,赢得市场丰盛的回馈。
  我要说的是,“中国式管理”是个可经营的概念,当初有鉴于条件不够成熟(能写的本土企业与企业家太少)而放弃,现在似可重新考虑了。
  那时候,第一本策划的书是《不竞争原理》。
  
  [故事五]:
  
  老编桌上还未实现的企划构想4/《不竞争原理》及其延伸
  《不竞争原理》的想法非常简单,也很中国,只是想以“黄老思想”为企业把脉,用《老子》《孙子》……里的观念,找出国内外企业的致胜之钥。譬如﹕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第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老子》<第68章>)
   “善为士者”的“士”,可移用为领导者;“不与”,“与”通“争”,即不争。“不战”和“不争”的观念,也可以用在企业经营中而大放异彩。黎智英就认为“学做生意和管理,读《老子》要比读MBA有用得多。”畅销世界的《蓝海策略》,讲的不也就是“不竞争原理”?
  我曾在介绍美国奇异公司总裁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的文章中,读到他接任之后,大刀阔斧改造公司,只允许在各领域里数一数二的事业单位可以留下,达不到标准的,亳不留情地予以关闭或分割出售,他要的是“不竞争”。
  美国威名百货的创办人山姆·威顿(Sam Walton)创业之初,他避开城市,选择乏人竞争的城乡布局(乡村包围城市),做大之后,才回头接收市场。
  中国新崛起的企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像《蓝海策略》这样的书可红遍世界,我们的学者难道写不出《不竞争原理》?
  将《不竞争原理》作为“中国式管理”系列丛书的先锋,也许值得冒险一试。依我做事惯例,会先列虚拟书单,从书市中撷取吻合旨趣的书(如《水煮三国》、《潜规则》),开列至少30本以上的名单,让大家感受并研究书系的整体形象。有了共识,再来剔虚补实,努力组稿,定下年度出版计划,按表操作。
  假使当初這条副线成功推出,自然而然让“实战智慧丛书”添增不同风貌,所谓差异化,这就是吧!
其他文献
“《大雪无痕》写了两个半月,《苍天在上》写了五个半月,《省委书记》连采访带写总共用了一年。《高纬度战栗》我写了快两年,这期间除了我妹妹陆星儿病逝,我基本就没离开过电脑,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就写这本书。写到最后两三个月,就根本写不下去了,牙疼得整天出虚汗,一天吃两三次止疼药,就那么熬着,硬撑着写完的。”今年,当65岁的他花了两年多终于完成了60 万字的长篇小说《命运》,那一刻之后,他连续高烧不退,
期刊
前些天为着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到新闻出版总署邬副署长办公室请教事项,偶见温家宝总理请邬副署长帮其购书的清单。虽未看其细目,但依然很感动。  关于读书,历来有很多赞美之词。最常见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最极端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到这张清单,我脑海中反复掂量的便是这两句话。温总理为什么读书?我们倡导读书到底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所倡导的读书文化,是否太过功利?  如果为
期刊
公元十世纪末,妈祖信仰在福建莆田诞生。一千多年以来,妈祖的形象经历了从福建“乡土之神”、“公务之神”直至“全国海商之神”的变化,她的封号也从“夫人”、“妃”(宋代)、“天妃”直至最高的“天后”(清代)。经过千年的演化,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民俗道德文化现象。妈祖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妈祖的尊重和崇拜,反映我们中华民族性格中真善美的特性。妈祖文化作为两岸民众共同的文
期刊
当亲子教育的热潮风卷两岸,这股热潮也直接吹进图书出版行业,亲子教育图书(以下称亲子图书)也风靡两岸。然而,即使热潮来临,也并非所有的图书都能畅销,跟风之作也不免被遗忘在书店的某个角落。亲子图书在众多的“赚钱运动”中,如何来分取一瓢羹?    当我们走进各大书城,就不难发现,亲子图书在市场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分类,而是包含在家庭教育当中,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虽然亲子教育已经逐渐为人所知,但作为图书分类,
期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当年,才子王勃登上滕王阁,激情澎湃,写下如此佳句,同时也为生不逢时而顾影自怜,感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千年之前的他,如果穿越到当代,再登滕王阁,定会发现驻扎在赣水之滨、滕王阁畔的江西教育出版社。而后惊呼“天生我材必有用”,成为一名创意不断、能编善写的出版人。    成立于1985年的江西教育出版社隶属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江西省出版总社),
期刊
手机从第一代的模拟电话“大哥大”、到第二代有短信语音功能的数字电话、再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手机,手机功能从单纯的语音通讯,进化到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分享;手机已不再是手机,而是具有视讯、上网等功能的行动媒体,因此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手机比报纸互动实时、比电视方便携带、比计算机价廉普及,这些优势让它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一、小
期刊
2009年4月,筆者決定做台視文化的專訪,打電話給台視文化的陳綺華副總經理,不料她卻對我笑了笑:“台視文化的歷史並不有趣,一路走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事。這種報導真的沒什麼意义。”我明白其謹慎的心理。其實,自台視於1987年正式設立子公司台視文化後,台灣另外三家無線電視台(中國電視、中華電視、民間電視)亦先後成立文化公司,涉足演藝人員培訓、出版、公關行銷、買賣影片等業務,惟都因難以獲利而先
期刊
2008年3月,我因投稿出版第一本书《最长的辞职信》,踏进圆神(方智)出版社。没想到,却意外地接下一个大案子——采访受到云门“流浪者计划”奖助的“流浪者”。这是一趟意外的旅程,却让我走进生命深处,了解“真正的旅行”,接受了一场生命的洗礼。  云门“流浪者计划”由林怀民老师于2004年发起。规定只能一个人旅行,还要在亚洲地区,流浪60天,历经兴奋、疲倦、甚至水土不服,种种困厄,重新找到往前的力量,流
期刊
潮流暗藏,新书井喷    每年的一至五月,是新书井喷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一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和四月份的全国书市(2009年在济南),多数出版社会把重点书放在这两个书业盛会之前出版。这期间,出版物相对比较主动,因为各出版社尚有大量值得操作的选题在运作,每家都拿出自己最抢眼的新书抢占市场。可以说,上半年是出版机构的黄金时段,把握好这一时机,全年的出版计划也就顺利完成大半。尤其是,这期间的图书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爱上了书,一爱就没商量,就不放手,而且会爱书一辈子,与书白头偕老。因爱而生瘾,因爱而痴迷,因爱而成癖。  “购书狂”。有人爱集邮,有人爱收藏,我爱购买书籍。小时候,时兴小人书(画书),常渴望拥有十册八册,那兴趣比扇三角(烟盒纸)、摔四角(纸面包)还浓。当时因家穷,只偶购三两本,多是拿赢得的三角、四角从三角迷四角痴手中换得,三两年也拥有画书一木箱。读初中时,常在星期天到八里外的集上书店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