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眼于教育质量,以南京市玄武区沧波门小学为例,在纵向对比中发现,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调整对外来工子女学校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复杂影响,其中既有与政策初衷相符的方面,同时也存在遗憾。
[关键词]城市化 流动人口 教育质量
研究背景和方法
2006年夏天,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对辖区内的外来工子女学校进行了清整,凡不具备办学许可证或不符合教育局办学条件的外来工子女学校一律取缔。按照规定,被取缔学校的学生可选择到经政府认可的同类学校或公办学校就读,或返回原籍学校就读。考虑到整改后东城区已无外来工子女学校,教育部门将该区两所被取缔的学校合并,改名沧波门小学,划归孝陵卫中学代管。围绕政策调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的复杂影响,笔者从2007年3月到2008年6月间,利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校方、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系统调查。
改革前后学校情况的综合对比
1.学校硬件和师资的变化
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硬件条件的改善。首先,玄武区教育局投资95万元将新校区的操场翻修为水泥场地并铺设人造草坪,添置数个篮球架;其次,区教育局还出资新建了一排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原有的二层楼房式教学楼也得到了全面修缮,照明条件大为改善;此外新设食堂,方便离家远的学生中午就餐。学校的体育和音乐器材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心捐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教学的硬件需求;与之相对,教学仪器的缺乏和教辅工具的单一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硬伤。教师们一致认为,该情况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呆板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教学仪器的匮乏也制约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量同类学校的取缔和该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引起了学校招生规模的变化。2008年上半年,沧波门小学的在校人数为612人,接近改革合并前两所学校学生人数总和的两倍。通过扩招,目前在校专职教师人数为18人,男女比例为1:8,青年教师仅一人。教师中仅一人拥有本科学历,两人为大专学历,其余都只有中专毕业。
尽管师生数量均有增加,但该校师资规模与在校学生的增幅并不同步。平均每名教师带1.5个班级,约100名学生,每周平均工作量是26课时。由于学校聘用不起专业的副科老师,教师必须兼任多科,所谓的素质教育质量因此可想而知。
教师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而教学热情又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学校划归公办中学管理后,教师比较的对象转为了公办学校教师,更多福利的缺失使相对落差强烈;其次是教师普遍认为工作量增幅远大于收入增幅。
2.在校学生的就学行为和心理变化
转学后,学生家庭距离学校的距离较之前普遍有所加大。从数据来看,位列前三位的上学交通工具分别是公共汽车、步行和自行车。政策调整前后,学生家长一般都不接送子女,结伴上学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兄弟姊妹之间,学生的人身、交通安全都值得关注。
在调查过程中,受访学生对新学校的硬件条件都表示肯定,96.1%的学生表示学校目前的校园环境比以前好。人际交往方面,92.2%的学生表示喜欢新同学,100%的学生能与新同学相处融洽;师生关系方面,84.3%的学生认为新老师对待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体现学生状态的基本指标之一,27.5%的学生认为现在成绩更好,33.3%认为差不多。如何适应新学校的氛围和陡增的学业压力成为学生短期难以达成的目标,尤其在升学制度并轨后,学生所面临的升学压力已经对许多孩子造成巨大心理负担。频繁迁徙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而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又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城市学龄儿童的距离。
3.家长对于子女学业态度的变化
笔者考察了流动人口子女转校前后的家庭教育支出。转校前,家庭年平均教育支出为3065.17元,转校后为3411.22元,增幅11%,费用增加的最大因素在于家里有子女新入学。从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家庭每年的教育支出并不少,但这些家庭多为多子女家庭,除却学费这项必要开支,其余的教育投资所剩无几。这一情况也从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关心程度上得到印证。当被询问是否清楚子女转学前后的成绩变化时,63.6%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关于子女学习态度的变化,70%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值得关注的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仅有9.1%的家长认为关系更为密切,却有22.7%的家长认为相对疏远。这一数据表明,学校在学生规模扩大后不仅需要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分析和建议
总体而言,政策调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
首先,就校方而言,“公办民营”的身份帮助学校大幅改善了原有的硬件条件,但相对公办学校而言,沧波门小学的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在师资条件上,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待遇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且无事业编制,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学校课程设置的不规范以及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相比之下,学生和家长对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变化感受更加微妙,物质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愉悦和学历压力骤升导致的巨大压力交织成一种复杂情感,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必须对变化的制度安排做出艰难的调整。
此外,沧波门小学面临的问题还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教学难度大,就读学生的频繁流动给学籍管理带来的困难等等。如何切实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消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第二,逐步建立教育经费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第三,建立针对性强的流动成人社区继续教育体制。
作者系“南京教育局新政策对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影响的调查”(项目编号0711A07)研究课题项目主持人,本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王思明教授。
参考文献:
[1]朱娟.透视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基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4).
