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评作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被老师运用。本文通过借鉴一些兵学理论并结合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现状,探讨老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手段时必须讲究的艺术和技巧。
[关键词]批评 学生管理 兵学理论
一、批评的定义和目的
《辞海》对批评一词的解释是:指出好坏,圈点批评。也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改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批评作为一种否定性评价,它能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强烈反应。加之中专生多数处于青春初期,自尊敏感性较强,如果老师采用的批评方式不恰当,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激化师生矛盾。所以,老师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必须讲究艺术和技巧,以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
二、“兵法理论”在批评中的妙用
兵法是用兵打仗时采用的策略和计谋,其中含有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目前,古代兵法理论中折射出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思想,已被广泛运用到许多行业。老师在运用批评这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时,同样可以借鉴兵法理论。
1.批评前应做到“知己知彼”。《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打胜仗,不仅要了解己方的情况,而且要了解人对方的情况。同样,老师在运用批评这一手段时,也应做到“知己知彼”。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犯错误的大小、性质,然后对症下药,因人、因时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批评策略。比如,同样是批评,对自尊心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可坦言相告,对腼腆、内向的学生应委婉含蓄,对自信心不足的则须将批评寓于激励之中。
2.批评时应注意“攻心为上” 。要真正地帮助一个人是离不开批评的,但批评作为对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又极易伤到人的自尊,引起反感。那么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呢?《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我们不妨借鉴“攻心为上”这一计谋,让接受批评的学生明白、理解老师的批评是为了他好。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源于心,出于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对所犯错误进行剖析。其次,帮助他们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在他们取得進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在他们的错误反复时应继续耐心进行教育,切勿横加指责。另外,班主任应注意在班级里树立良好的威信,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那么批评也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是指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在学生犯一些小的错误,或初次犯错误时,老师可以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睡觉时,直接点名批评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以致挫伤受批评学生的自尊心。老师不妨通过改变讲课方式、提问,或其它调节课堂气氛的活动唤醒学生,因给学生留了“面子”,易被学生接受。其次,对待学生身上的小缺点、小错误,老师可以通过举别人例子的方式让学生间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欲擒故纵”是指要捉住敌人,但故意先将其放开。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历史上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世人皆知。“欲擒故纵”的批评形式可以用在优缺点都比较突出的学生上。比如,有一名同学刚进校时缺点很多,吸烟、喝酒、旷课,多次批评没有效果。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我发现该同学课堂上的纪律还不错,并且对待班级的各种集体活动非常热心。因此,抓住他的这些“闪光点”,我常常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表扬,一段时间下来,该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的不良习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杀一儆百,擒贼先擒王。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首先是制定严明的纪律,然后对违反纪律的家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同样可以适当借鉴到中专生的教育管理中。对班级里最早出现的违纪学生要“枪打出头鸟”,进行严格的批评和处罚,以便取得“杀一儆百、惩前毖后”的效果。
唐代诗人杜甫在《前出塞》一诗中写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也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因此,对待经常犯错误或所犯错误性质较恶劣的学生,批评时就应结合“擒贼先擒王”的兵法思想。比如,对待学生中出现的“小团体”,老师应该深入了解谁是“幕后老大”,并着重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批评教育,促使其带动其他同学改正错误。当然,对于所犯错误性质十分恶劣的学生“头目”,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还应采取比其他同学更加严厉的惩罚手段。其次,对待一个学生所犯的多种错误,或身上具有的多个缺点,也应分清主次,抓住比较突出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批评教育。
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例外,还有像“兵贵神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严防逃兵和落伍兵等兵学理论也非常值得班主任借鉴。由于受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展开论述。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教无定法”,教师在制定批评策略时,应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兵学理论,而不能机械照搬,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面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德华等.浅谈批评的艺术[N].德育报,2003-2-10.
[关键词]批评 学生管理 兵学理论
一、批评的定义和目的
《辞海》对批评一词的解释是:指出好坏,圈点批评。也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学生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改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批评作为一种否定性评价,它能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强烈反应。加之中专生多数处于青春初期,自尊敏感性较强,如果老师采用的批评方式不恰当,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激化师生矛盾。所以,老师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必须讲究艺术和技巧,以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
二、“兵法理论”在批评中的妙用
兵法是用兵打仗时采用的策略和计谋,其中含有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目前,古代兵法理论中折射出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思想,已被广泛运用到许多行业。老师在运用批评这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时,同样可以借鉴兵法理论。
1.批评前应做到“知己知彼”。《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打胜仗,不仅要了解己方的情况,而且要了解人对方的情况。同样,老师在运用批评这一手段时,也应做到“知己知彼”。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所犯错误的大小、性质,然后对症下药,因人、因时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批评策略。比如,同样是批评,对自尊心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可坦言相告,对腼腆、内向的学生应委婉含蓄,对自信心不足的则须将批评寓于激励之中。
2.批评时应注意“攻心为上” 。要真正地帮助一个人是离不开批评的,但批评作为对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又极易伤到人的自尊,引起反感。那么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呢?《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我们不妨借鉴“攻心为上”这一计谋,让接受批评的学生明白、理解老师的批评是为了他好。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源于心,出于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对所犯错误进行剖析。其次,帮助他们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在他们取得進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在他们的错误反复时应继续耐心进行教育,切勿横加指责。另外,班主任应注意在班级里树立良好的威信,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那么批评也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声东击西”,是指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在学生犯一些小的错误,或初次犯错误时,老师可以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睡觉时,直接点名批评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以致挫伤受批评学生的自尊心。老师不妨通过改变讲课方式、提问,或其它调节课堂气氛的活动唤醒学生,因给学生留了“面子”,易被学生接受。其次,对待学生身上的小缺点、小错误,老师可以通过举别人例子的方式让学生间接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欲擒故纵”是指要捉住敌人,但故意先将其放开。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历史上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世人皆知。“欲擒故纵”的批评形式可以用在优缺点都比较突出的学生上。比如,有一名同学刚进校时缺点很多,吸烟、喝酒、旷课,多次批评没有效果。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我发现该同学课堂上的纪律还不错,并且对待班级的各种集体活动非常热心。因此,抓住他的这些“闪光点”,我常常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表扬,一段时间下来,该同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的不良习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杀一儆百,擒贼先擒王。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首先是制定严明的纪律,然后对违反纪律的家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同样可以适当借鉴到中专生的教育管理中。对班级里最早出现的违纪学生要“枪打出头鸟”,进行严格的批评和处罚,以便取得“杀一儆百、惩前毖后”的效果。
唐代诗人杜甫在《前出塞》一诗中写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也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因此,对待经常犯错误或所犯错误性质较恶劣的学生,批评时就应结合“擒贼先擒王”的兵法思想。比如,对待学生中出现的“小团体”,老师应该深入了解谁是“幕后老大”,并着重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批评教育,促使其带动其他同学改正错误。当然,对于所犯错误性质十分恶劣的学生“头目”,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还应采取比其他同学更加严厉的惩罚手段。其次,对待一个学生所犯的多种错误,或身上具有的多个缺点,也应分清主次,抓住比较突出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批评教育。
除了上述列举的几例外,还有像“兵贵神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严防逃兵和落伍兵等兵学理论也非常值得班主任借鉴。由于受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展开论述。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教无定法”,教师在制定批评策略时,应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兵学理论,而不能机械照搬,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面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德华等.浅谈批评的艺术[N].德育报,2003-2-10.