[2]苏进.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南京地区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2(7).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城市化 流动人口 教育质量
研究背景和方法
2006年夏天,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对辖区内的外来工子女学校进行了清整,凡不具备办学许可证或不符合教育局办学条件的外来工子女学校一律取缔。按照规定,被取缔学校的学生可选择到经政府认可的同类学校或公办学校就读,或返回原籍学校就读。考虑到整改后东城区已无外来工子女学校,教育部门将该区两所被取缔的学校合并,改名沧波门小学,划归孝陵卫中学代管。围绕政策调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的复杂影响,笔者从2007年3月到2008年6月间,利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校方、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系统调查。
改革前后学校情况的综合对比
1.学校硬件和师资的变化
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硬件条件的改善。首先,玄武区教育局投资95万元将新校区的操场翻修为水泥场地并铺设人造草坪,添置数个篮球架;其次,区教育局还出资新建了一排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原有的二层楼房式教学楼也得到了全面修缮,照明条件大为改善;此外新设食堂,方便离家远的学生中午就餐。学校的体育和音乐器材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心捐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教学的硬件需求;与之相对,教学仪器的缺乏和教辅工具的单一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硬伤。教师们一致认为,该情况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呆板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教学仪器的匮乏也制约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升。
大量同类学校的取缔和该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引起了学校招生规模的变化。2008年上半年,沧波门小学的在校人数为612人,接近改革合并前两所学校学生人数总和的两倍。通过扩招,目前在校专职教师人数为18人,男女比例为1:8,青年教师仅一人。教师中仅一人拥有本科学历,两人为大专学历,其余都只有中专毕业。
尽管师生数量均有增加,但该校师资规模与在校学生的增幅并不同步。平均每名教师带1.5个班级,约100名学生,每周平均工作量是26课时。由于学校聘用不起专业的副科老师,教师必须兼任多科,所谓的素质教育质量因此可想而知。
教师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而教学热情又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学校划归公办中学管理后,教师比较的对象转为了公办学校教师,更多福利的缺失使相对落差强烈;其次是教师普遍认为工作量增幅远大于收入增幅。
2.在校学生的就学行为和心理变化
转学后,学生家庭距离学校的距离较之前普遍有所加大。从数据来看,位列前三位的上学交通工具分别是公共汽车、步行和自行车。政策调整前后,学生家长一般都不接送子女,结伴上学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兄弟姊妹之间,学生的人身、交通安全都值得关注。
在调查过程中,受访学生对新学校的硬件条件都表示肯定,96.1%的学生表示学校目前的校园环境比以前好。人际交往方面,92.2%的学生表示喜欢新同学,100%的学生能与新同学相处融洽;师生关系方面,84.3%的学生认为新老师对待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体现学生状态的基本指标之一,27.5%的学生认为现在成绩更好,33.3%认为差不多。如何适应新学校的氛围和陡增的学业压力成为学生短期难以达成的目标,尤其在升学制度并轨后,学生所面临的升学压力已经对许多孩子造成巨大心理负担。频繁迁徙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而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又进一步拉大了他们与城市学龄儿童的距离。
3.家长对于子女学业态度的变化
笔者考察了流动人口子女转校前后的家庭教育支出。转校前,家庭年平均教育支出为3065.17元,转校后为3411.22元,增幅11%,费用增加的最大因素在于家里有子女新入学。从数据来看流动人口家庭每年的教育支出并不少,但这些家庭多为多子女家庭,除却学费这项必要开支,其余的教育投资所剩无几。这一情况也从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关心程度上得到印证。当被询问是否清楚子女转学前后的成绩变化时,63.6%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关于子女学习态度的变化,70%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值得关注的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仅有9.1%的家长认为关系更为密切,却有22.7%的家长认为相对疏远。这一数据表明,学校在学生规模扩大后不仅需要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分析和建议
总体而言,政策调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
首先,就校方而言,“公办民营”的身份帮助学校大幅改善了原有的硬件条件,但相对公办学校而言,沧波门小学的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在师资条件上,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待遇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且无事业编制,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学校课程设置的不规范以及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相比之下,学生和家长对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变化感受更加微妙,物质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愉悦和学历压力骤升导致的巨大压力交织成一种复杂情感,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必须对变化的制度安排做出艰难的调整。
此外,沧波门小学面临的问题还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教学难度大,就读学生的频繁流动给学籍管理带来的困难等等。如何切实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消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第二,逐步建立教育经费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第三,建立针对性强的流动成人社区继续教育体制。
作者系“南京教育局新政策对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影响的调查”(项目编号0711A07)研究课题项目主持人,本文为该项目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王思明教授。
参考文献:
[1]朱娟.透视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基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与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4).
[2]苏进.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南京地区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2(7).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